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我國《保險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除本法另有規(guī)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學界把這條規(guī)定中的“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稱為“投保人任意解除權”。司法實踐中,當投保人和保險人簽訂的是利他人壽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可否依該條規(guī)定隨時解除保險合同,有多起不同判例,在學界也有多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利他人壽保險合同是利他合同中的一種,作為當事人的投保人理應享有合同的解除權而不用征得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同意。至于因此產生的不利,應當由第三人與投保人依當初設定利他合同的原因關系并依對應之法律予以判定。這種觀點以德國拉倫茨教授有關利他合同中當事人擁有合同任意解除權的論述為基礎,即“要約人解除(第三人利益)契約不必征得第三人同意。其主要理由是要約人系契約當事人,契約關系應如何發(fā)展,應由其決定,第三人因此所生之損害,應由內部解決之”。另一種觀點認為:要約人解除第三人利益契約須征得第三人同意,投保人未取得被保險人同意,不得解除保險合同。另有學者認為:投保人不經被保險人同意,不得解除合同。投保人沒有履行相應義務的,被保險人可以代為履行;被保險人拒絕履行的,保險公司才可以解除合同。
筆者認為,在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中,合同的解除權應賦予被保險人。本文將分別從法律層面和經濟學層面對此觀點進行認證。
保險合同的基本功能是保障風險,任何一種風險的發(fā)生必須基于一個明確具體的標的。我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第五款規(guī)定:“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闭驗楸槐kU人提供了風險的標的,保險金的請求權首先是被保險人的權利。我國《保險法》第十九條第一、二款規(guī)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庇纱丝梢钥闯觯芤嫒吮旧泶砹吮槐kU人的利益,只有被保險人才能將自己的權利授予他人,即被保險人才是受益人的真正決定者。保險人支付保險金所填補的是被保險人的損失而非投保人的損失,受益人享受的受益真正來源是被保險人的指定??梢?,保險合同中相對于保險人的另一方利益主體是被保險人,而不是投保人,也不是受益人。讓非利益主體的投保人來任意決定保險合同是否具有效力,可能會損害保險合同的利益主體——被保險人的利益。所以,利他人壽保險合同賦予投保人任意解除合同的權利并不合理。
利他人壽保險合同雖然是由投保人和保險人協商訂立,被保險人沒有參與合同的訂立,但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仍然是為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而訂立。投保人只是被保險人的代理人,代理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我國保險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投保人對下列人員具有保險利益: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前項以外與投保人有撫養(yǎng)、贍養(yǎng)或者扶養(yǎng)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除前款規(guī)定外,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
“訂立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p>
從三十一條可以明確看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代理關系在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合同中更為明顯。我國《保險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未經被保險人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按照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所簽發(fā)的保險單,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不得轉讓或者質押?!睆娜臈l可以看出,投保人在與保險人簽訂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合同時,其身份只是被保險人的代理人,接受被保險人委托,而并不是合同的權利人。因此把合同解除權賦予作為代理人的投保人,而不是作為權利人的被保險人,是不合理的。
投保人為被保險人投保,其實質是投保人為被保險人買單并讓被保險人獲得保障,已經形成一種特殊贈與關系。
合同法規(guī)定,贈與是種合同關系。贈與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合同行為。但贈與人在財產實際交付后才生效,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手續(xù)的,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xù)。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贈與是一種合意,是雙方的法律行為。贈與合同雖然屬于單務、無償合同,但仍需要有當事人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才能成立。如果一方有贈與意愿,而另一方無意接受該贈與的,贈與合同不能成立。第二,贈與合同是轉移財產所有權的合同。第三,贈與合同為無償合同。第四,贈與合同是單務合同。在一般情況下,贈與合同僅有贈與人負有將自己的財產給予受贈人的義務,而受贈人并不負有義務。
由以上可以看出“贈與”需要贈與人和受贈人的合意,而利他人壽保險合同的訂立也需要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同意,這體現了贈與行為的雙方合意。贈與是一種無償行為,投保人繳付保費后,實際上對壽險保單中的相關利益沒有實際支配權,即不會因此得到物質收益;而被保險人在壽險保單訂立后實際支配著保單的相關利益,但被保險人不必向投保人償付相應代價。我國《保險法》第十條第二款對投保人的定義為:“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奔赐侗H嗽诒kU合同中僅有支付保費義務并無相關收益權,這與合同法中對贈與人負有將自己的財產給予受贈人的義務并在贈與后無相關權利的規(guī)定也是吻合的。《保險法》的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保險人對人壽保險的保險費,不得用訴訟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這個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投保人(贈與人)的法律地位,即在贈與財產轉移前,贈與可以撤銷。在保險實務中表現為保險合同訂立后,投保人可以不續(xù)交保費,即不繼續(xù)對被保險人進行贈與。
因此,在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中,把投保人看成是贈與人也是合理的。投保人作為贈與人在贈與行為(即訂立了合同,繳納了保費)實質發(fā)生后,仍然擁有任意撤銷合同的權利,這與合同法的精神也有所違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中,投保人任意解除權也是不合理的。
多數國家在立法上都對當事人解除利他合同作出了一定限制。如英國《1999 年合同法(第三人)利益法案》第2 條規(guī)定:“除非合同約定當事人有權不經第三人同意即解除或變更合同,當事人解除或變更合同致使第三人應當獲得的權利滅失或變更的,必須經第三人同意?!泵绹兜诙魏贤ㄖ厥觥返?11 條、《法國民法典》第1121 條、《德國民法典》第328 條、《日本民法典》第538 條、《關于補充瑞士民法典的聯邦法》第112 條等,均有類似規(guī)定。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作為利他合同的一種,自然適用以上法律條款。而《韓國商法典》第639 條的規(guī)定更為明確:“投保人為他人投保保險合同的,在未取得被保險人同意的情況下,投保人不得解除保險合同?!边@些國家對利他合同的相關法律條款值得我國《保險法》借鑒。
首先,任何合同的訂立都需要成本,合同沒有履行完而提前解除合同,會使合同的收益減少。這對于社會來說就是一種成本的浪費。在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中,把合同的任意解除權賦予投保人而不是被保險人,會增加合同解除的可能性。在合同履行時,投保人沒有物質上的收益,而被保險人會因合同的履行帶來可能的收益,因此由被保險人來決定合同是否繼續(xù)有效,更能延續(xù)合同的生命,減少社會成本。
其次,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為被保險人購買人壽保單,是為了獲得效用,即看不見的精神滿足,而不是為了某一天解除保險合同以帶來某種滿足。因此,投保人為被保險人購買人壽保單已經得到了回報,再把合同解除權賦予投保人作為支付保險費的權益補償并不合理。
再次,從被保險人的角度來講,由于投保人已經為被保險人購買了保險,那么被保險人在作經濟決策時就會考慮這份保險為他帶來的經濟利益,比如投保人沒為他購買養(yǎng)老保險,他自己可能會購買。若把利他人壽保險合同解除權賦予投保人,一旦投保人中途解除保險合同,被保險人將遇到保費提高,甚至因年齡不符合條件而錯失了投保機會等損失。所以把合同解除權賦予被保險人更能體現經濟上的風險收益對等原則。
最后,從保險人的角度來說,退保會給保險人的經營帶來一定壓力,如現金流壓力、資產負債匹配壓力等,同時減少保險人保單的預期利潤。因此保險合同的解除對保險人也是不利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利他人壽保險合同中,把合同的任意解除權賦予投保人并不合理,應該把這項權利賦予被保險人。因此對《保險法》修訂做如下建議:
第十五條:除本法另有規(guī)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合同成立后,被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
第三十八條:保險人對人壽保險的保險費,不得用訴訟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當原投保人不履行繳費義務時,被保險人可以變更投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