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花,張 娟,馬文惠
(高唐縣水務局,山東 高唐 252800)
高唐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總面積960 km2?,F轄8鎮、1鄉、3個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145個行政村、19個農村社區、24個城市社區,48萬人,是全國糧食產量大縣、全國節水增效示范縣之一。該縣總耕地面積5.90萬hm2,有效灌溉面積5.68萬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96.3%,其中節水灌溉面積1.76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1.0%。
高唐縣水資源總量不足,僅為1.54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333 m3,畝均占有166 m3,分別為全國平均值的15%和8.8%;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趨勢,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已經達到70 m左右。高唐縣地表水資源緊缺,無規劃、無節制的開采地下水,致使部分區域形成漏斗區。尤其是農業用水粗放,傳統的大水漫灌使農業成了用水大戶,農業生產節水潛力巨大。采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將減少灌溉用水量,防止地下水超量開采,減少土壤流失和地下水的污染,緩解水資源的緊張狀況,維持地下水的采補平衡,恢復或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高唐縣積極發展農業節水灌溉,目前全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 286.67 hm2,其中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面積7 253.33 hm2,噴灌面積僅為33.34 hm2。保證了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的緊缺,水利投入的增多,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必將進一步擴大和提高。但是,高唐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發展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一是土地經營不到位?,F行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將土地承包給個人,土地經營規模小,但現代農業灌溉規模要求大。農民自主經營,土地條塊分割嚴重,種植結構多樣化,種植方向復雜化,缺乏集約化的土地經營模式,不具備實行集中連片灌溉的現實條件,形成了高效節水灌溉的發展瓶頸,影響了高效節水灌溉的推廣。二是資金投入不到位。由于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成本高,國家用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資金少,加之地方財力有限,自主發展節水灌溉的資金不足,配套資金不到位,影響了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規模和標準。三是政策激勵不到位。目前國家還沒有專門針對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的政策,現有的相關政策缺乏約束和激勵機制。四是技術服務不到位。工程建完移交后,由于鄉鎮配備的技術人員專業素質水平極為有限,對農民應用和維護,缺乏及時有效的技術服務,制約了節水灌溉技術的大面積推廣。
高唐縣結合本縣水利、水土資源及農業生產結構現狀,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堅持井河結合,工程措施與農業措施互補。井灌區優先推廣管道輸水、輕小型噴灌、小畦灌溉技術,河灌區積極發展井渠結合、末級渠道襯砌等節水灌溉技術。如2010年高唐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根據項目區的自然、經濟狀況,在引黃二干渠上游的鄉鎮選擇了末級渠系改造的節水灌溉模式,在引黃二干渠下游淺層地下水豐富的鄉鎮選擇了群眾易于掌握和管理的低壓管道和噴灌節水灌溉模式。
末級渠系節水灌溉示范區工程涉及姜店鎮26個村莊,完成整治末級渠道123.48 km,其中:襯砌渠道106條、排水溝渠10條,開挖和疏浚原有溝渠60.51 km;新建固定泵站8處;新建和改建建筑物1 520座(處),其中新建渠系建筑物1 484座,改造渠系建筑物36座;整修道路198條;組建用水戶協會9個。
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工程涉及姜店鎮、楊屯鄉、魚邱湖辦事處13個村莊,建設完成自動化大田噴灌33.33 hm2,新建低壓管道灌溉 1 057.07 hm2,鋪設管道114.5 km,安裝給水栓1 982個,新打機井100眼。
工程項目完成后,年新增供水能力999.54萬m3,可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666.67 hm2,改善灌溉面積933.33 hm2,增加灌溉面積333.33 hm2。年新增糧食產量2 156 t,新增經濟作物產值723萬元,新增節水能力247萬m3,省工3.59萬個,節地23.93 hm2,農民人均增收311元。
從這些典型項目的實際效果來看,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降低了灌溉用水量,最大限度地擴大和改善了灌溉面積,緩解了當地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是鼓勵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引導群眾種植高附加值作物,并鼓勵農民土地流轉,逐步實現規模經營、集約化生產。二是加大資金投資力度,開辟各種資金渠道,實行高效節水灌溉投入的多元化,為節水灌溉工程運行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強化和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積極調動灌區、農民和企業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進高效節水灌溉的發展。積極向農民宣傳實行高效節水灌溉對改善灌溉質量、提高生產能力、減少農業生產強度的積極意義。四是完善技術服務網絡,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完善以基層鄉鎮水利站為依托,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網絡,切實保證農民的利益。鄉鎮水利站深入到田間地頭,及時有效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五是強化管理,加強培訓,發揮農民用水戶協會的作用,切實管好用好節水工程,發揮工程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