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長治學院 政法系,山西 長治 046011)
法學專業溝通技能的培養方式與完善
——以對長治學院的問卷調查為分析背景
李 麗
(長治學院 政法系,山西 長治 046011)
法學本科生的專業溝通技能的培養是法學實踐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結合在長治學院所作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法律咨詢、模擬審判、法律診所教育以及專業實習等多種實踐方式對專業溝通技能的培養都有積極作用,但也暴露出目前這些課程中的不足,所以需要在具體的運作方法上進行完善,以達到切實提高法學專業溝通技能的目的。
專業溝通技能;法律咨詢;模擬審判;法律診所;專業實習
法學專業的特色之一在于一方面其有很強的理論性,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實用性,法律人從業時處理的都是非常具體和現實的問題。從高校培養法學本科生的目標來講,多數側重于培養通才或是應用型人才。為此,當前各個法學院系都很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而專業的溝通技能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
法學專業性溝通技能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種是法律人與非法律人之間的溝通,例如接待當事人的咨詢;還有一種是法律人之間的溝通,例如法庭辯論。早在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就強調,法學專業應當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將主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概括為見習、法律咨詢、社會調查、專題辯論、模擬審判、疑案辯論、實習等。[1]可以說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均與法學專業特殊的溝通技能的培養有關。
2010年10月,筆者在長治學院對法學專業三年級、四年級的法學本科生發放了名為“法學實習與實踐技能調查問卷”,發放調查問卷197份,收回有效問卷183份,數據統計真實有效。該問卷中涉及到了多個與溝通技能相關的問題,而對調查結果的統計也反映出學生的實踐需求與學校的實踐教學之間的差距。以下將結合調查問卷結果,對法學專業的溝通技能的培養與完善進行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涉及到法律咨詢、模擬審判、專業實習等多個實踐教學環節,以下按照對溝通技能的分類進行總結。
法律咨詢技巧在實踐當中十分重要。以律師行業為例,能否成功地會見當事人,為當事人作出滿意的咨詢,關系到當事人能否最終成為這個律師的“客戶”,可以說咨詢技能與律師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關系。
本次調查問卷的第8題是:“大學期間,你最想鍛煉自己哪些方面的法律相關技能?A、法庭辯論技巧;B、文書寫作;C、會見、咨詢技巧;D、調解、談判技巧等”,與之相對應的第9題則是:“大學期間,學校提供的哪方面的法學實踐技能訓練是最缺乏的?(選項同上)”。在本次調查中,認為自己最想鍛煉的法律技能是“會見、咨詢技巧”的大四學生選擇比例為21%,認為學校最缺乏該技能培訓的為23%;而大三學生的比例則分別為23%和59%,這說明同學們認為會見咨詢技巧非常重要,但認為學校提供的機會太少了。
提高法律咨詢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待真實當事人的咨詢。目前能接觸到當事人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專業實習,但它卻很難使學生得到這方面的鍛煉。從問卷結果和走訪來看,76%的學生選擇在公檢法部門實習,從事的多是“書記員助理”的工作,基本沒有和當事人全面溝通的機會;24%的學生在律師事務所實習,但律師在接待當事人時,一般不會給學生咨詢機會,甚至有些律師為了保密,不讓學生旁聽咨詢,即便能夠旁聽,其效果與自己給當事人咨詢可以說有天壤之別。
模擬審判課程是現在多數法學院都比較重視的課程,或是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開設或是在學習某些部門法的時候穿插其中。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模擬法庭課程的價值還是值得肯定的。在前述的第8題、第9題中,大四的學生第8題選A的比例為36%,第9題為38%;而大三的學生選擇的比例則分別為51%和27%。需要說明的是,大三學生在大二的下學期,每個班都組織了兩次系統的模擬審判訓練,幾乎每一個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而且在進行模擬審判時,教授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老師都要旁聽并且要做認真的分析。但大四的學生則沒有參與過嚴格的模擬審判。所以兩個年級的學生在第8、9題的選擇比例上不一致,但卻反映出模擬審判對法庭辯論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較好作用。
對模擬審判的認可也在另外的題目中體現出來。本次調查問卷的第13題為“你認為除了實習之外,提高自己實踐技能的其他方式還有:A、在學校進行非表演性質的模擬審判;B、在校內校外進行自己親身參與的法律咨詢;C、在學校建立法律診所,自己參與其中;D、其他(請在后面填寫你的建議)。”大三的學生選擇A的占32%,而大四沒有經歷過正式模擬審判的學生選擇A的只有17%。說明只要認真組織,選擇適合的案例,學生認為模擬審判的確可以提高自己的法庭辯論技巧。
1、法律診所教育
法律診所教育在法學實踐教學領域有著良好的口碑,也得到了廣大法學教師的認可。法律診所教育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通過為真實的當事人咨詢、代理以得到法學綜合技能的提高。近幾年來,我國有很多學者對法律診所教育引進、介紹和本土化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和嘗試,而且在一些重點法學院校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2]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大四學生沒有聽說過法律診所的占60%,大三學生沒有聽說過的占81%,同時,在選擇提高自己實踐技能的方式時大四學生有32%選擇了法律診所教育,大三學生則為15%。這表明,只要是了解法律診所教育的學生,基本都認為這是提高自己實踐技能非常好的方式,但是由于環境限制,了解法律診所的人還很少。在目前學校還沒有建成法律診所的情況下,也就談不上對學生的作用。
2、專業實習
一個成熟的實習基地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學生必須能在實習基地學習到他們需要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法學院必須為實習基地學生和指導者提供教育上的支持,并保持密切的聯系;實習基地必須擁有具備法律實踐工作經驗,并愿意將他們的實踐經驗用教學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的指導者。[3]問卷結果顯示,有17%的學生認為實習對自己實踐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幫助,74%認為有幫助;有62%的學生在實習時從事與法律有關的事務,55%的實習單位為實習生指派了帶隊老師。這些數據可以表明以下情況:一、大多數學生只是認為實習對自己“有些幫助”,距實習本身設定的希望能給多數學生帶來很大幫助的目標還有相當距離。二、還有近四成同學在實習時沒有從事與法律相關的事務,也就是意味著他們在干“雜務”,這顯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包括專業溝通技能在內的實踐技能;三、將近一半的學生實習時沒有專門的指導老師,使得實習很大程度上處于盲目或無序狀態。從中還反映出,學生實習時多停留在“見習”層面,“實戰”層面的機會非常少。
教學實踐課程的科學合理設置對提高專業溝通技能具有關鍵性和基礎性作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下就提高專業溝通技能所涉及的實踐教學環節分別進行探討。
法律咨詢是發生在法律人和非法律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法律人要用非法律人能聽懂、能接受的語言使他們了解法律知識甚至接受自己設計的法律方案。法律咨詢課程最大的難度在于缺乏真實當事人的咨詢,而法學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由于他們有共同的學識背景,共同的法律語言,因此僅從法學專業本身著手很難得到真正的法律咨詢訓練。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學校本身的學生資源入手。綜合院校固然缺乏專門法學院校濃厚的法學氛圍,但學生的多樣性卻為校內咨詢提供了可能。以長治學院為例,學校共有學生約九千人,涉及十多個文科、理科專業,其中法學專業共計約四百人。那么可以組織法學專業學生在校內為非法學專業學生進行咨詢。接下來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別人來咨詢自己,這里提出兩種方式供參考。一種方式是老師先引導學生制作一些法律宣傳材料,材料內容要聚焦于學生關注的問題,比如婚姻家庭繼承方面以及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先讓學生拿著這些材料深入非法學專業宿舍宣傳,在宣傳、講解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咨詢技巧,加深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另外一種方式是依托學生社團來運作,具體內容相同。前者優點在于有老師的直接指導,但缺點在于老師精力有限,不可能長期搞,帶有“作業”性質。后者優點在于可以將有興趣的同學聚集起來進行長時間的鍛煉,但學生參與人數少。最好的模式還是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即以教師布置咨詢作業為引導,以學生社團的運作為常態。
如前所述,模擬審判課程既可以單獨作為一門實踐課開設,也可以融合到某些專業課當中。考慮到現在多數法學院系的法學教師一般都承擔有自己特定方向的專業課,讓教師專門從事這門課程的教學的確存在難度,因此將模擬審判融入到某些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比較合適,而且工作量好計算,教師的工作報酬可以得到保證。至于融合的課程,以應用法學課程為宜,比如放在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刑事案例分析等課程中,既加深了對本門課的理解,又鍛煉了辯論技能。負責模擬審判的教師以經常參加司法實踐為宜——其實多數法學教師都在作兼職律師,即使不是一名成功的律師,但是他對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實際運作還是很了解的,因此模擬審判課程開設從學校方面來講難度不大。
模擬審判課程的開設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規律。時間過早,有很多課程沒有系統學習,會影響模擬審判的效果,而且達不到提高技能的目的。時間太晚,學生對模擬審判熱情不高,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法學專業學生一般在大二下學期才會系統學習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系統,因此放在大二下學期或者大三上學期比較合適。模擬審判的案例最好選用正在發生的真實的案例。真實案例證據的“不完美”、法律問題的爭議性、結果的不可預測性,恰恰是能夠培養和體現學生的能力之處,而背劇本式的表演是學生最為厭惡的。
需要強調的是,每一次模擬審判都要有專門的老師作輔導。這種輔導應貫穿模擬審判的始終,從一開始素材的確定、策略的制定直到結束后的點評,都應該有教師參與,提出意見和建議,否則難以保證模擬審判的質量,而且會打擊學生參與模擬審判的積極性。
從實際效果來講,法律診所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可以說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它可以涵蓋會見、咨詢、法律文書寫作、庭審技巧等多個方面,而且由于接觸的是真實的案例,肩負著當事人的重托以及社會給予的責任,因此不僅可以使學生實踐技能得到很大提高,也對他們職業道德的養成有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法學院系都有能力開設法律診所課程。該課程的開設不僅要有師資和經費支持,而且還需要和法院、律師協會等部門有良好的協作關系,而后者對于普通的法學院系來講是很難獲得的。所以,法律診所課程的開設應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而不能搞“大躍進”。
法律診所課程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民事診所、公益診所、勞動診所、農村(社區)診所等,學校可先嘗試較容易的進行開設。比如農村(社區)診所需要的社會資源相對較少,只要能和學校所在的周邊農村或社區溝通好即可。而且農村(社區)診所中學生的服務范圍多限于日常鄰里糾紛的預防與解決,以及一般的法律常識的宣講,這對于學校來講,教學任務比較容易完成,而且對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容易控制。[4]
專業實習是學校常態化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實習的完善顯得尤為重要。若想在專業實習中加大對溝通技能的鍛煉,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鼓勵大家選擇在律師事務所實習。眾所周知,在法院實習的學生往往是“書記員助理”,雖然能夠“見到”很多庭審,但缺乏讓自己鍛煉專業溝通技能的渠道。而律師事務所則每天見到的是當事人,這為學生鍛煉溝通技巧提供了可能。其次選擇敬業、專業而且熱心的實習指導老師。這里的指導老師是指學校老師之外的律師。指導老師不僅要熟練律師業務,而且愿意帶領學生共同學習,讓學生參與辦案的全過程。第三、制定溝通技能訓練綱要。例如三個月的實習中,第一個月學生只能旁聽咨詢,但要記錄并整理要點、爭議問題、解決方法等;第二個月可以在指導老師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初步的咨詢;第三個月的時候可以在指導老師指導下作主要咨詢,遇到困難時則與指導老師一起解決。至于開庭,由于與當事人利益密切相關而且要求很高的技巧,因此多數學生只能旁聽,少數優秀學生如果得到了律師、當事人以及學校的認可,可以以公民身份作為第二代理人,但學生本人不能收取代理費。
法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溝通技能是將來從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學校應該盡可能地提供這方面的鍛煉機會。顯然,專業溝通技能的提高需要多門課程協調運作。這就要求學校結合自身的師資力量、財政力量以及社會資源,對與專業溝通技能相關的課程或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合理、科學地安排。良好的溝通技能培訓課程不僅將使法學教學變得更生動、更實用,而且也會為學生將來執業打下良好基礎。
[1]王麟.國家級法學實驗實訓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法學教育研究(第一卷)[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00.
[2]比如.筆者在西北政法大學走訪時,就被告知該校的某個診所限額32人,卻有180多人來參加面試.
[3]李傲.互動教學法——診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6.
[4]關于農村法律診所的介紹,可參見薛少峰.農村法律診所教學手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5.
Improving Training Methods of Legal Communication Skill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ngzhi University questionnaire survey
LI L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legal practical teaching.To analysis the Changzhi University questionnaire survey,legal consulting,mock court,clinical leg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practical methods of leg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exert positive effects,but also exposed the deficiencies in these courses.That requir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de of operation,which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high(or improvement of)legal communication skills.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legal advice;Mock Court;legal clinics;professional practice
D90
A
1673-2014(2011)03-0091-04
2011—01—04
本論文是山西省教育廳課題“教學型院校法律診所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李 麗(1980—),女,山西長治人,助教,主要從事訴訟法學及法學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衛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