秦 佳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思政部,吉林長春 130021)
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卻剛剛起步,而現在的實際情況要求政府盡快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國外在這一領域的相關理論發展較早,但由于國情不同,其借鑒意義僅停留在理論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從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社會原因中尋找其自身的特點,運用科學發展觀提供的理論和科學方法尋找最適合解決群體性事件的長期有效途徑。
對于群體性事件,有多種不同的定義。目前普遍采用的概念是:群體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發生多數人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發泄不滿、制造影響,因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各種事件。近年來,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次數明顯增加,人數也有上升趨勢,涉及地域廣泛,參與人員組成也出現多元化特征,引起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也呈多樣化特征,組織性和社會影響力逐年加強,但大部分仍然是屬于人民內部性和非對抗性的,參與人群的最主要主體仍然是農民、下崗職工、大學生等固定階層,這些較長期、穩定的特征是我們分析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線索。
群體性事件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不同的利益訴求,但綜合分析2010年我國影響較大的“江蘇邳州市拆遷案”、“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沖擊儀表廠案”、“岳陽市開發區圍堵美特瑞電子廠案”等群體性事件,這些群體性事件的不斷發生既有歷史沉積和管理體制缺陷的原因,也有我們黨和政府工作思維誤區和功能弱化的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群體性事件動態發展中的共同點,探尋它們的社會原因。
(1)有相當一部分群體存在不滿情緒,而且主要集中在經濟問題上;
(2)群眾難以有效利用表述渠道,尤其是弱勢群體;
(3)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不足。
(1)貧富差距現象客觀存在并有加大趨勢,其中有一些不合理因素,但強烈的心理落差使其外的的合理因素也被部分群體視作不合理因素的表現;
(2)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不斷變化,但社會管理機制沒有得到充分協調;
(3)相當一部分群眾經濟利益和民主權利已經受損。
在面臨群體性事件時的應急預案應該包括:
(1)信息的公開透明;
(2)社會管理機制的有效調配。
我們還要承認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產生了強烈的反作用:
(1)影響社會穩定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2)暴露一部分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我黨第四代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為解決群體性事件提供了制定應急解決方案的科學思維方法和預防的途徑。
科學發展觀作為具有較強實踐指導意義的科學理論,其內容在社會得到廣泛落實與運用,作為新時期的社會管理者普遍對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群體性事件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面臨已經出現的具體事件,管理者可以首先從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中尋找科學合理的方法,以求盡快恢復社會秩序和降低重大負面影響。
1.“以人為本”可以針對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解決具體問題的首要工作思路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從根本上體現了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群體性事件的主體也是人民群眾中的部分成員,因此要以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大多數成員的思考角度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在導火索出現直至沖突擴大階段都有較好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格局變動劇烈而深遠,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形成了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利益群體縱向性分裂相當明顯。每當一個利益群體的活動影響、侵犯了其他群體的利益,都必然引發受損群體的不滿情緒。大多數群體性事件參與者都不是和直接導火索有密切聯系的直接利益者,但所有參與者都必然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指向性情緒,這說明目前我國社會上的群體不滿情緒已經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只有正確認識這一點,才能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抓住群眾的心理,采取適當的解決方法,要讓群眾真正認識到目前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并不是必須通過沖突才能解決的,而要達到讓群眾理解這一目標,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建立“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就可以減少暴發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極大地降低出現嚴重群體性事件的風險,在群體性事件已經出現后,用“以人為本”的態度進行換位思考,能盡量抓住參與者的心理,這種方法經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2.全面協調可持續是解決群體性事件擴大化和消除其社會不良影響的基本工作原則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當前我們對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都要求相互協調以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群體性事件往往涉及多種主體,需要多個部門共同解決,要求必然有一種協調并穩定的機制,因此在暴發事件時,尤其是當事態擴大并產生社會影響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工作方法體現出明顯作用。
具體來說,針對每一類型事件中的不同環節必須制定不同的預案,但當事件由最初的導火索上升到一定規模后,各類事件的共同點就越來越多,在這個階段盡可能地調動當地的行政、治安、宣傳渠道的成功的工作方法也都是基本一致的,即使在對比“甕安事件”和“重慶萬州事件”這樣兩起參與人數都超過萬人的事件時,雖然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參與人群社會構成明顯不同,我們也能看到在事件由小及大的過程中,民意表述渠道不暢、政府信息的公開度、社會組織責任的缺失、初期解決問題手段的簡單粗暴等弊端都表現一致,各部門的協調性無從談起。在群體性事件出現擴大化的初期,如果能及時有效運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法,就能使事件得以解決。要在出現問題時能夠迅速調動有效協調體系,需要從機制上完善現行的各項制度,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奮斗目標。因此,全面協調可持續是解決群體性事件擴大化和消除其社會不良影響的基本工作原則,對構建解決群體性事件長效機制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科學發展觀具有深遠的前瞻性,借鑒了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論,對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做出深刻總結,并著眼于我國新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行動指南。群體性事件雖表現為獨立的具體事件,但其發展也是一個長期整體的過程,因此在預防方面,不能只按照事件發生地區等表面因素制定方法,必須堅持始終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探尋解決問題的長期有效途徑。
1.統籌兼顧是近期預防群體性事件的戰略方針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各種重大關系必須得到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而以往的群體性事件中體現出來的各方利益沒有得到充分關注是其暴發的重要原因,因此統籌兼顧的理念成為在近期內預防社會矛盾激化,從而為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提供可行性途徑。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中,每一個群體都需要得到發展,每一個個體都必須得到充分的尊重,中央與地方、個人與集體、現實與目標等等理論問題在現實中簡單地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生活狀態的差別,這些差別超出一定范圍就必然導致心理失衡。從具體問題上看,在出現此類事件時,我們要看到大多數參與群眾是有深刻的正當社會因素的,大多數參與者希望表述的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及與此密切相關的“貧與富”問題、“特權群體”問題的影響。所以說,各階層之間利益差異帶來的社會矛盾是任何國家在每一階段歷史時期中都會出現的問題,但我國當前的問題比較緊迫,城鄉二元制結構仍將長期存在,政府機構的反腐倡廉斗爭形勢依然嚴峻,我們在追求高速度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今后一個時期內,需要從全局兼顧的角度思考發展道路,投入更多力量幫助弱勢群體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完善民主制度,加強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從戰略性的高度消除一切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
2.加快發展是長期預防群體性事件的根本途徑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涵,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來說,當前最突出的目標仍然是發展經濟,而經濟問題也是群體性事件的深層原因,因此只有抓住經濟發展這個中心任務,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群體性事件。從全局上講,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尚處于“人均1000~3000美元”的關鍵時期,世界各國、各經濟地區在發展到這個階段時,群體性事件相當普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速度,但目前人口老齡化的難題和較大的人口基數疊加在一起,使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被極大的消耗,而我們社會保障制度滯后的現實必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使所有貧困人口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保障,所以根本的解決之道只能是盡快地通過“人均1000~3000美元”的大關,按照國際經驗來看,發展到社會比較富裕的階段后,社會矛盾將明顯減少,群體性事件自然呈下降趨勢。
總之,當前是群體性事件日趨嚴重化但仍可控制的階段,相關部門能夠積極運用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思想方法論,重視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為防止群體性事件向組織化、政治化、對抗性轉變做出切實有效的預防工作,從而建立更加穩定的社會管理長效機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健康穩定的社會環境。
[1]黨的建設辭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
[2]中國社會藍皮書統計數據[R].2005.
[3][美]劉易斯·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朱力.我國重大突發事件解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