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立旺 趙雅雯
1、霸王條款概述。所謂的霸王條款,主要是指一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的不平等的格式合同,或者說是指生產者或經營者在格式合同中規定的,違反公平、誠信等民法基本原則且損害格式合同相對人的條款。
2、無責免賠條款概述。無責免賠是車險合同中的條款。“無責免賠”條款具體指:當保險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時,保險公司根據駕駛人在交通事故中所負事故責任比例相應承擔賠償責任,其后如果保險車輛一方無事故責任,則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
1、無責免賠條款的原理。“無責免賠”并非不賠,而是一個判斷應該由誰來賠償的條款。“無責免賠”條款規定,若車主應付100%責任的,保險公司承擔100%的賠償額;車主應承擔主要責任的,保險公司承擔70%的賠償額,其余責任賠償由第三方承擔;車主應承擔次要責任的,保險公司承擔30%的賠償額;車主無責任的,保險公司不承擔任何賠償,因為這部分的賠償應當由第三方即肇事方全額承擔,及由對方的保險公司承擔這部分的責任賠償。如此來看,無責免賠并非是保險公司逃避責任的霸王條款,而是保險公司用來判斷責任承擔方的條款。
2、無責免賠條款并非霸王條款。長期以來,車主在投保交強險和車損險等保險之后,出現事故之后而得不到保險公司的賠償,最終認定“無責免賠”是保險公司強加給投保人的霸王條款。但“無責免賠”并非霸王條款,而是保險公司為就條款的含義向投保人詳細解釋,致使投保人認定保險公司借此逃避責任。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基于此條規定,以及諸多保險賠償爭議的存在,法院和眾多律師以及消費者協會等部門紛紛認定“無責免賠”條款設計霸王條款而為無效條款。這是存在一定誤區的。“無責免賠”并未免除保險公司責任,也未加重投保人責任和排除投保人的主要權利,而是根據事故責任劃分保險公司和第三方的責任承擔份額。
3、無責免賠并非免責條款。很多投保人和法院都認定,無責免賠條款屬于免責條款,應當在免責條款中注明,而不應當放在合同的普通條款中。法院認定保險合同該行為屬于故意蒙蔽投保人,侵犯投保人利益的行為。實際上,無責免賠并不屬于免責條款,而是屬于保險賠償過程中的責任認定條款,不是保險公司為逃避責任而有意設定的條款。因為任何保險賠償過程中都要首先劃分保險責任,然后依據保險責任承擔各方應當承擔的損失。無責免賠不是一個免責條款,而是一個明確責任劃分的條款,只是不能從自己的保險公司得到車損險的賠付,但可以從對方的第三者責任險中得到全額的賠償。故無責免賠不應當屬于免責條款。
1、加強保險原理普及。公眾對保險基本知識的匱乏是保險經營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多數人并不了解保險基本原理,保險爭議多是保險雙方理解存在偏差,而非保險產品本身存在疏漏。在無責免賠爭議當中,大部分投保人并不了解代位追償條款這一保險基本原則,所以很少有投保人向保險公司提出代位追償申請,也不理解無責免賠的原理以及對保險經營的重大意義。
2、保險單增加對無責免賠條款的解釋。在保險合同中,對于“無責免賠”條款并沒有加以詳細說明,而銷售人員在保險推銷中也沒有進行詳細解釋。投保人在車險事故發生后面臨保險公司拒賠時,也未得到對于無責免賠條款的詳解,很容易定位保險公司拒賠屬于侵犯投保人權益的行為。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應當對保險條款中存在較大爭議性的條款和專業化很強的條款,以附錄的形式進行解釋,或者指定銷售人員在銷售保險時對保險條款進行解釋,比如指導投保人向肇事方以及其保險公司索賠等。
3、完善代位追償制度。有法律專家和保險專家指出,按照我國《民法》中的“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責任的標準是以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來確定的,保險基本原理也如此。如保險人在事故中并沒有責任,不應通過自己所購買的保險來為對方過錯導致的責任承擔損失,“無責免賠”有其合法性。“按照相關法律,發生交通事故,遇到不愿承擔相應經濟賠償責任的責任方車主,不管對方是否投保,無責方可從自己投保的保險公司獲得保險補償,不過,需要將追償權轉給保險公司,即代位求償。”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獲得追償權后,可先向無責方賠償,然后向對方車主追償。”因為在汽車保險的費率厘定過程中,并沒有涉及代為追償過程可能會產生的各種成本,包括人員配置和物質成本,這些成本沒有反映在保費當中。如果保險公司主動承擔代為追償,這樣將由保險公司全部承擔因代為追償行為產生的成本負擔。所以,要解決保險公司完善代為追償,必須解決汽車保險保費中因代為追償而產生的費用,也就等于重新厘定保險費率。
“無責免賠”條款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導致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雙方權益同時受損,并產生較壞的社會影響,歸根結底,是由于投保人保險知識匱乏和保險人服務不到位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解決“無責免賠”的爭議,除了加強被保險人的保險意識外,要從根本上解決爭議,只有從保險產品和保險條款設計上入手,合理厘定保險費率,提供人性化保險設計,增強保險條款的可理解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在此類爭議。
[1]丁冰.“無責免賠”并非不賠.中國證券報,2011.2.1.
[2]楊建明.保險合同中無責免賠條款的效力.中國司法,2011.1.
[3]陳月紅.論擔保人的求償權與代位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