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鵬

江蘇省自2007年以來,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業保險的試點。試點以來,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不斷增加,保險公司用于風險保障的保費收入也逐步增加。數據顯示,江蘇省農業保險的發展總體呈三個特點。
1.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增加,占總保費比趨穩。2011年,江蘇省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為12.77億元。但是顯性交易成本占比在經過幾年的顯著增加后漲勢明顯降低。特別是2009年和2010年,增長為負。筆者認為,2005年之后江蘇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農業保費收入飛速增加,而顯性交易成本在數額上等于附加保費,所以顯性交易成本總額每年增加。但江蘇省在農業保險試點中采取的“聯辦共保”農業保險模式和其中的一些激勵制度也起到了降低顯性交易成本的作用。具體的制度設計如下:(1)政府主導農業保險。政府成立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政府工作人員深入調查,編制財政預算方案,建立災害評估體系,為保險公司提供數據、政策等方面的服務。參與調查的政府工作人員是鄉鎮或者村干部,大多為當地住戶,對當地農業的實際情況和農戶比保險公司更為了解和熟悉。他們的調查不僅可以起到更為全面的宣傳作用,提高農戶的投保主動性,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農業保險運營中的道德風險。如生產者故意欺騙,從農業保險中得到不應該有的額外利潤,或者通過偽造受災信息增加賠償,或使用不當的農作物經營措施以期獲得保險賠付,或受災后不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等。(2)政府為農戶提供保費補貼。2008年開始,江蘇省對主要種植業參保品種,財政補貼不低于70%。能繁母豬保險,財政補貼不少于80%,省級財政補貼為蘇南20%、蘇中30%、蘇北50%,差額由市縣財政部門補齊,對年投保超過5萬頭的縣,省財政再增加10個百分點。奶牛保險財政補貼不低于60%,省級財政補貼為蘇南20%、蘇中30%、蘇北50%。對于參保品種,政府也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江蘇省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比例較大,分擔了農戶投保的大部分經濟負擔,增加了農戶的投保主動性,農業保險覆蓋面顯著提高,在蘇北地區農業保險的覆蓋面達到了100%。大規模的承保率減少了農戶只選擇受災可能性大的地塊進行投保的概率,降低了道德風險和逆選擇,最終導致顯性成本下降。
2.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占總保費比高于一般財產保險。2006年以來,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占保費比均高于一般財產保險。筆者認為,這是由于農業保險和江蘇省農業發展的特殊性造成的。農業保險由于其保險標的、保險風險和保險商品的特殊性,保險人在交易時需花費大量的交易費用。此外,江蘇省不是農業大省,農業相對不發達,特別是蘇南地區,以小規模農戶為主且分布分散,保險人需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財力去了解保險標的的狀況、受災的可能性和原因等等,所以江蘇省農業保險的顯性交易成本占保費比較一般財產保險要高。
3.蘇北地區顯性成本相對較低。將江蘇劃為蘇南(常州、鎮江、蘇州、無錫、南京)、蘇中(泰州、揚州、南通)、蘇北(連云港、宿遷、鹽城、徐州、淮安)三個地區,分別對三個地區的農業保險交易成本所占保費比進行統計。數據顯示,蘇北地區只有56.5%,蘇中和蘇南地區都超過了70%。蘇北地區顯性交易成本占比相對蘇中和蘇南地區較低。蘇北地區農業相對發達,農戶規模相對較大,農戶也較集中,保險人查勘保險標的、調查農戶額成本相對較低。而蘇中和蘇南地區則與之相反。另外,蘇北地區農業發達,農業收入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大,所以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的積極性相對較高,農業保險的參保率很高,大部分地區都達到了100%。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蘇北地區的顯性交易成本占比要比蘇中和蘇南地區低,在蘇南地區常州最高,蘇中地區泰州最高,蘇北地區淮安最低。下面通過分析這三個地市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占比的成因,探究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1.常州
常州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占比達到了80.88%,在蘇南五市排首位。常州經濟以工業為主,農業較不發達,農業保險的發展也相對落后,近四年農業保險保費平均只有1800萬元。由于農業保險的參保率不高,覆蓋面不廣,不符合大數法則的要求,近幾年出現農業保險低賠付的狀況,而農業的不發達也使顯性交易成本處于高水平。
常州農業保險的問題較為嚴重,亟待解決。由低賠付率和高顯性交易成本占比造成的高顯性交易成本占比,一方面降低農戶的投保需求,常州近四年農業保險保費均值排在江蘇省13個市的倒數第二;另一方面降低保險人的工作效率和供給欲望。這不僅不利于農業保險的發展,也使農戶不能享受到農業保險的保障,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2.泰州
泰州的顯性交易成本占比是蘇中地區最高的,達到了82.51%。泰州農業相比蘇南地區較為發達,農業保險業發展較快,不存在農業保險不符合大數法則的問題。但是泰州處于江蘇的蘇中地區,自然災害較少。與此同時,泰州高效設施農業保險比較發達(2012年泰州高效設施農業保險保費占農業保險保費四分之一),這都使泰州農業保險的賠付率較低,導致了泰州農業保險的高顯性交易成本占比。單由低賠付率造成的高顯性交易成本占比說明保險公司面臨的道德風險不高,保險公司獲取信息和監督的成本不高,所以保費中附加保費應該降低。
3.淮安
淮安的顯性交易成本占比非常低,只有41.56%。究其原因,首先,淮安采取了“低保額、低保費”的保險方式導致賠付高?;窗矊θ?、水稻的保險,每畝保費定為5元、10元、15元三個檔次,費率5%。農民選擇繳納40%,即2元、4元、6元,在保險范圍內因災絕收(減產70%以上)可獲得200元、300元、400元或500元的賠款?;窗簿硟群雍诲e,水網縱橫,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就位于淮安轄區內。近幾年洪水頻發,導致大面積農作物受災減產。雖然保額不高,但是淮安地區農業保險賠付率很高。淮安近四年農業保險損失率達到了58.44%,是江蘇省各市中最高的。其次,政府的扶持力度大 。一方面政府加大補貼力度。試點之初,市、縣(區)財政共同對保費補貼 50%,農民繳納 50%,2007年農戶只需承擔40%的保費,到了2008年農民繳納的保費比例又降為30%;另一方面,市、縣(區)都成立了由農工部、宣傳部、農業局、財政局、氣象局等涉農部門參加的“促進農業保險發展委員會”,從試點開始,就明確鄉鎮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指定鄉鎮農經站為牽頭部門,各鄉鎮有專人負責農險協保工作,農民參加保險以村為單位統一投保。這些措施緩和了農戶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顯性交易成本。高賠付和低顯性交易成本降低了淮安農業保險的顯性交易成本占比。
淮安的農業保險顯性交易成本較低、賠付高,和淮安較少的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不相稱?;窗步哪贽r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4697萬元,只排到江蘇省第六。筆者認為,淮安的農業保險沒有高速發展,是費率制定太低造成的。保險的費率包括純費率和附加費率。純費率太低會讓保險公司承擔過高的賠償風險。附加費率太低也就是顯性交易成本占比過低會降低保險人的工作效率,減少保險人的風險保障,從而減少保險人的供給欲望。這不利于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印度將《農作物綜合保險計劃》與農戶的短期農作物貸款緊密相連,要求貸款的農戶必須購買保險,對于沒有貸款的農戶則采用自愿的形式。保險范圍限制在農作物貸款的100%,每個農戶最多為10000盧比,谷物和粟的保險金比率是2%,油料作物等為1%。保險金和風險索賠按2∶1的比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承擔。農作物保險計劃由中央政府、邦政府、銀行系統和保險總公司共同承擔。這種信貸+保險的互動機制在降低交易成本和轉移農戶風險方面是有效的。首先,貸款的農戶都投保了保險,不僅緩解了銀行的信貸風險,也有利于農戶以更低的利率獲得貸款。其次,銀行發展一般比保險公司更早,分布在農村的網點也比保險公司多。通過銀行可以縮小農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的距離,減少保險公司收取保費、調查和監督的費用,有效地降低顯性交易成本。另外,實行這樣的機制也不需要將現有的機制做出太大的改變,只需在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建立合作。
相互保險制度在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家的農業保險領域被廣泛應用。相互保險制度有以下優點:
1.有效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道德風險的減少,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賠付成本,保障投保人的保險利益,促進農業保險規模的增長。
2.降低保險人調查成本。相互保險公司一般都是在一定區域內成立,并根據區域內農業產品特點及特有的災害風險,對區域內的被保險農作物和飼養牲畜以及保險責任進行明確的規定,理賠程序嚴格按照約定的保險責任進行。這樣不但可以減少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的理賠糾紛,使會員之間互相監督,而且可以降低相互保險公司的調查定損成本,擴大相互保險公司的供給。
3.精算成本低。由于相互保險公司會員繳納的保費不固定,可以根據相互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調整,因此,對于相互保險公司最初為會員厘定的保險費率,沒有類似其他保險公司那樣嚴格的要求,降低了公司精算成本。道德風險的減少、調查成本的降低和精算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減少顯性交易成本。
指數保險是根據某地區農作物的產量或某些目標天氣事件(如農作物特定生產期的氣溫和降雨量等)進行賠付的農業保險產品。印度天氣指數保險的起步早于農業收入保險,它被譽為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金融創新。
指數保險的優勢:第一,不存在逆向選擇。指數保險依據的是公開信息,損失的可能性和嚴重性與私人信息沒有關系,從而也就不存在逆向選擇。第二,道德風險低。由于指數保險最終賠付與實際的指數有關,也無法人為控制或改變,與單個農戶無關,所以指數保險道德風險低。第三,監督和理賠簡單。與傳統的農業保險不同,指數保險不需要對農場進行監督,也不需要逐村逐戶進行地頭查勘定損,只是根據政府相關部門或其他第三方組織所測定的指數來支付賠償金,有效降低了業務成本。這些都能降低農業保險的顯性交易成本。
首先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在宣傳中要注意以村為單位進行,創新宣傳方式,抓宣傳重點,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增加農戶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實行保費補貼。應該重點補貼承擔保費能力較低的農戶,還要考慮不同參保品種的風險頻率和損失程度、不同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等因素。另外,在蘇南農戶分布較分散的鄉鎮,要利用好鄉鎮和村委會的作用,投保時以村為單位,提高投保率,減少顯性交易成本。
江蘇省有些地區為了在短時間內使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快速增加而降低費率,比如泰州。“低費率、低保障”的繳費方式,雖然提高了農業保險的覆蓋面,但是這不僅讓保險公司承擔了過高的賠付額,農戶也沒有得到足夠的經濟補償。在這些地區應該適當地提高保險的附加費率,減少保險公司的賠付負擔,也讓保險公司獲得風險溢價收益,提升保險公司的供給積極性。
蘇南地區農戶較分散且以小規模為主,保險公司在農村的網點數量有限,所以保險公司調查、監督和賠付的難度較大。但是蘇南地區銀行業較發達,特別是農村商業銀行。截至2010年底,江蘇省共有10家農村商業銀行,其中有9家在蘇南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網點更是鄉鄉有、村村有。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戶的往來很頻繁,他們對農戶的信用和經營狀況也比保險公司更加了解。所以蘇南地區可以借鑒印度的做法,建立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機制,對于在銀行貸款的農戶強制要求投保農業保險,對于非貸款農戶采用自愿的形式。通過這種模式,保險公司可以借助銀行的信息和平臺對農戶進行調查和監督,減少了農戶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道德風險,減少顯性交易成本,提高保險公司的供給積極性和農戶的投保需求。
蘇北地區農業發達,農業保險發展較快,但是由于保險公司與農戶的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總是不能避免。可以在這些地區試點相互保險與指數保險相結合的機制。比如,可以在淮安這樣的農業發達、農戶較集中、自然災害多的地方進行試點。以某區域內有保險需求的農戶作為會員設立相互保險公司,為其提供農業保險,當發生洪水、冰雹、干旱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面積損失時進行賠償,以更加有效地降低道德風險和銷售成本,減少顯性交易成本,促進農業保險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