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吉林體育學院武術系,吉林長春 130022)
隨著武術運動的迅速發展和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武術比賽中,要想去取得好的成績,僅靠武術運動員自身出類拔萃的體能和技術未必能夠實現。在水平同等或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心理素質的是否穩定對于勝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綜合調查結果,隨著武術比賽時期的臨近或在比賽進行中,多數運動員對可能出現的或已經出現的不利于自身因素的影響,心理準備不充分,比賽演練的心理表現為明知應當怎么演練而上場后卻不能自控如初,這都是一種心理現象的反映。因此,對武術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心理訓練在武術運動中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所謂心理訓練是有意識地對運動員的心理活動施加影響的心理教育過程,其目的在于培養運動員心理上自我控制的能力,消耗較少的心理能量。作為武術運動員,各有其獨特的意識傾向,每個個體的情緒、意志和性格也各不相同。教練員除了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發展運動員的智力因素外,還應該注意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養。
武術運動員的情緒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運動員經常伴有強烈的情緒。運動的形式條件、量的大小、運動的結果、當時的心理狀態以及對武術運動的不同認識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以及復雜的情緒變化,進而直接影響動作的效果。武術運動中那些敏捷、矯健、節奏鮮明的動作,突出的攻防特點也可能引起運動員的興奮情緒,這些情緒都有利于運動效果的提高。此外,過度的練習以及在比賽表演時裁判的評分、觀眾的反應、動作的失誤也常常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1]。
心境是運動員在練習中所體驗到的比較長時間的,染上情緒色彩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有著不同程度的持續性,因此有暫時的心境和穩定的心境之分。
運動員在練習有難度的動作時因不斷的失誤產生煩躁的情緒,這是消極心境的表現。而在訓練高難度動作時看到其他的隊員能夠成功地完成動作,表現出興奮的狀態,這便是積極心境的表現。這些心境會很快地隨著活動過程的變化而變化。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可以恢復原來的精神狀態的話,這便是暫時的心境。
武術運動員在體驗到勝利的喜悅或失敗的痛苦時,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涂上了一層樂觀或低沉的情緒色彩,這是穩定心境的一種表現。穩定積極的心境是指武術運動員在一定時間里心情愉快,精神爽朗,在訓練和比賽中表現出無限的勇氣和力量。穩定消極的心境往往會使武術運動員在較長一段時間里,精神不振,思想沉重,對訓練和比賽缺乏興趣和信心。
氣候的適應、對場地的熟悉、自身的感覺、心理狀態的好壞都是武術運動員產生好的心境的必要條件。心境的好與壞都會在運動員的行為上表現出來。有了好的心境,在比賽中也會表現得很出色,超常地發揮出他自身的水平。反之心境不佳,情緒低落,沮喪,則會出現動作遲緩,縮手縮腳,處于被動。作為一名武術運動員,必須要控制好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更不能失去理智,被消極的心境所控制而不能正常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激情是緊張時短時間的情緒表現,但過度的激情也會導致失控并可能發生消極的作用。例如憤怒可能會走向絕望。憤怒通常表現為情緒急躁、動作粗魯、言語傷人等,起到了破壞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激情都是壞的,過度的激情如果能受到控制也有利于超限額地完成任務,并使武術運動員的技能超水平地發揮,所以關鍵在于對激情的控制能力,這也是教練應當注意培養運動員的地方。從生理上分析,激情是由于大腦皮層處于強烈興奮狀態的結果,這種興奮的狀態是由異常的原因所引起的。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大腦皮層通過第二信號系統起著主導的作用,可以控制這種超強的興奮狀態,因而可以完成平時不能勝任的任務。但如果第二信號系統失去主導作用,或者向反的方向誘導,那激情引起的大腦興奮會失去控制而導致神經平衡的破壞,產生消極的作用。教練員對運動員進行關于激情自我控制的心理訓練,其目的是促使他們以理智控制激情[2]。
心理訓練包括通常的心理訓練、賽前的心理訓練和賽后的心理調整。但是對于一個優秀的武術運動員來說,不僅要有運動基礎的訓練,而且要有適應技術的訓練和比賽時的心理訓練。心理訓練是采用專門的儀器和手段改善武術運動員的心理狀態,以適應比賽的需要。第一,提高心理活動水平,以適應比賽的需要;第二,改變不利的心理狀態,使其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第三,消除已形成的心理障礙,使其恢復正常。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進行技術動作訓練或參加比賽之后,運動員消耗了大量的腦力和體力。一般情況下,腦力和體力可以自我恢復,運動員需要做的就是適當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和攝取一定的營養。然而,實際情況是激烈的大賽后,運動員們的腦力和體力無法得到及時的休息,他們吃不好,睡不好,不能及時地恢復腦力和體力,反而在大量地消耗,尤其是大腦的神經能量消耗更大。根據研究證明,武術運動員的神經能量的消耗,遠遠大于身體能量的消耗,前者一個單位時間內的消耗量相當于后者的四五倍。根據這種情況,我們要先解除武術運動員的心理負擔,采取適當的心理訓練措施來調節,使武術運動員在賽后腦力和體力得到及時的恢復。
用心理訓練的方法恢復運動員的體力、腦力和比賽前后的自然恢復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依靠教練采用專門的手段,對武術運動員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在比賽前,教練一般會為運動員安排較為輕松的活動,目的是緩解賽前的緊張情緒,減少渴望成績的心理負擔,全方位調動腦力和體力的狀態以利于臨場備戰。這樣訓練的方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使武術運動員保持好的體力和心理狀態,也為比賽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這一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回憶其武術技術動作,在運動員的腦中形成清楚的運動形象和概念,從而提高運動技術的質量。這種方法稱為“表象運動”或“思維運動”,主要目的是訓練腦的機能,通過腦的機能促進技術動作的形成和發展,這種訓練一般是在技術訓練的間隙進行。
回憶技術動作的心理訓練是一種較緊張的腦力勞動,雖然由于暫時停止了肌肉動作的練習,體力消耗減少了,但是同時腦力消耗卻在不斷地增多。為了保持回憶動作的效果,回憶一般不宜過長,要有計劃、有條理的進行。
在比賽中,由于緊張情緒而造成的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忘記動作、難度動作的失誤等都是由于緊張造成的。這主要是因為在緊張情緒的支配下,運動員對自己的動作失去了控制能力,具體表現為動作僵硬不協調、速度得不到控制等。在緊張情緒的支配下,運動員的生理反應也表現出異常,如賽前心跳過速、呼吸加快、出虛汗、尿頻等。在正常的情況下,適當強度的心理活動能量是武術運動員進行比賽時的基礎。如果這些生理活動過分強烈,不僅不能維持肌肉動作的協調性,反而會使之失去控制,使運動技術失常,這樣他們平時訓練中的技術就很難發揮出來。
讓武術運動員參加實際比賽,可使其獲得更多的經驗,使其緊張情緒逐漸降低,最后達到正常的狀態。比賽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進行,以達到其訓練的目的,否則單純地依靠參加比賽,有時會適得其反,使緊張氣氛更加嚴重,進而對比賽產生過敏性情緒[3]。
實踐證明,心理訓練在比賽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被廣大教練員所接受。加強心理訓練能夠保持良好的競技技術狀態,保證正常訓練水平的發揮,并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
運動員應合理地采用心理訓練方法并做到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才能學會自我分析、自我檢查、自我評定、自我調控,促進自己的心理素質不斷完善與發展,以適應訓練與比賽的需要。在從事武術訓練過程中,一切要以條件、地點、人物、時間為轉移,因人而論,有的放失,不能盲目地追求死練、傻練,忽略心理因素對武術訓練和比賽所產生的影響。
[1]莎麗娃.太極拳對跆拳道武術運動員非智力因素影響的實驗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3):101-102.
[2]蔡秀玲,楊智馨.情緒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58-60.
[3]戴晶斌.運動競賽焦慮多維度研究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