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長治學院 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11)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奇葩
——論長治堆錦
王志偉
(長治學院 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11)
探索中國美術、地方工藝美術的特色,是中國美術歷史的主要構成內容,長治堆錦作為一種地方工藝美術折射出長治古代文明的源遠流長,印證著上黨歷史文化的博大久遠。
長治堆錦工藝;傳承;發展
當我們打開長治古老文明的寶庫,就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先曾是多么地優秀,憑著上黨人特有的一股精神,辛勤勞作而制作出燦如彩虹的潞綢,同時也制造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堆錦,堆錦也稱堆花,因堆錦的主要原料是絲綢,絲綢經過“上色、飛邊、絮棉、壓捻、疊褶、粘貼”等數道工藝而形成人物、花鳥美景的浮雕藝術品,享有“立體中國畫”的美譽。
堆錦藝術在長治的歷史久遠。相傳,早在我國唐朝時期時長治已有了堆錦藝術品的出現,這與上黨地區久遠的種桑織絲有著淵源的聯系。《隋書》上說:“上黨之民多重農桑”。栽桑——養蠶——紡織,在上黨積久成習,這樣產生了潞綢,潞綢的生產始于何時已無人能說的清楚。據史料記載,夏商、西周、春秋時期,沿襲至晉國人民的衣服已經有了經過加工的蠶絲織物和葛麻織物,到唐代時期的潞洲,絲織品技術上已經很精致,圖案也非常之美。到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在山西設立織染局,主管為皇家派造潞綢,使潞綢在潞洲形成一個龐大的織造規模,這也給潞洲“綾羅綢緞”附屬加工業和延伸產品“堆錦”帶來了空前的發展環境。清代長治的堆錦作坊達到十余處,多集中在潞安城南部的綾坊巷,爐坊巷及四鄰,尤以李家堆錦名聲遠揚。
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治油染裱糊生產合作社組成堆錦小組,這時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還出口蘇聯、朝鮮。
長治堆錦工藝過程為:先將圖型描在薄板上,照線剪裁成若干塊,再在這些紙片上“貼飛邊、壓紙捻、續棉花”,后蒙上所需綢緞,并按圖案要求將蒙上去的這些綢緞經過“撥折、軟褶、彩繪、貼金錫線”成為片狀半成品,然后將此半成品平面拼貼在已經繪好場景的底板上,裝入玻璃木框。作為李家堆錦工藝傳承人的李模,在他創作的中期時對堆錦工藝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打破堆錦完全依照絲綢慣例,發揚和光大了中藥“通草”的應用,使作品的審美、觀賞及壽命都大大提高。
一是“通草”較絲綢柔和、雅觀、更逼近人物的皮膚質感,進行人物造型的創作,尤其是肖像的制作,效果大大超過先前,二是“通草”自身具有耐腐力,天然中藥在堆錦里鏡嵌,避免生蟲,延長了作品收藏的壽命。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文革后期堆錦工藝一度停產,樣品被毀,后又恢復堆錦生產,并對堆錦工藝進行了改革,使設計、繪畫、制作從全能藝術人獨自完成走向流水線生產,所用原料也從草板紙、通草、棉花、綢緞、麻紙捻、動物毛、金銀箔逐漸演變為“綾、紗、錦緞”、直至后來的的確良、坯絲絨、局部結合使用木雕、麻皮等,對以往堆制的傳統工藝也進化為部分懸貼和多層組合的方法,這些改革后的長治堆錦,主題鮮明,構思巧妙,物象準確,透視合理、色彩明快,根植于上黨沃土的堆錦終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李家堆錦的出名,源于李家幸運、聰慧的傳承人李模。清同治七年李模出自于長治城里爐坊巷,自幼讀私塾,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弱冠之年善畫,在和父親、長兄從事油漆裱糊工作中,偶得一種工藝品裝飾,李模對此工藝品產生了極大興趣,經過細致剖析,認真探索,反復試驗,終于走出了一般裱糊裝飾的空白,創制出了堆錦工藝品。
之后李楷、李模之弟及兒子李時杰也加入藝術的制作成為了堆錦傳承人。
李時忠,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1967)出生,經歷了父傳子承過程,父輩手把手地教,兒子專心致志地學,其作品精致美觀,細致鮮艷。
李反英,李時忠之弟李時杰最后培養的堆錦藝人,皆能傳承祖上技藝,且有新的創意與改進。
堆錦工藝制作的日益完善,工藝品也不斷流往外地,這時作品主要有“福、祿、壽三星、南極仙翁、八仙過海、唐僧取經、蘇武牧羊、西廂張生、劉海戲蟾仙、黛玉葬花”等。
1915年,李模、李時忠、李時庸父子三人在3個月堆制的“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條屏,被選擇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榮獲二等銀質獎章。1954年制作的“英雄獨立、雄鷹展翅”贈給朝鮮友人;1958年“和平友誼”贈與赫魯曉夫;1960年制作大型堆錦作品“杏花村”,參加山西廳的設計裝幀工作,第一屆廣交會召開時,如單體套裝“八仙”套裝、卡通人物“快樂童年”、“天女散花”、“葡萄熟了”還有“穆桂英”、“花木蘭”、“梁紅玉”、“紅娘”等作品進入交易會。
1972年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秋翁遇仙”“八仙過海”等精品參加了展出,博得了專家的好評。
作為藝術品的長治堆錦,首先它是一項耗資、耗時、耗力、耗工的藝術創作過程,制作難度較大,不是人人可做的簡單產品,精湛、高超的手藝是其必須具備的條件,成本非常高,無疑給堆錦藝術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這是長治堆錦又一次遇到的危機,如果不加以拯救,這一藝術瑰寶很可能就此永別舞臺。從事堆錦藝術30多年的工藝美術師涂心成不忍心看到這樣結果,在他奔走呼號下,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1997年,由市工藝美術學會和市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山西長治堆錦研究所”,1999年設計出“邁向新世紀”、“領袖的風采”等作品,2000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暨2000年華藝杯”評選展上,“文殊麗菩薩”榮獲最高學術獎——“華藝杯”銀獎,根植于上黨沃土的長治堆錦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民間工藝美術不僅在上黨地區流行而且遍及全國各地,從青藏高原到祁連山麓,從烏蘇里江到大渡河畔,到處是山花爛漫。因為在祖國的土地,繁衍生息著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各民族所處地理條件、生活環境、風俗習慣、語言等各不相同,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審美觀點,使我國的工藝美術更加豐富多彩。民間工藝美術在創作題材上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情,無論是花卉動物或神活傳說都與各地方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成了民間工藝樸素淳厚的主要風格特色。
另外,民間工藝作者面廣,技藝精湛,而且是家庭父子傳承技藝,保留和發展了較多的古代優秀傳統表現方法,如此輩輩相傳,代代發展,使民間工藝美術之花越開越盛,愈開愈燦爛。
“思維無限,創意無限”是民間工藝美術及鄉土工藝美術發展的理念,對工藝美術的教育也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何傳承,如何創新值得人們共同探討。
(1)當前美術教育是否應向一些重點轉移。從當前美術院教育的現狀看,對工藝美術專業重視不夠,工藝美術隊伍力量薄弱,設計水平不高。大大落后于形勢的發展。
(2)工藝美術設計者要具有廣泛的常識、靈敏的頭腦、熟練的藝術技巧,培養這樣的設計人才,比繪畫專業復雜得多。
(3)工藝美術的教育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關系到工藝美術教育使命要求,我們既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促進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在生活中不斷發展,才可以說是真正地保護。
因此工藝美術教育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在一種新的文化認知視野中努力推進,開拓創新。工藝美術的教育與鄉土工藝美術教育也能激發廣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之志。
(1)隨著對外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古老國度的藝術界已明顯感到西方文化給中國傳統美術帶來了強烈的沖擊,西方美術涌入,不僅豐富了中國美術的種類和樣式,拓寬了中國畫家的眼界和技法,而且影響了中國本土美術的發展空間。
(2)西方文化的沖擊,首先是內容上的沖擊,在當前的中國美術創造中,有相當部分作品已明顯地具有了體現西方文化影響的特征,西方文化當今從價值的深層角度來影響我們創作思想,這些不難理解為什么具有西方文化思維形式和審美理念的作品很為盛行,也就是說部分藝術品的作者用西方文化的部分概念框架來指導自己的審美觀念。
(3)西方文化在形式方面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有些作者照般西方藝術的形式和手法的說法,似乎不考慮到手法和形式都是依附在某種文化意識中,離開了這種文化意識,手法和形式就不再存在了。透過各式各樣新奇怪誕的形式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傾向,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鶩,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藥。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圣人,我們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沿襲,從而貶低本民族的傳統藝術。
總之,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在未來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方向上,在未來的美術教育的普及中應十分重視傳統工藝美術、地方工藝美術這個重要的部分。
J528
A
1673-2014(2011)01-0030-03
2010—09—23
王志偉(1969— ),男,山西沁縣人,助教,主要從事美術教學。
(責任編輯 許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