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蓮花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蓮花337100)
患者,女,39歲,因“孕5產1,孕38周,上腹陣發性疼痛7 d”于2009年5月22日入蓮花縣人民醫院外科治療。患者平素月經規則,末次月經2008年8月29日,預產期2009年6月6日,停經早期無惡心、厭食等早孕反應,停經2個多月無明顯誘因出現下腹脹痛及少量陰道流血,經休息后好轉,未就診過,停經4個月余自感胎動,孕期在當地衛生院產前檢查未發現異常。于2009年5月15日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疼痛,呈陣發性脹痛伴陣發性加劇,無放射痛,無惡心、嘔吐,無畏寒發熱,在當地衛生院抗炎治療效果不佳而轉入本院外科治療。入院查體:體溫37 ℃、脈搏88次?min-1、呼吸22次?min-1、血壓110/75mm Hg(1 mm Hg=0.133 kPa)。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差,心肺聽診正常,腹部膨隆,肝脾肋下未觸及,上腹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腸鳴音正常,脊柱四肢無畸形,全身無浮腫。產科檢查:宮底臍上3橫指,胎心音140次?min-1,先露頭,陰道無流血、流水。血液分析:白細胞10.8×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4%,血小板196×109L-1,血紅蛋白110 g?L-1;尿常規正常,肝功能、凝血系列正常;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B超:晚孕,宮內單活胎,頭位,胎盤2級。入院給予抗感染治療,效果不明顯,于5月23日疼痛加劇,呈陣發性絞痛,伴惡心,請本科會診,考慮“孕38周,卵巢囊腫蒂扭轉?”而轉入本科,于下午15:40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下腹腹膜與羊膜囊粘在一起,為腹腔妊娠,撕破胎膜見羊水清,吸凈羊水,量約300m L,以頭位娩出一活女嬰,外觀無畸形,1 min Apgar評分10分,體質量3.75 kg,胎盤附著于右側闊韌帶、右側附件、右側腸系膜及大網膜上,子宮位于羊膜囊后下方,增大約孕2+個月大,表面光滑,左附件正常,因胎盤部分剝離,術中出血多,立即做好全院搶救及配血,抗休克的同時行右側附件切除,分離胎盤與闊韌帶并有效止血,鈍銳性分離腸系膜、大網膜與胎盤的附著處,將胎盤完全分離出來,術中出血約2 000m L,輸同型懸浮紅細胞10 U,血漿2 000 m L,術中留置腹腔引流管,術后血壓90/60 mm Hg,術后給予抗炎支持治療,術后第7天拆線出院。
腹腔妊娠是指位于輸卵管、卵巢及闊韌帶以外的腹腔妊娠,其發生率約為1∶15 000次正常妊娠。腹腔妊娠分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腹腔妊娠指受精卵直接種植于腹膜、腸系膜、大網膜等處,極少見,促使受精卵原發種植于腹膜的因素可能為腹膜上存在子宮內膜異位灶。繼發性腹腔妊娠往往發生于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后,偶可繼發于卵巢妊娠,或者子宮內妊娠而子宮存在缺陷破裂后,胚胎落入腹腔,部分絨毛組織仍附著于原著床部位并繼續向外生長,附著于盆腔腹膜及鄰近臟器表面。腹腔妊娠孕晚期診斷通常比較困難,因此應該從病史、體征及B超等方面注意此病的鑒別診斷,本例患者孕2+個月,有下腹脹痛及陰道流血史,可能為異位妊娠破裂或流產的疑診史,此病例在臨床上可用B超確診。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傷、簡便、可重復等特點,故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早期診斷方法之一[1]。本例患者停經2+個月,有下腹部疼痛且陰道流血病史,但因地處偏遠農村未做進一步診療且繼續懷孕后,由于當地醫療條件落后,患者保健意識淡薄,缺乏正規產檢及自我監測胎動的基礎知識,未能早期診斷。于近足月時有上腹陣發性疼痛史,腹部檢查子宮輪廓不清,胎兒肢體距腹壁較近,先露高,胎心音非常清晰,內診有陣發性腹痛伴子宮頸口不擴張,經宮頸管不能觸及胎先露部,也應警惕繼發性腹腔妊娠的發生。因臨床上少見,缺乏臨床經驗,未能明確診斷,所幸入院后及時手術探查,術中及時搶救,未出現生命危險。因此臨床應該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自身診斷水平,應詳細追問病史并完善各項相關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治療。
[1] 陳志輝,陳紅.腹腔妊娠足月妊娠一例[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10):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