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東俠
淺議創造性教育
□文/商東俠
知識經濟需要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新人才作為支撐,這就要求教育必須適應發展、改革現狀,具備創造專長和創新功能。從當前來看,國際經濟競爭的趨勢正使科技和教育成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發展領域。而我國目前創新能力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很大,這與我國的教育科技發展水平不高有關系。要盡快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本世紀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教育就必須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突出創造性教育這一核心,加大力度培養創新性人才。
創造性;素質教育;創新教育
人的創造性或稱創造力,是人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內在依據和能動力量,它由個體的創造精神、創造能力、創造人格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構成,是主體最本質、最能動的身心力量。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創造性。尤其是現代社會,教育已成為整個社會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石。1996年,《教育研究》雜志刊發了南京師范大學魯浩教授的文章“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一場關于教育繼承性與創造性問題的討論,使人們對教育的創新性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基于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和對新型人才的期盼,我國提出實施素質教育。而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開發學生潛能的創造性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選擇,也必將成為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基于這些認識,我們認為,創造教育在本質上就是遵循人的創造性活動規律和人的創造素質的培養規律,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要義是:
1、全體性。創造教育的一個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兒童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都能通過適當的教育,取得創造性的成績,成為某一方面的創造性人才。
2、區別性。人的創造能力及其發展,具有類型和層次的差別,這種差別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響而形成的。因此,對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性發展,不可一概而論,不能用一個模式培養。
3、創新性。不同層次、類型的學生和成人,都有可能做出優異的成績,其中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創新。創新是創造教育的靈魂。
創造教育具有正確的社會價值理想和導向,其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從本質上說,創造教育屬于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今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文明的歷史,基本上乃是人類創造能力的記載。”阿斯本用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表明了人類創造能力的重要性。歷史是前進的,文明是發展的,人類正是以自己的創造書寫著自己的文明史。人類創造的成績一代一代地累積,所以才有我們今天的科學文化世界。但是,任何創造都是思維之花結出的實踐之果,沒有成功的思維就沒有成功的創造。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時代,千行百業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以創造精神、創造性的過程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只有創新者才能成為這個時代的人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人只能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改革者必須是一個創造者,也只有創造者才能成為改革者。只有真正的改革者才能判明舊模式的弊端,才能在實踐中開拓新路。至于科學技術事業本來就是創造性的事業。只有發揮我們的創造才能,才能追趕自己生活的時代,才能與科技、經濟的日新月異發展相適應。如果說模仿能力在科技、經濟發展緩慢的朝代,也能使一個國家、民族、地區振興,那么在科技、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一味模仿就意味著永遠落后,只有創新者才能真正擁有將來。
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建設祖國的棟梁。“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決定于今天的課堂。”這已經成為世界的共識。祖國的未來、時代的發展呼喚千千萬萬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這就對我們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創造性教育深入到教學工作中來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1、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思維能力。首先要將三種“因子”植入學生的大腦。第一種是“懷疑因子”,這一因子使他們敢于對人們“司空見慣”或認為“完美無缺”的事物提出懷疑;再一種是“抗壓性因子”,使學生能力破陳規,銳意進取,勇于向舊的傳統和習慣挑戰;第三種是“自變性因子”,使學生能夠主動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引導、點撥、啟示、講評,教學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領悟,進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見解、新思路和做出新結論。思維的獨特性主要指在思路的選擇上、思考的技巧上、做出的結論上具有獨到之處,有新突破,超脫了常規的思路。
2、培養學生的連動性思維。包括“縱向連動”(順向思維)、“逆向連動”(逆向思維)、“橫向連動”(聯想)。教師在引導學生思索新聯系的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諸如“生與熟”、“逆與順”的轉化。當遇到某一個“生”問題難以發現其中包含的新聯系時,可借助聯想將它轉化為“熟”問題加以解決;而對一個“熟”問題要求尋求最佳解法時,則就需要轉換一下角度進行分析,嘗試把“熟”轉變為“生”。對于“逆與順”的轉化亦是如此,這里無論用順向思維還是逆向思維,一旦無法找到切入點或無法找到解題思路時,都應當及時向對方進行轉換,進行嘗試。長此以往,形成雙向思維的習慣,遇到問題發現新關系的幾率就會增大。
3、培養學生的多向性思維,即發散思維,引導學生求異和創新。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特點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訓練時,要注重開導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假設。一般來說,對一個問題提出的合理假設越多,發現新關系與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語文、數學教學中的“一圖多用”、“一事多寫”、“一題多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較好的常用方法,要敢于“散開”,啟發學生由不同的角度立意,用不同的方法解題,鼓勵他們大膽“標新立異”。然后要收,進行集中思維,經過比較鑒別,找出“通法”,選出最佳的立意或解法,體現優化思想。
4、培養學生的跨越性思維,即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想象,是人對自己頭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組,從而創立新見解、新形象的思維活動。它是比形象思維更高級的一種形式,是思維中最活躍、最富有傳奇色彩和創造性的部分,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象能使人跳過某些思維階段,想象出最終的結果。教師應當運用諸如教具、實物演示或語言文字的形象描述等多種媒介來激勵和喚起學生的再造想象,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廣闊的時空任意飛翔,不斷地豐富想象內容。
5、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的源泉,也為新異見解的產生和評價提供了基礎。沒有知識的掌握和積累,就不會有智力的發展;而智力的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積累與內化,而且熟能生巧,巧能創新。因此,在教學中傳授知識與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密不可分的:既要使學生理解與掌握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對其一生的發展具有工具作用與奠基作用的基礎知識,又要重視思想方法、學習策略的教學,指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為他們獨立消化、舉一反三并且靈活運用、巧妙結合進行創新奠定基礎。
[1]祝智庭.教育技術培訓教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謝麗麗.多媒體演示軟件綜合實訓.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陳琳.現代教育技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 52
A
(作者單位:安陽市第一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