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蘭,李 星
(河北聯合大學 輕工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魅力
喬 蘭,李 星
(河北聯合大學 輕工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國畫代表了東方民族特殊的藝術審美觀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畫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則;中國畫以線、墨為主,講究筆法,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在色彩上以墨為主,構圖講究氣勢,不受透視規律束縛。畫家取景時,要步步移、面面觀;要善于利用紙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悶。
國畫;用墨;意境
繪畫這種藝術形式伴隨著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從人類有了意識開始就有了對美的追求,繪畫這門藝術也就應運而生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思想,對美的感知和追求也就有了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分化,西方繪畫和中國繪畫逐漸演變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它們從技法、審美標準和畫面效果等各個方面都大相徑庭,但是同時又都是藝術創作活動的結晶,每件繪畫作品都濃縮著藝術家的審美追求和理想,也凝聚著特定民族和時代的文化精神。
繪畫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它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材料通過線條、明暗、色彩、構成等繪畫手段在平面上描繪或創造各種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圖像,并借助這種描繪表達畫家的審美感受和主觀情感。在二維平面空間上描繪三維空間的客觀事物,是歷代畫家面臨的一大難題,中外畫家都在摸索和尋求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不斷的實踐中創造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繪畫的特殊形態,中國傳統繪畫在觀察方式、表現內容、表現形式及所用材料工具等方面都自成體系,獨具風貌。
第一,傳統中國繪畫在形象塑造上一直提倡由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重“神”輕“形”的“傳神論”。所謂的“形”,指的是人或物的外在形態,而“神”指的是人的個性和精神。寫“形”是為了傳“神”、為了暢“神”,形可在“似與不似之間”,現代畫家齊白石、黃賓虹都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才算是好畫。在繪畫中,尤其是人物畫中,想要畫出人物的“神”是最難的,史料記載顧愷之畫人,數年不點眸子,人問其故,答曰:“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在中國繪畫理論中形似是繪畫反映客觀現實的基本要求,但形似只是低級階段的真實,它雖然再現了客觀物象的外貌,卻不能傳達出客觀事物的內在氣質,即“神”。畫家為了達到“傳神”的效果,有意地采取一些諸如夸張、變形、取舍等繪畫手段,以達到形神的統一,這才是最高境界的藝術化的真實。這種不拘于外形的神似,并沒有像一些西方現代繪畫那樣走向極端抽象化,而是抽象和具象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而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從古希臘人開始西方畫家忠實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他們看見的東西,以視覺真實為繪畫目的進行繪畫創作。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發現繪畫不僅可以敘述宗教的教義,還可以用來真實地反映、再現現實世界,于是他們用一種科學研究的理性的態度去尋找能夠表現視覺真實的各種方法,達芬奇就曾多次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內部構造和準確的人體比例,他們對油畫技巧的改進和完善也使在二維平面上的繪畫能夠表現出三維的空間感。所以西方古典主義畫家更注重對事物的客觀性描繪,力求達到逼真的畫面效果將觀眾直接引入所描繪的情境中。直到20世紀以后,某些西方藝術家才試圖將自己的情緒、意愿直接披露給觀者并做出種種嘗試。
第二,中國繪畫在觀察方法上也有自身的獨特性。中國畫家在繪畫創作過程中不同于西方畫家采用定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在固定視域內進行創作,而是通過畫家的主觀想象和畫面需要去觀察空間意象。例如:用不斷移動視點的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達到擴大視角的效果或者把不同時空的物象放在同一畫面內以表現時間上的變化和延續性;在構圖方式上也不同于西方畫家慣用的力求穩定和平衡的金字塔形構圖而講求虛實、開合、起伏、聚散等,并采用高、平、遠構圖法還有獨特的一角半邊式構圖法,這都是中國繪畫獨有的構圖方式。
第三,宋元以后的中國傳統繪畫,筆墨意趣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中國繪畫在無數畫家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了各式各樣的線描方法和皴法,筆法變化多,有鐵線描,釘頭鼠尾描,高古游絲描等等,皴法又分點子皴、披麻皴、斧劈皴等等,不同的筆法皴法又產生了不同的畫面效果;墨法是中國畫中橫貫于筆線和色彩之間的橋梁,墨法又分潑墨、破墨、積墨等手法,這種墨法和筆法相配合在宣紙上創造出的無比豐富的表現方法和特殊韻味成為中國畫區別于西方古典繪畫最鮮明的民族特色。
第四,中國畫中的色彩表現也向著主觀意象化發展。工筆畫中使用透明度很高的植物色和純度很高的礦物色,產生強烈的裝飾趣味;水墨寫意畫則將色彩逐漸淡化到次要地位,并采用計白當黑的手法著力于追求豐富的墨色變化,結合宣紙的滲水功能和毛筆的特殊性能產生的不同筆法,使熠熠生輝的水墨效果給人以色彩斑斕的想象和審美情趣上的滿足。
第五,“中國畫家歷來重視在繪畫中表現自己的學識、修養、品格和情操,尤其是元代以后,逐漸形成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獨特形式風格。其中,詩、書、印不僅是畫面形式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具有生發畫意、直抒情懷的作用。”(1)
不同于中國畫的審美觀念,西方畫家則一直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和諧。歐洲人很早就把均衡、對稱等形式美法則理性化、數字化。古希臘的哲學家就指出,一切立體形狀中,最美的是球體,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因此,弧線是最美的線……并開始使用黃金分割率等。西方繪畫一直在運用和發展這種傳統,其繪畫作品自身是一種“自足”狀態——即通過各種形式美法則創造完美的視覺形式。總之雖然歐洲繪畫各個歷史時期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有不同的追求,但始終遵循忠實自然和表現理想之美這兩大原則。
[1]徐改,劉晨.中外美術鑒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0.
J212
A
1673-2014(2011)01-0079-02
2010—10—19
喬 蘭(1983— ),女,河北承德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國畫的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 許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