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現代化對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的影響

2011-08-15 00:43:37
紅河學院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現代化群眾國家

馬 毅

(紅河學院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經濟現代化對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的影響

馬 毅

(紅河學院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國家認同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心理基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社會,少數民族眾多,且多在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感之于邊境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民族國家是現代化的產物,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也伴隨著現代化產生。本文對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對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的復雜影響做出分析。

經濟現代化;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影響

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表明,發軔于啟蒙時代的現代化進程因其所催生的統一市場體系、均質化的國民教育、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聯結了前現代時期彼此隔絕的諸侯經濟體,在逐漸擴大的區域造就了社會成員之間的廣泛共性,進而在“祛魅化”之后宗教的普世性認同日漸式微的歐洲社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承諾共同體成員之間普遍的自由與平等的情感歸屬對象——民族國家。①至少在發生學的意義上,現代民族國家是現代化的產物,現代性也因此構成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1]可以說,現代化推進了民族國家的歷史實踐。然而,即使是在歐洲,現代化對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也是相當復雜的,現代化的諸因素與民族國家——尤其是作為民族國家的心理基礎的國家認同[2]之間的關系并不全然是正相關的,對于族群成分異常復雜的多民族社會而言,情況尤其如此。

一 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問題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社會,在大一統的政治思維主導之下,縱然統治權更迭頻繁,還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以中央集權的王朝國家形式維持了統一局面。這一時期相對寬容的民族政策②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少數族群的政治離心傾向,而且促進了這些少數族群與中原漢人的交流與融合。雖然歷史上不乏以族際沖突形式出現的戰亂與紛爭,但至少在承平時代,中國民族的離散與聚合過程大體上還是以某種較為溫和的方式演進,這不得不歸功于中央政權對民族地區寬松的政治統治。及至明朝中后期,尤其在清朝雍正年間,為強化集權,中央政府開始通過實施包括“改土歸流”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收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控制。盡管在“改土歸流”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中央政府的軍隊與少數民族統治者之間發生過小規模的軍事對抗,但此時的少數民族僅僅是一種文化和地緣的集聚,而非排他性政治結合的群體,“民族”觀念不可能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政治動員的工具,少數民族群眾因而也不可能發展出對中央政權的消極情感。事實正好相反,相對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植入改善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生存狀態,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清朝后期開始,中國被強行拖入現代化的洪流之中。在被迫或主動與西方國家開展的軍事斗爭和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來自西方世界的政治理念也被引進或傳播到中國。在這些源于域外的政治思潮中,民族主義因中國近代以來非常突出的政治議題——反帝國主義而尤為盛行。彼時,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殖民不斷加深,民族主義遂成為中國精英分子動員群眾(包括少數民族群眾)非常有效的政治工具。與經典民族主義的目標——“一個國家就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也是一個國家”不同,當時中國的民族主義顯然是國家取向的——民族獨立的訴求基本上壓倒或統攝了其他一切政治主張。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多民族社會對既存政體的分裂傾向自然很難顯現,由于對此前政治社會化程度極低的少數民族群眾廣泛的政治動員,民族主義反而強化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

共產黨執掌全國政權之后,在列寧主義對民族問題的政治化處理方式的影響之下,開展了廣泛的民族識別工作,同時以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式確立了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從理論上說,此舉的確有助于營造各民族之間的和諧關系,但也喚醒了少數民族精英的民族意識。為了強化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少數民族的知識精英們開展了(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政府的鼓勵與支持)轟轟烈烈的復興本民族文化的民粹主義運動。他們整理方言民謠,努力發掘本民族特有的民俗傳統,制造象征民族尊嚴的歷史“神話”,為日后民族意識的高速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少數民族精英的民族意識畢竟不能等同于少數民族群眾的一般看法,因為“中下階層的民眾(如勞工、仆役、農民等)通常都不會對民族認同付出深刻的情感,無論是什么樣的民族主義,都很難打動他們的心意”[3]。 然而,改革開放之后(或稱之為大規模的經濟現代化啟動之后),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意識成長特別迅速,在此基礎上,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日漸增強。這一變化是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漸成頡頏之勢,在局部區域甚至產生了民族認同壓倒國家認同的局面,在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依然活動頻繁的今天,對國家的統一,民族團結,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 經濟現代化對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的影響

任何社會思潮或政治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整體社會背景的培育和支持,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之成為問題顯然也是社會變遷的結果。而改革開放之后,或者仍在持續當中且影響最為深遠與廣泛的變化,便是中國全方位的經濟現代化。它對于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的生成,民族意識的培育和增長,以及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關系的變化和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雖然美國社會學家吉爾伯特?羅茲曼將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視為中國整體現代化進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開端,[4]但早在19世紀60、70年代,中國就已經產生了以官辦實業為代表的初具規模的現代經濟部門。然而若以社會變遷的廣度和深度而論,大規模的現代化(尤其是經濟現代化)則是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這一肇端于1978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以改善國民生活質量,建立現代強大國家為基本訴求,在實踐中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而其中最為引人矚目者,當屬以構建統一、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制度目標的經濟現代化:在經濟持續成長,國民物質層面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同時,市場經濟催生的契約精神、競爭意識、權利意識攜同與境外經濟體系交往過程中輸入的文化思潮也在改變著普通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結構,在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課題,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一)積極影響

經濟現代化對國家認同的影響通常是積極的,歐洲民族國家的建構歷史是對現代化這一積極后果的最好注解。就中國社會而言,改革開放之后,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感的確有增強的趨勢。雖然不能把這一事實產生的原因完全歸功于經濟現代化,但成功的經濟現代化毫無疑問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首先,在建構統一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持續擴大。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的經濟,追逐利益的沖動促使企業不斷的開拓市場。沿海、內地企業甚至是外資企業把商品輸入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工廠、開發資源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以利益交換為動力的經濟交往過程。更為重要的則是,在經濟交流過程中其實也攜帶著大量的文化因素。類似的文化交流不僅讓漢族群眾見識到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也讓少數民族群眾對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直觀認識。在交流的過程中,民族之間增進了相互的理解與尊重。同時,這種交流又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盡管文化差異依然存在,但越來越多的共性(文化上和政治上)正在各民族群眾之間形成和強化。這些正在形成或強化的共性,不斷地塑造著少數民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之內,由于同其他文化群體彼此隔絕,大部分原遠離政治中心的少數民族群眾絕無發展出國家認同的可能性。

其次,國民財富的增長普遍地改善了國民(包括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質量,有助于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對中央政權的合法性認同,進而強化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感。“人們奮斗所爭取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 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合法性以及國家認同的邏輯基礎就是人們的現實利益。如果國民的利益代表者,同時也是國家的代表——中央政權在增進國民利益方面獲得成功,它就會收獲某種“政績合法性”,從而增強國民的國家認同感。盡管國民財富的增長與政治合法性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不僅是因為國民既有經濟利益的需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需求,還因為國民財富的增長存在持續性和結構性問題(它可能是一種犧牲局部利益的整體增長形態,畢竟總量的增長并不代表整體受益)。然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以其持續高速的經濟成長及經濟改革的普惠性質決定了它之于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的積極意義。國民財富的普遍增長雖然不是絕對均等的惠及所有區域,但在此一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都享受到了經濟改革的成果,包括少數民族群眾在內,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西南邊境地區,這一變化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的影響尤為顯著——較之于周邊國家,中國更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更為富足的居民生活的確在這些地區的民族群眾的思想意識中引發了對國家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再次,財政收入的增加豐富了民族政策賴以實施和改進的物質資源。任何政策的成功實施都需要充足的物質準備,鑒于少數民族地區大多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教育資源匱乏的事實,“各民族共同繁榮”這一現行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目標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改革開放之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持續增加。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9年國家的財政收入達到了68477億元,而1978年這一數據僅為1132億元,在32年的時間里,足足成長了59倍。 也正是在強大的國家財力支撐下,中央和地方得以實施諸如西部大開放、青藏鐵路等耗資巨大卻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和基礎建設工程。同時,在少數民族群眾的經濟利益與其他群體發生利益摩擦時,強大的財力也給予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大的讓利空間以較好的處理這些矛盾,安撫少數民族群眾的不滿情緒,這對于增進民族團結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證明,政府對經濟發展水平極端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大量資金支持(以2008年初由中央扶貧辦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資9000萬元實施的“關愛莽人工程”最為典型)不僅改善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質量,也增強了他們的國家意識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此外,均質化的國民教育日漸消弭了少數民族群眾與漢族群眾之間的文化差異,進而有助于形成英克爾斯意義上的建立在中國境內所有民族群體基礎之上的“民族性格”或國民性。由于經濟現代化對人力資源的旺盛需求,各國在現代化的進程都力圖構建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它使用某種通用的語言(通常是官方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從而為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搭建了基本語言平臺;它通過對教育內容的選擇逐步塑造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結構和文化性格;此外,在定期舉行的對國家象征的儀式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與教化,培養統一的公民宗教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對現代國家的政府而言,國民教育的政治目的就是塑造合格公民,使之能夠接受并適應社會的普遍規則與文化;在此意義上,對個體而言,接受國民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對他者、對國家的認同感的過程。中國的實踐無疑強化了國民教育的這一功能——在國民教育的任何階段,教育內容和教育導向都與現實政治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消極影響

然而,改革開放的重要路線圖——“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在某一時期必然具有不平衡的特點。改革開放初期,差異性的經濟政策,加上歷史和地理因素,造成了中國經濟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部門之間在發展水平上的較大差距。政策的慣性,優勢地區和部門積累的先發優勢使得這種差距不僅在短時期內難以彌合,而且還存在持續擴大的趨勢。一個無法忽視的國情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群眾絕大部分居住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尤其是西部邊疆地區,且絕大多數為農村人口。經濟現代化的不平衡性導致的這些差距,以及這些差距的持續存在和不斷擴大勢必會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總體上看,經濟現代化的不平衡性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經濟現代化的不平衡性在東西部地區造成的發展差距必然會造成兩個區域的居民在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差距又進一步擴大了這種少數民族群眾與漢族群眾在收入的鴻溝。至少從形式上看,這種族際間的貧富差距帶有累積性的特點,除非有較大的政策性轉變,這一現狀在短期之內是無法改變的。如果既有的差距無法得到合理性的說明,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勢必會弱化。因為“歸根到底,任何社會都是一種道德秩序,它必須證明它的分配原則是合理的;它必須證明自由和強制的兼而并用對于推行和實施它的分配原則來說是必要的,是天經地義的”。[6]現實的情況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這種交疊著區域與城鄉因素的族際收入水平的差距已經無法再用歷史地理原因來合理解釋了——經濟政策和分配制度即使不是造成這種差距的唯一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肇因。此外,由于民族雜居的客觀情勢,人員流動性的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對收入上的差距會有著越來越強烈的切身體驗,從而產生愈益深刻的“相對被剝奪感”。觀照現實,他們當然會質疑現行的分配制度和原則,而這種質疑又會影響到他們對施加于他們(也包括其他群體)的整體社會秩序的判斷。如果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當然不能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感抱有任何樂觀的期待。

經濟現代化的不平衡性的影響不僅反映在族際收入水平上,它同樣會波及到教育領域。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頒布施行迄今,中國政府和社會在推動基礎教育發展方面的確不遺余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這一成果同樣惠及少數民族地區,無論是“兩基”目標的實現程度,還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面貌較之三十年前確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與其他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做橫向比較,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形勢就比較嚴峻了,表現為一種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差距。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而言,脆弱的基礎教育尤為突出。國家認同感的建立從本質上說是成功的政治社會化(即建立一種對現行政治體系持支持態度的政治文化)的后果,在政治社會化的諸媒介中,學校的地位尤其重要,它是政治體系培訓公民的重要手段。[10]然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不僅硬件設施的配備不到位,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也很難達到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在這樣的情形下,很難要求學校有效的組織各種活動向少數民族學生傳遞特定的政治價值和政治態度,強化其對國家的認同感。教育的不平衡性產生的影響顯然不僅止于此,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基礎教育的先天不足,成年之后往往難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少數民族青年通過外出務工或其他形式進入發達地區或內地城鎮尋找生存和發展機會的努力通常很難得到現實的積極回應。遭遇困境的原因包括語言、溝通技巧、生活習慣等諸方面,而這些方面的相對弱勢大部分繼受自過去的學校教育。這些群體在經歷挫折和失敗之后,往往帶著失落感退縮到以前的小群體之中尋求歸屬和認同,產生對大社會進而是國家的疏離感。

此外,正如經濟交流必然會裹挾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一樣,經濟現代化也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無論是作為經濟現代化的派生物還是與之共生并行,觀念變遷都必然會存在于這一進程當中。而就此一觀念變遷過程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的影響而言,現代民族主義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民族主義作為一種在當代十分有影響力的社會思潮和政治意識形態,在其發展的早期階段并不追求對特定文化民族排他性的情感認同。英國學者約翰?密爾論及民族問題時,雖然也強調共同情感的重要性,但他還是把“希望處在同一個政府之下”[8]作為構成民族的關鍵性要件,可見早期的民族主義之于國家認同的構建,其意義完全是積極的。然而從19世紀末期開始,語言和族群特性等文化因素開始成為界定民族的主要標準,甚至主導因素。[9]在多民族社會,民族主義無疑把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視作兩種相互獨立的情感。無論在現實中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做怎樣的處理,理論上它們的確潛在著一種競爭關系。

盡管在少數民族的精英群體中,民族意識早就出現,但這一意識形態以一種通俗的面貌擴散到少數民族群眾當中,則是在中國經濟現代化全面展開之后。固然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促成了這一轉變,但經濟現代化無疑構成了民族主義從少數民族精英的主張向群眾意識形態轉變的重要條件——經濟現代化的直接后果——大眾傳媒的發達,識字率的提高為民族主義的傳播創造了便利條件,經濟現代化造成的族際收入差距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意識。如果這種民族意識不是以特定的文化為導向,而是被賦予了特定的政治意義,就一定會弱化甚至是抵制少數民族群眾國家認同感的建立和發展。而新世紀之后,“個別少數民族民族意識的過快增長對國家認同形成了強大的壓力,甚至出現了民族意識超越和背離國家意識的情形”,[10]就是這種影響從潛在性向現實性轉化的實例。

注釋:

①此處的民族國家是觀念性的。因為從實體的角度而言,絕大多數民族國家既不是建立在單一民族的社會構成基礎之上,也不是民族政治學意義上的那種“由主體民族控制國家政權的主權國家”。所謂現代民族國家,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毋寧是由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提供觀念支持的政治共同體.

②帝制時代統治階層“懷柔遠人”的“治邊”與外交策略就其價值內核而言的確帶有深刻的歧視性,但中原王朝的這種“文化優越感”在客觀上確保了少數族群的自治,維護了少數族群的現實利益.

③盡管增長率并未根據物價增長和其他因素進行修正,這一增長幅度仍然足夠可觀.

[1]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

[2]周平.論中國的國家認同建設[J].學術探索,2009:6.

[3]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4]參閱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43-64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2.

[6]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309.

[7]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96.

[8]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17.[9]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3.

[10]周平.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5:2.

The Influence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n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MA Y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ong 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 China )

State identifica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the nation-state. China is a multi-ethnic society. There are numerous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many of which live in the border areas. So,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inority peopl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ity of the state, national solidarity, and the s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s. Modern nation-state is the product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minority peoples is associated with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is on the complicated influence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China on the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inority people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minority peoples; state identification; influence

D09

A

1008-9128(2011)03-0017-05

2011-03-28

馬毅(1982-),男,湖南津市人,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

[責任編輯 張燦邦]

猜你喜歡
現代化群眾國家
邊疆治理現代化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www色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夜夜爽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欧美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 久久福利片|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 99re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 色综合成人|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香蕉在线|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伊人AV天堂|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9精品久久|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毛片基地|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爆操波多野结衣| AV在线天堂进入| 蜜桃视频一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99久视频|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欧美在线伊人|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高清日韩|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不卡|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欧美天天干| 日本黄色a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毛片一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日韩天堂视频|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