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丹,譚燕萍
(1.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2.湖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
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作為貿易大國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國際貿易合同的條款語句成為了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貿易合同又稱契約或合約,是進口出口雙方當事人依照法律通過協商就各自在貿易上的權利和義務所達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國際貿易合同一經有效成立,就成為國際進出口活動中解決爭議的法律依據。國際貿易合同具有詞匯專業、句式復雜的語言特點,同時在功能上需要為立合同者實現利益最大化,這給合同條款語句的選擇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本文通過合同英語的舉例,分析條款的模糊語用功能,力求找到符合合同當事人利益需求的合適表達。
(1)語用學定義
語用學所涉及的某些內容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引起學者們的注意,曾在論辯術的名義下得到論述。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語用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才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可以說,它的起源與以下研究有關 (Smith&Leinonen,1992):①對符號與意義的符號學研究;②語言哲學研究;③對語言形式的功能語言學研究。查閱諸多語用學著作,我們可發現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來討論語用學的定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是列文森在《語用學》中所闡述的:“語用學研究語言結構中被語法化或被編碼的語言和語境之間的關系……語用學研究語言理解所必需的語言和語境之間的關系……語用學研究語言使用者將語句和恰當地使用該語句的語境結合起來的能力。”(Levinson,1983:9,21,24)這一定義提到了語言使用中最關鍵的一個方面:適當性或合適性。
(2)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 (hedge)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Lakoff,1972),模糊限制語包括詞、詞語,以及一些組合結構、小句。模糊限制語可以對話語的真實程度和話語內容涉及的范圍進行修正,也可以表現說話人對話語內容作出的主觀測度,或提出客觀根據,對話語作出間接評估等,模糊限制語具有語境下的語用功能。
模糊限制語包括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approximators)和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plausible shields)。筆者對大量國際貿易合同考證后發現,合同條款大量使用了前一種模糊限制語,對合同功能的實現起到了重要作用。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改變話語結構的原意,或根據實際情況對原來話語意義作出某種程度的修正,或給原話語確定一個變動的范圍。在語言交際中,這樣的變動可以避免說話武斷,使話語更具客觀性;另外,類似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還可以體現說話人的謙虛或委婉,從而達到維護人際關系的目的。如英語中的sort of,kind of,somewhat,really,almost,quite,entirely,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between X and Y等,漢語中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或多或少”、“在一定范圍內”、“相當于”等,在語言交際中它們起著特殊的作用。
例如:(a)老師:作業做完了嗎??
學生:還有幾個題目,就快做完了。
(b)Jane:What is your salary there?
T om:It's almost twenty thousand.
以上兩例說明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可以避免過于武斷或絕對,反而能讓聽話人覺得真實,提高交流的效果。
(3)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
模糊限制語的功能有三個。一是可能影響或改變話語的真實條件,這個功能在本文將討論的國際貿易合同中一般不會體現,在此不再贅述。二是模糊限制語使說話人得以恪守合作原則或者禮貌原則等,在清楚地表達會話含意的情況下盡量避免將意見強加于人,避免過于武斷。第三個功能取決于說話人的職業和身份,他們在遇到一些不易解釋清楚的現象或事情時,往往會使用一定的模糊限制語。在涉及學科領域,尤其是一些科學難題的談話時,說話者往往不像人們所希望的那樣把問題講得十分肯定或絕對,相反,出自探求的態度,或基于個人的推斷,他們會故意含糊其辭,使用各種模糊限制語。從一個角度看,模糊限制語可能成為他們展示業務或者學識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在遇到一些不易作出正確估計或者斷定的場合,或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或處理把握不大的場合,模糊限制語可以幫助說話者體面地應付,成為最有力的言語手段。
國際貿易合同屬于法律文體,“精準”是法律語言的生命。合同條款應力求清晰而明確,避免使用空洞的詞匯,同時在名詞前后加上足夠的限定語,以確保意思表達明確。但是,國際貿易合同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模糊限制語,模糊語用功能貫穿在訂立合同的整個過程,合同條款正是在準確性和模糊性之間求得平衡。
杜金榜認為在合同一類的法律文本中存在模糊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立法原則的要求、語言自身的特點、交際的局限、文化差異等。本文所指的“模糊”應區別于語義的“模糊”,后者指的是詞語所指范圍邊界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能通過上下文加以排除,語義“模糊”通常是緣于本體的模糊性和認識的模糊性。在國際貿易合同中,模糊語用功能是應用十分廣泛的語言構成成分,因為其獨特的語用功能,對它的研究有利于人們進行有效的商業交易,訂立出清晰且能實現訂約人利益的合同。
(1)質量條款的模糊語用功能
貨物的質量是指貨物的內在質量和外觀形態的綜合。在國際貿易中,由于交易的貨物種類繁多,特點各異,加上市場交易習慣各不相同,故表示質量的方法多種多樣。概況起來,主要分為兩大類:以實物表示和以文字說明表示。
以實物表示商品的質量主要是憑樣品買賣(sale by sample)。樣品的種類有很多,根據需要可以采用賣方樣品(seller's sample)、買方樣品(buyer's sample)或對等樣品(counter sample)等。如果采用這種方式交易,條款通常規定如下:
Quality to be about equal to the sample.(質量與樣品大致相同)
Quality to be similar to the sample.(質量與樣品相似)
這樣的規定就是使用了模糊限制語,原因是某些產品在制造、加工技術上確實有困難,難以做到貨樣一致,或無法保證批量生產時質量穩定。因此在訂立合同時應特別規定一些彈性條款,避免買方收到貨物后因苛求貨物和樣品的一致性向賣方提出索賠甚至拒收貨物。
如果交易是憑文字說明表示貨物質量的時候,就更要注意條款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例如:
Yarn-dyed Gingham Width 41/42”(色織條格布闊度41/42”)
Live Yellow Eel 75g and up per piece(活黃鱔每條75克以上)
Grey Duck Feather Soft Nap 18%allowing 1%more or less.(灰鴨絨含絨量18%,允許1%的上下幅度)
以上三例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嚴格規定了貨物的規格,但是其實都是使用了模糊限制語來表達模糊語用功能,這些模糊限制語就是前文提到過的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因為這些產品在生產或備貨過程中無法達到每件商品保持一樣的尺寸、重量或者比例,如果將品質規格精確到一個具體的數字,就會讓賣方十分被動,增加生產成本。通過模糊限制語來規定一個質量機動幅度,既能保證貨物質量達到買方預期的程度,又能為賣方留出適當的余地。
(2)數量條款的模糊語用功能
貨物數量是指以國際通用或買賣雙方約定的度量衡表示貨物的重量、個數、長度、面積及容積的量。合同中的數量條款主要由交貨的數量和計量單位兩部分構成,合同一經簽訂,賣方即應按合同規定數量交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數量條款通常規定如下:
5000 M/Twith 6%more or less at seller's option(5000噸,賣方可溢裝或短裝6%)
About 1000 M/T(約 1000 噸)
以上兩例使用了范圍模糊限制語。在實際進出口業務中,有時由于產品的特性、成交的數量、自然條件、包裝方式、裝卸能力及運輸工具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賣方實際交貨的數量常常不能完全符合合同規定的某一數量。為使合同能順利履行,避免日后因交貨數量發生爭議,在簽訂合同時,對于某些成交數量大、計算不易精確的貨物,如小麥、大豆、礦石、原油等,買賣雙方一般要規定一個交貨數量的機動幅度,模糊限制語恰好就能實現這個功能。這體現了人類主觀表達的局限和語言交際的實際需要,也是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在貿易合同中的體現。
(3)裝運條款的模糊語用功能
裝運條款規定的是賣方應如何交貨以及何時交貨,包括裝運時間、地點、目的港、是否允許分批和轉船、裝運通知以及滯期和速遣條款等項內容。裝運時間是裝運條款中一個必要項目,是賣方將貨物裝上運輸工具或交給承運人的期限。常見的裝運時間的規定方法是:
Shipment at or before the end of July.
Shipment not later than July 31th.
從這兩個常用條款中可以看出裝運時間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哪一天,而通過模糊限制語可以將時間確定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是由于合同簽訂的時間通常比裝運時間要早很多,期間要經歷原材料采購、生產、辦理各種手續等眾多程序,變化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如果在簽訂合同時賣方將裝運時間確定在某個具體的日期,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不便,如果在那個日子貨物未能裝上運輸工具,賣方就會因違約遭到買方索賠。
同樣,裝運港和目的港的表述方式也常使用模糊限制語,例如:
Shipment from Chinese Port(中國港口裝運)
E.M.P.(歐洲主要港口)
在貨源不十分固定,或是在簽訂合同時還不能確定所訂貨物運往何處時,模糊限制語就可以體現語用功能的量準則,擴大語言指向的范圍,忽略某些并不重要的因素,促成合同的成立。
訂立合同者選用模糊限制語,以此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也是合同雙方靈活使用語言的表現。
(4)不可抗力條款的模糊語用功能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條款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圍、不可抗力事件的處理、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后通知對方的期限、方式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出證機構。
If the shipment of contracted goods is prevented or delayed in whole or in part by reason of war,earthquake,fire,flood,heavy snow,storm or other causes of Force Majeure,the Seller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nonshipment or late shipment of the goods of this contract.However,the Sellers shall notify the Buyers by cable or telex and furnish the letter within 15 days by registered airmail with a 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ttesting such event or events.
該條款中提到的“部分損失”并未指明是多少比例的損失,“其他原因”也是模糊地涵蓋了所有的自然災害,提交不可抗力證明的時間是“15天之內”,而未說明具體是哪一天。這些限制語的使用不但用簡潔的詞語表達了不可抗力事件發生的原因、影響的程度,也表達了訂約者友好的態度,為協議雙方提供了可操作性,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協商的方式。
為了提高語言交際的能效,對于模糊限制語的研究從單純的邏輯視角拓展到了語義學、法律語言、國際貿易學等多個領域。作為法律語言,合同條款的標準是簡明而準確,并實現交易的功能。條款也是一種交際語言,適當地使用“含糊”表達,話語會顯得更得體。也就是說,語用含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客觀命題具有中心意義,而圍繞中心意義會產生各種外圍意義,或出現上下、左右等幅度誤差,合理地運用這些誤差,就能體現合同條款的合適性,從而促成合同的成功履行。
[1]Lakoff,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458-508.
[2]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劉文廣,項義軍,張曉明.國際貿易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5]杜金榜.從法律語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結果的確定性[J].現代外語,2001(3):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