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煜曉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鄭州 450002)
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經濟實體,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本身大多具有規模小、自有資金不足、管理基礎薄弱、產品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等內在局限性,在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的形勢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許多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其原因是多方面,缺乏流動性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虧損的企業有流動性缺口是可以解釋的,然而許多盈利的企業也存在流動性缺口;在市場流動性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下,企業缺乏流動性是可以理解的,而在整個市場流動性非常充裕的情況下,企業仍然缺乏流動性。這不能不引起重視和反思。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的流動性,化解中小企業流動性風險,特別是立足中小企業的實際,基于我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總體政策框架,思考改進中小企業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對策,對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僅與獲利能力相關,而且與流動性相關。如果說持續的獲利能力是企業價值的驅動,而適度的流動性則是企業持續經營的保障。無論是在經濟平穩發展時期還是金融動蕩時期,流動性問題始終是困擾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根據美國儲蓄機構監管局(OTS)2010年1月發布的《監管通報》,流動性(liquidity),有四種定義:(1)流動性是利用資產融資以清償到期債務的能力;(2)流動性是持有的現金和能夠無顯著損耗地迅速轉化為現金的其他資產總量;(3)流動性是以合理或可接受的成本滿足負債清償或承諾兌現所需現金的能力;(4)流動性的本質就是需要錢的時候有錢。歸納起來,流動性的實質有兩個:一是現金流,二是取得現金流的代價。如果一個企業擁有充足的現金,或者資產能夠在短期內迅速轉化為現金,亦或一個企業很容易取得外援融資,如銀行貸款信用額度等,則該企業具有流動性。
流動性風險是指由于缺乏和獲取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而引起損失的風險,即由于不能合理而有效地籌資,或者不能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將資產變現,償還到期債務,因而導致損失的風險。只要企業存在,流動性風險就不可避免。所以說,從流動性風險的實質入手,分析好和管理好流動性風險,保證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對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應對財務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貨幣風險和經營風險相比,其成因更加復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產生除了因為企業的流動性安排可能不完善之外,經營、信用、現金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企業的流動性不足。
1.過度交易(overtrading)。當一個企業迅速擴張時,它可能會盈利,但仍會面臨流動性問題,因為它需要為不斷擴大的業務籌集營運資金。它可能以超過其財務資源允許的業務量進行經營,從而過度交易。具體表現為片面追求生產和銷售規模的擴張,增加公司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中的存貨、應收賬款等項目的資金使用,致使企業缺乏維持正常經營活動所必須的現金,如果企業不能有效籌集所需現金,將不能償付到期債務,最終導致破產。
2.融資困難。中小企業融資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尤其是2010年以來,央行12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4次加息,準備金率已達到21.5%。持續的緊縮政策,使銀行資金和社會流動資金高度緊缺。銀行貸款利率升高和實際貸款成本的增加,導致民間借貸利率也一路飚升。這對融資無門轉而尋求民間借貸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據調查,目前正常的民間借貸利率普遍在18%以上,在江浙一帶,短期借貸約60%—72%,最高的已達到200%。
企業對外融資,首先要確保資金的收益大于資金的成本,這樣的融資對企業才有利可圖。如果不計成本進行融資,不僅不會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而且只會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影響企業的發展。然而一些企業為了生存,只能不惜成本進行借款,而且大多難以到期還本付息,只能是拆東墻補西墻,陷入資金流轉的惡性循環之中,產生流動性風險。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或融入資金困難,就會造成流動性枯竭。
3.資本結構不合理。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大多數企業所有者同時又是企業管理者。企業所有者既希望做大企業、積累財富,又擔心削弱其對企業的控制權;既想高速發展又擔心風險,同時又缺乏融資來源的基本知識。加上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中小企業無法便捷地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負債占總資產的比率較高,負債融資大于股權融資;二是流動負債過多,以流動負債支持長期投資;三是依靠留存收益為投資活動籌資。根據資本結構理論,企業負債應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否則,一旦企業現金流量不足和融資市場利率變動,將導致企業發生償付困難甚至破產。
4.流動性保障能力差。在企業的全部資產中,流動資產變現能力的強弱對流動性風險有著重要影響,流動資產品質越差,其流動性生成能力越差,風險越高。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流動資產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大量積壓的存貨和收不回來的應收賬款,嚴重削弱了流動性保障能力。
5.外部經濟環境影響。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意味著企業流動性風險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由于外部環境變化而導致的流動性風險。比如,要高度關注物價上漲的影響。當經濟處于物價上漲時期,原材料價格上升,應收項目占用資金增加,由此導致企業資金出現流動性短缺,如果企業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短缺會越來越嚴重。又如,要高度關注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當國家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即中央銀行采取增加貨幣供給和降低利率的政策,刺激內需,或者當國家推行刺激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時,將有利于企業銷售增長和獲得流動性,反之,將不利于銷售增長和獲得流動性。
“煮蛙效應”告誡我們,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風險無處不在,但由于對周邊環境的逐漸習慣,企業往往對其經營風險向經營危機的轉化過程渾然不知,從而最終走向經營失敗。流動性管理的實質是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資產結構搭配和籌資能力運用的合理性,以最低的成本避免流動性短缺而發生的損失。
1.強化流動性風險管控意識。一直以來,中小企業把利潤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卻很少關注流動性。實踐中“有利潤卻無錢”的中小企業也不在少數。據統計,破產倒閉的企業中有85%是盈利能力較好的企業,其倒閉原因不是賬面虧損,而是因為流動性不足導致現金流不足。金融危機更是讓我們看到:許多企業紛紛因“資金鏈斷裂”而轟然倒塌,但劫后余生的企業卻有一個共同點———充足的流動性。實踐證明,企業發生盈利不一定具有流動性,企業發生虧損也不一定就沒有流動性。虧損的企業只要扭虧為盈,仍然可以謀發展,但缺乏流動性,即使企業有盈利,有很多的資產,也可能破產倒閉??梢?,流動性是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的關鍵,中小企業必須充分認識流動性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流動性風險管控意識。
2.以健全的財務制度強化流動性風險分析與管控。中小企業財務制度缺失,財務人員配置也相對不足,這些因素是直接導致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不嚴的重要原因。這樣,一方面是可能產生閑置資金,未能有效服務于生產周轉,另一方面則又可能是由于對應收賬款的管理不善,存貨控制力弱因而造成資金回收困難,甚至形成較大的流動性缺口,產生流動性風險。因此,企業必須加強財務控制制度建設,配備具有豐富經驗的財務管理人才,設立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專司財務管理職能,加強對存貨和應收賬款的管理,設立定期、不定期的提供企業流動性狀況報表,對企業流動性風險進行早期跟蹤、分析。一旦發現存在流動性缺口,則提前做出相應的融資籌劃,達到對流動性缺口的事前控制,有效避免因流動性不足而常常發生的應急性不良融資。
3.將資產結構和資本結構的管控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首先是適度增加現金持有量,在資產配置中合理配置長短期資產的比例,確定一個既能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又能在減少或不增加風險的前提下給企業帶來盡可能多利潤的流動資產水平,使資產配置既保持較高的盈利性,又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同時,企業在籌措和使用增量資金時,要通過資金成本與風險的分析確定最優資本結構,并以此為目標來組織資金,通過增量資金的投入提高流動性。
4.關注資產負債期限匹配狀況。按照期限不同,企業資產和負債都有短期和長期之分。長短期負債的成本和風險不同,短期負債成本較低,但償債壓力大,風險大,而長期負債成本較高,但償債壓力小,風險小。中小企業進行投融資期限搭配選擇時,應該特別重視風險因素,盡量避免“短融長投”這種激進的方式,而應選擇中性的“短融短投”和“長融長投”,或是更為保守的“長融短投”方式,從而增強企業的流動性保障能力。
5.開發針對中小企業的OTC(over the counter,柜臺交易市場)資本市場。由于我國長期對做市商制度,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做市商制度認識不足,結果導致國內OTC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滯后于交易所,更滯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由于中小企業發行的金融產品更適宜在OTC市場進行交易,因此,為了徹底解決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問題,建議金融管理當局重新考慮開放針對中小企業的OTC資本市場,積極培育OTC市場發育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立有效的OTC市場監管制度和框架。否則,我們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問題。
〔1〕王一江.先救中小企業的理由.商界(評論),2009.2.
〔2〕車嘉麗.企業流動性及流動性風險研究文獻綜述.生產力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