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松
目前,相當多的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培育時,強調對西方企業文化的學習和引進,但往往只能是仿其“形”卻不能傳其神”,這是造成諸多企業現實困境的重要根源,其中比較普遍和突出的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制度的安排和設置上,過分重視經濟手段的應用和硬性的制度約束,嚴重損害職工的奉獻精神。不少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忽視人的情感需求,過分強調物質刺激,把責任分解、制度上墻等改革措施視為金科玉律相繼出臺。結果企業的制度成本和資金成本不斷增加,產品成本中工資比例不斷增大,職工收入明顯增多,同時也形成了以“錢”為中心、一切向“錢”看的不良傾向。當一切行動皆為“錢圖”時,奉獻精神就蕩然無存。
(二)企業內部關系的界定上,強調勞動關系的契約化,造成職工主人翁意識淡薄,責任感喪失。我國企業借鑒的西方企業管理中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下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與“愛廠(企業)如家”的傳統觀念嚴重沖突。勞動關系契約化使職工原有的主人翁地位動搖,忠誠品質消減,歸屬感淡化,焦慮和不安全感時刻困擾著他們,企業的凝集力大大減弱。此時,如果其他企業有相當的物質誘惑,就可能使能者“擇木而棲”,造成跳槽現象有增無減,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陷入惡性循環。
(三)激勵手段的應用上,追捧“胡蘿卜+大棒”理論,物化職工的使用和管理,嚴重損害職工的身心健康。不少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簡單采取“胡蘿卜+大棒”的強制勞動方法,以超過職工身體機能的強度“透支”使用勞動力,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這種方法是西方20世紀三十年代盛行的泰勒科學管理和理論,而今在國外也因其非人道性早就被唾棄。這種無視職工的健康甚至生命,把職工當作機器使用的物化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也使企業管理水平退回到產業革命初期。
儒家思想作為一個系統的主流意識形態雖然不存在了,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態度、行為準則的儒家思想卻牢牢地扎根在我們的思想中,與我們的靈與肉結為一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如果能夠進行創造性運用,儒家思想將會成為培育現代企業文化的沃土。
作為儒家思想,在行為方式上,主張推己及人、由親及疏、齊家治國,順乎倫理又貼近人情;在生活態度上,主張順天因時,積極入世;在處事準則上,強調和諧,追求中庸,“過猶不及”。這些特質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可以作為行動的指南。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家不斷地從儒家思想中得到啟發,成功創辦企業的同時,也培育了優秀的企業文化。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一輩企業家榮德生就在企業中提倡和實行中國傳統文化精義,將儒家的一些思想觀點成功地轉化為企業的信念。榮德生說:“古之圣賢,其言行不外《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明誠、正心、修身、終至國治天下平,亦猶是也,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是,庶幾有成?!彼J為要提高生產效率,除增添新設備,改進生產技術外,還要從人事出發,改善管理。在經營工廠時“所請人非專家,以有誠心,管人不嚴,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使其對工作不生心存意外,即算有效。”這種“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的管理思想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忠誠品質、協調了勞動關系、造就了團結的生產群體,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業績。其效果絕對不是單純的物質刺激、契約化管理所能比擬的。制藥企業同仁堂在經營中始終遵循儒家“見得思義”、“義然后取”的思想,本著“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精神,教育員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精益求精,對病患者“童叟無欺,一視同仁”,以至歷經300年而不衰,成為譽滿全球的老字號。被稱為“日本近代工業之父”,一生參與創辦了500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就以儒家經典《論語》作為培訓企業管理人員的教材,他在回顧自己的創業生涯時說:“我的經營中雖包含辛苦和慘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據《論語》之旨,故使經營獲得成功?!睂嵺`表明:儒家思想在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過程中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只要善于對儒家思想進行創造性運用,就能夠創造出適合中國民族特點、充滿生機活力的企業文化。
(一)儒家倡導的自強不息精神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認為,人生在世,應該不畏艱險、努力追求遠大理想。孔子強調在“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追求過程中,陶冶情操、培育氣質、提升境界。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些思想不僅激勵前輩有志之士發憤圖強,更應該成為當代企業家開拓創新、勵精圖治的座右銘。自強不息可以說是現代企業文化的靈魂,任何企業和企業家都必須戒除小富即安的心態,時刻保持一種昂揚的斗志和精神狀態。
(二)弘揚“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儒家的“天人合一”觀主張人與宇宙或自然和諧一體,也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要求以道德精神去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庸》講:“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彼未鷱堓d在《西銘》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著名論點,認為萬物與人都是天地所生,都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民眾是我的兄弟姐妹,萬物與我為一。他把宇宙比作一個大家庭,如果把人類的倫常關系擴大到宇宙,人與人、人與萬物就能相親而不相害,漸臻至與天地萬物協調發展的理想境界。自工業文明誕生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逐漸趨于緊張,由于對自然的過度索取、掠奪、破壞,已經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企業乃社會之公器,必須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擔負應有的責任。從這個意義看,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可以為企業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思維方面的借鑒,促使人們拋棄單純追求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觀,切實樹立和諧發展觀的經濟發展思路。
(三)樹立敬業樂群的群己觀念,打造蓬勃向上的團隊精神??鬃诱f:“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保ā秾W而》),提倡管理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謹慎辦事,時時處處誠信無欺。他說作為一個君子,有九件事情是必須經常思考的,其中之一就是“事思敬”(《季氏》),也就是做事要常常想到慎重,不敢倏忽大意。與此同時,孔子強調個人與群體的和諧相處。他一生呼吁“克己復禮為仁”,告誡大家時時刻刻都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視、聽、言、動都要符合“禮”的規范,做到以“禮”待人,以“禮”處世,愛護人、尊敬人、理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團結和諧的集體。荀子說人“最為天下貴”,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荀子·王制》),知道團結的重要性。荀子強調,在社會中人各有職分,擔負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但人最富有道義精神,能夠在道義的基礎上和諧共存。團隊精神的實質就是“人和”,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員工,認真傾聽員工意見,從善如流,建設一支富有凝聚力的員工隊伍,發揮群體的智慧和力量。
(四)倡導見得思義的義利觀,形成現代意義的核心企業價值觀??鬃诱J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里仁》),好利惡害是人們的自發欲望,但他強調對功利的追求必須以符合“義”為前提。他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在物質利益面前,提倡以嚴格的道德自律精神約束自己不恰當的追求。不僅如此,孔子進而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雍也》)的富民、利民精神。價值觀念決定著企業的管理政策和導向,對企業經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企業只有始終如一地遵循“義利合一”之道,才有可能樹立起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建設一種有效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
[1]杜小軍.儒家人才思想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比較[J].人事人才,2008.18.
[2]黃靜.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經濟論壇,2006.19.
[3]梁蕾蕾.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與中國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江西社會科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