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顏苗
(長治醫學院 社會科學部,山西 長治 046000)
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李顏苗
(長治醫學院 社會科學部,山西 長治 046000)
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不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輔導強調個體的參與和體驗,能夠有效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增進個體心理健康、提高綜合素質和完善自我人格的根本目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新的教學方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團體輔導;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普遍的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各個高校積極開設。從總的情形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講授式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參與式和體驗式教學方式很少,很多大學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課可以學到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但是對自己幫助有限,希望老師采取更有效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性質的教學方式。
針對講授式教學方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用的缺點,近幾年,國內學者開始提出團體輔導這一新的教學方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應用[1][2]。對于團體輔導,國內學者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其內容是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原理和技術引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團體輔導不同于一般的集體活動,設計一個團體輔導活動要有心理學理論支持,跟團體心理輔導一樣,是讓大學生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等,最終達到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3]。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短暫,發展不成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較少。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我國高校普及心理學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而講授式作為容易實施而成效相對較大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方式。這種方式將大學生視為受教育的客體,將心理健康知識視為普通的知識傳授給大學生,其前提假設是大學生知道了相關知識就會得到成長。然而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知道了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就可以實現的,知道并理解心理健康知識會讓大學生得到成長,但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重要是大學生自己的參與和體驗,這是由心理健康的本質決定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于人自身的成長,人自身的成長需要人的思考和人的體驗才能實現,因此,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在實踐效果上出現了“學生不滿意、學校不滿意、老師自己也不滿意的”的情況。
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僅僅要具有專業性,綜合素質也要好,并且是可以持續發展的,即具有潛能。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主要人才,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潛能發展已經成為高校培養的目標之一。目前,我國高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關于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課程,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既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要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共情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等。新的教學目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改革,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
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倡導積極樂觀的人性觀,強調團體里每個成員的價值和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并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動機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潛能,促進自己的成長并實現自我,因此,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總是朝著建設性的、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決定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新的教學目的的實現,也是實現新的教學目的的有效方式。把團體輔導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時代的要求和發展的需要。
團體心理輔導適用于有共同發展課題或有共同心理困擾的人[3]。成長中的大學生有著共同的人生發展課題,比如時間如何支配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就業問題等;同時,作為“大學生”的角色,他們也有共同的心理困擾,比如新生適應問題、如何搞好宿舍關系、失戀問題等。
團體心理輔導特別適合在大學里運用。因為在大學里,團體自然而然存在。班集體是天然的輔導團體,每一個學生都是團體成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班級作為一個團隊來建設,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獲得自身成長的同時,可以更好地體驗到集體的凝聚力,并伴有強烈的歸屬感,班級管理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團體心理輔導可以為大學生模擬特定的社會環境,在充滿信任的團體氛圍中,成員之間集思廣益,共同傾聽,共同探索。團體里的每個成員參與其中,通過觀察、示范、模仿、訓練、反思等方法,調整自己的不恰當行為,重新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等等。大學生可以把團體心理輔導中實踐的結果積極地遷移到日常的情境中,獲得真實的成長與發展。
很多的研究表明,參與程度高低、內心體驗是否深刻決定個體心理健康教育能否獲得真正的實效。團體心理輔導通過活動、討論、游戲、案例分析、行為訓練等方法進行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不自覺地跟其他成員分享自己的體驗,這種在行為、情感和認知上的積極投入可以讓大學生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成長,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同時,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后期,他們這個年齡更認同同齡群體的肯定與欣賞,團體心理輔導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同齡人交流的平臺,并且這個平臺是在教師指導下,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的,具有相互信任的、毫無保留的特點。
目前,國內高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大部分老師以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由于講授式教學很難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加上一些老師照本宣科,很多學生認為自己課下看書效果也是一樣,課堂上很多學生都在忙著學習英語,學習專業課,認為這些科目的學習更為重要。為了博得同學們的吸引和興趣,很多老師反而把變態心理學當成主要內容進行講解,同學們在驚奇之余談笑了之,感覺跟自己無關。這樣的教學現狀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同學們也沒有達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成長。團體輔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同學們會積極加入到活動中來,很多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并且跟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的體驗,讓大學生在快樂中不自覺地達到自我成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團體輔導形式多樣,對上課場地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可依據所講內容的特點,靈活選擇上課場地。[4]比如:做情緒的主人團體訓練可以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草坪上席地而坐,輕訴心事,享受自然,放飛煩惱,提高大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能力拓展訓練可以在操場上布置場地,讓大學生在寬闊的室外進行,設計的項目不受教室狹窄的空間限制;信任感培養訓練可以在教學樓的樓道里和樓梯間進行,恰當的障礙可以讓同學們學會信任別人。總之,團體輔導的教學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營造一種恰當的環境,讓同學們在新奇中快樂成長。
團體輔導是在教學中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組成活動團體,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團體游戲”,獲得直接體驗?!皥F體游戲”可以充分運用團體動力的影響,重視團體目標的動機和激勵,重視團體內部的合作與交流,重視團體內聚力的影響,使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獲得支持與認同,學習新的行為方式,發展適應性行為,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5]比如:在溝通交往這一主題中,可設計“我說你畫”、“風雨同行”、“人體拷貝”、“‘盲人’旅行”、“找‘領袖’”等團體游戲,拉近大學生彼此的距離,讓其充分體驗到合作、信任、真誠等在溝通交往中的重要性;在學習管理這一主題中,可設計“時間分割”、“時裝秀”、“用途無限”、“資源共享”、“一分鐘價值”、“集思廣益”等團體游戲,讓大學生在模擬的游戲中學會“管理”等等。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團體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游戲,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并指導團體同伴及時地給予肯定,以形成一種良性刺激,讓學生在游戲中成長自我。
通過播放恰當的音樂,結合手語操的學習,形成強烈的情感氛圍,以情動人,獲得情感共鳴和心理觸動。比如:《相親相愛一家人》可以用于班集體團體輔導;《感恩的心》可以用于人際關系主題;陽光總在風雨后》、《明天會更好》等歌曲可以用于學會面對挫折主題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是讓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提高綜合素質和完善自我人格,它更加關注的是“情感”和“行為”,強調知、情、行三者之間的整合,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學生心理體驗為重點。團體輔導強調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學生獨特的體驗,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要的教學方式。
[1]劉雪珍,覃奠仁.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河池學院學報,2008,28(2):96-98.
[2]劉金梅.團體心理輔導在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2(9):72-74.
[3]樊富珉.我國團體心理咨詢的發展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0(6):62-69.
[4]熊寶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7,(32):50.
[5]廖壯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探索[J].梧州學院學報,2008,18(5):97-100.
G441
A
1673-2014(2011)01-0122-03
2010—12—08
李顏苗(1980— ),女,山西長治人,碩士,主要從事兒童、青年心理研究。
(責任編輯 單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