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于衛彬,張 明
(齊河縣水務局,山東 齊河 251100)
齊河縣南鄰黃河,北依徒駭河,是德州市唯一的沿黃縣,水資源較為豐富,水利條件得天獨厚。該縣總面積 1 411 km2,農業人口 52萬人,耕地 7.87萬hm2;境內共有流域面積30 km2以上的骨干排水河道17條,按照干、支、斗、農四級工程標準對田間排澇工程進行了全面規劃,逐步健全了與河道相配套的各級排水溝網。發展引黃灌溉已有近40年歷史,境內有市級李家岸、潘莊和縣級豆腐窩、韓劉4條引黃干渠,形成了南部、北部以引黃灌溉為主,中部井渠結合灌溉為主的灌溉體系,年均引黃水量3.50億m3。全縣擁有農用機井12 744眼,年提取水量8 000萬m3。
該縣2010年度現代農業小麥產業項目于2010年10月開工建設,2011年3月底按期竣工,并相繼與農民用水戶管理協會進行了產權管理移交。該項目按照“系統化規劃、規模化推進、高標準建設、新技術支撐、文明式發展、用水戶參與”的整體思路,以打造“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還能用”的精品工程為目標,嚴格按照規劃設計方案建設,新建提水泵站18座,安裝潛污泵及電力配套設施18臺套,總功率810 kW;鋪設管道205 km,安裝給水栓2 976個;新建橋涵、斗農渠口等建筑物1 190座;新建渡槽5座,測量水設施23處;清淤渠道90.65 km,完成土方86.70萬m3;襯砌支、斗、農、渠65 km;新建土壤監測系統2處;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 200 hm2,形成泵站一次提水、以管代渠,萬畝良田自流灌溉的灌溉新模式。項目總投資3 223.44萬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資1 600萬元,市級配套320萬元,縣級配套630萬元,群眾投勞折資673.44萬元。同時,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22個。
齊河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該項目建設,從項目申報伊始,就成立了由縣長親自掛帥,發改、財政、水務、國土、審計等部門及相關鄉(鎮)一把手為成員的建設領導小組,一級對一級負責。為把責任落到實處,縣政府與相關部門及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并把此項工作列入鄉(鎮)、部門年度目標考核。相關部門及鄉(鎮)的主要負責同志在縣電視臺向全縣人民公開承諾,確保如期完成相關任務。同時,縣水務局抽調技術力量,成立以局長為組長的施工領導小組,并根據實際需要設立了項目建設施工處及指揮部,對照2010年度工作任務,倒排工期,將項目量化、細化、形象化,每一單項工程都有明確的階段目標,相關責任人員上墻公示。強有力的施工管理和嚴密的制度,確保了項目建設的科學、健康、有序推進。
齊河縣2010年度現代農業小麥產業項目由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齊河縣水務局、當地受益群眾3方共同參與規劃設計,科學編制《齊河縣現代農業小麥產業項目2010—2012三年建設方案》和年度建設方案。按照山東省水利廳專家組的審查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完善,確保工程整體與分項統一、宏觀與微觀科學。按照集中連片建設、規模化推進的原則,項目充分利用徒駭河、老趙牛河、李家岸引黃灌區干渠的水源優勢,規劃了大黃河灌區管道輸水工程和宣章渠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工程。
大黃河灌區管道輸水工程以老趙牛河、徒駭河為水源,使用泵站加管灌的工程形式,形成了泵站一次提水、以管代渠的灌溉新模式。宣章渠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工程以李家岸引黃灌區干渠為水源,興建田間輸水渠道襯砌,支、斗、農、毛渠系有機交錯,橋涵閘路出水口等合理配套,實現了萬畝良田的自流灌溉。
1)嚴格施工程序。為保證工程質量,嚴格工作要求,傾力打造老百姓信得過用得住的放心工程。嚴格落實四制管理制度,聘請德州市興水水利工程監理公司進行全程質量控制。同時,建管處質量監督小組、農民用水戶協會監督員等加強工程監督,形成了三級工程質量監督體系。
2)嚴把施工隊伍選擇關。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進行公開招投標,選擇具備施工資質的隊伍施工,并通過項目建設情況公示牌,對工程投資、進度情況定期公示,同時請縣紀工委、縣檢察院工作人員全程監督。
3)嚴把材料設備質量關。對工程建設所需的主要管材設備,在縣紀委、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直接監督下集中采購,堅決杜絕“三無”產品和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設備進入施工工地。
一是引進U形槽一次成型技術,提高工程質量和進度;二是項目區分別建立了2處高標準墑情測報站,適時進行墑情測報;三是配備變頻穩壓供水系統,保障整個管道恒壓供水;四是在斗、農渠上安裝測量水設施,達到量水到口、配水到戶、核算到畝、準確計量、節約用水的效果。
小農水建設涉及千家萬戶,離不開當地群眾的支持。為提高群眾參與熱情,齊河縣借助新聞媒體,全力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水利報、大眾日報、山東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簡報、山東水利網、德州日報等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對齊河縣工程建設進行多次宣傳、報道。為擴大項目示范作用,在項目區安裝了大尺度項目規劃圖板,對項目基本情況及意義進行介紹。一系列的宣傳措施,提高了群眾對項目建設的認知度和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嬴得了民心。
為調動農民建設積極性,讓農民真正體會到自己既是受益者也是當家人,實行了以人為本搞規劃,因地制宜定項目。立項之初,積極征求群眾意見。項目規劃編制中,充分考慮項目區干部群眾意見,進行了多次補充和完善,確保了工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2011年實施的兩個項目鄉(鎮),一個屬于引黃灌區,一個屬于河灌區,在工程建設形式上,結合兩鄉(鎮)的灌溉條件,在宣章鎮實施了引黃末級渠系襯砌工程,在大黃鄉建設了低壓管灌工程,做到了規劃合理、因地制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采取“一事一議”制度,得到群眾大力支持,無償遷占、義務出工等積極踴躍。2010年度現代農業小麥產業項目群眾共投資投勞627.50萬元。為積極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受益村均安排了村級監督員,在現場監督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實現了群眾的全過程參與。
為建立長期管理機制,保障項目發揮長效作用,在管理模式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確立了以明晰產權、管護組織、水價改革的“三位一體”建管理念。項目區群眾相繼在民政局注冊成立了22個農民用水戶協會,建立健全了相關的管理、運行、財務等制度。隨著齊河縣2010年度現代農業小麥產業項目建設的竣工,水利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初步顯現。據統計,項目實施后年新增節水能力288萬m3,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30%,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 200 hm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260元。
1)群眾滿意的優質工程才能嬴得最終的驗收。2011年8月12日,項目建設省級考評組對齊河項目建設評為優秀等次,并按照按等級差額補助原則,補助齊河縣2011年項目建設2 900萬元,比2010年增加1 300萬元。在經過近半年的使用中,真正發揮了省工、省時、省力等優勢,質量可靠,群眾滿意度很高。
2)胸裝群眾建工程才能真正實現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全面升級。該項目的實施,實現了成方連片、規模化建設,農水工程建設和管理全面提檔升級。
3)增強了農田區域性抗旱除澇能力,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項目的實施,使得項目區農田抗旱除澇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格局,有力地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
4)受益群眾及待建項目區群眾積極性不斷升溫。通過項目建設,效益帶動,使群眾看到了大搞水利建設的希望,嘗到了水利建設帶來的甜頭,群眾認知度、支持度、積極性有了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