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云 ,王少兵 ,王少青
(1.濱州市海河管理局,山東 濱州 256600;2.濱州市水利局,山東 濱州 256600)
濱州市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北部頻臨渤海,轄6縣4區,面積9 600 km2,人口374萬人。城市規劃區面積176 km2,建成區面積83 km2,城區人口60萬人。濱州市水系比較發達,黃河自西向東橫穿市境94 km,各類河道長度為823.10 km;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76 mm;當地水資源量為11.48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07 m3;有13處引黃閘,年平均引黃河水量10億m3;一次性蓄水能力達8.70億m3。
近年來,該市按照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突出營造“大綠地、大水面”,在城區著力綠化建設,加強城市水土保持。在治水方面,實施“四環五海”工程,進行河道治理,做足做活水文章,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使濱州市的城市水系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11月,濱州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
2003年以前,濱州市城區面積較小,蓄水供水能力低,河道淤積、水質污染,水環境惡化,城市排水、防洪標準低,容易形成積水澇災,水資源缺乏科學配置,不能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環境改善提供保障。
為了盡快改善這種狀況,濱州市實施了“四環五海”等水系生態建設工程。這些工程統籌考慮了城市防洪排澇、蓄水供水、生態環境等,做到工程建設與現代城市建設相協調,防治洪澇災害與防治水污染并重,水系整治與水環境改善并重;城市水系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黃河文化與城市文化相協調。通過城市水系建設,做足做活水文章,凸顯水特色,體現黃河文化與水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底蘊,真正使水活濱州城。
濱州的“四環五海”工程建設,目的是突出濱州城市的水特色,體現大水面、大綠地、大空間的城市特色,打造濱州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進程,打造黃河三角洲中心特色城市。
“四環五海”工程是一項集水利、交通、城建、林業、旅游建設于一體的城市建設綜合系統工程,是建設“碧水綠蔭、生態園林型現代濱州”的重點工程。“四環”即環城水系、環城公路、環城綠化、環城景點;“五海”即中海、西海、北海、南海、東海,“五海”分別代表天、地、人、情、水的設計理念。“四環五海”工程建設總投資8億元。自2002年下半年開始動工,用了4年多的時間基本建成,近年來又經過不斷完善,“四環五海”和城市水系的總水面已達15 km2以上,蓄水量達到1億m3,居黃河流域城市之首。
1)新立河綜合治理。新立河是濱州城區的排水泄洪河道,全長31.20 km。治理前河道淤積嚴重、雜草叢生、水質污染、水環境惡劣。2003—2005年,實施新立河綜合治理工程。對全河進行清淤疏浚,對城區14 km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城區河段主要建設內容為開挖疏浚河道、護砌河坡、駁石護岸、花崗巖欄桿和碎石板人行道、兩側河岸180 m綠化帶等,河道兩岸布設40處景點。治理后的新立河,河道寬50 m,水深3.50 m,成為濱州城區的一條水系景觀帶,沿河房地產大幅升值。
2)秦臺河綜合治理。秦臺河穿越濱州城區,全長33 km。治理前是城區的主要排污河道,河道淤積嚴重、水質污染,垃圾漂浮。2006年對全河進行清淤疏浚,對城區9.70 km河段進行綜合整治。城區河段主要建設內容為清淤疏浚、污泥外運填埋、河道護砌、人行道布設、沿河兩側綠化、雨污分流等工程。經過治理后的秦臺河,河道寬30 m,水深3~4 m,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改善了秦臺河兩岸人民的生活條件和城市生態環境。
濱州市通過實施“四環五海”工程和城市水系生態建設,水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城市水系得到完善,水環境得到修復改善,城市凸顯水特色,水使濱州變活、變富、變美,大大提升了濱州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味。使濱州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社會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濱州城區“四環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水源,主要是黃河水,其次是地表雨洪水、淺層地下水、處理的中水。這些水在流路上是河湖水系→五海→河道→灌溉溝渠;在使用上是景觀旅游→水上娛樂→水系生態維護→農田灌溉;在功能上是蓄水→供水→蓄滯洪→削洪減災→雨洪水利用→景觀旅游→改善環境等。
城市水系的貫通和各類水的聯合運用,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發揮了水資源的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
城市水系建設和水環境的修復改善,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環境和居民生活環境,居民小區基本都有水面相鄰,“人在湖畔住,夜聞蛙鳴聲”就是這座城市的真實寫照。晚上漫步在中海邊,會呈現“海邊燈光拂楊柳,疑是銀河落濱州”的流光溢彩美景。
城市水系建設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幸福指數得到大幅度提升。
濱州是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黃河橫穿城區17km。通過水利工程科學地引黃河水進入城市各個水系,在水系的周邊建設富含黃河文化的眾多景點,如花崗巖黃河母親雕像,貝殼狀的體育館,水印狀的文化中心、黃河樓、黃河島、黃河文化廣場等,都散發出黃河文化韻味,體現黃河文化、水文化和黃河三角洲風情的相互融合,顯現了獨特而又深厚的城市地域文化。
濱州整個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活,因水而發展,這是水與城市建設巧妙結合的獨到之處。水與城市的建設,把黃河文化、水文化、黃河三角洲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示了濱州黃河三角洲城市文化底蘊的風采。
濱州“四環五海”水系的建成,完善了城市水利基礎設施。城市防洪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減輕了洪澇災害威脅;改善了水資源條件,提高了供水能力,足以支撐未來30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用水需要;改善了投資環境,有利于招商引資;開發完善了旅游業,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濱州“四環五海”城市水系生態的建成,整體上凸現了濱州水的優勢,配合城市綠化美化,彰顯出濱州城市的生態效應與水環境特色,體現了 “人水和諧”,展現“秀水、綠脈、新城”的生態園林型城市整體形象。城市水系大多是土坡、泥質底,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滲和地下水的相互轉換。
采取橡膠壩攔蓄調控和適時補充水量,有效保證了生態水量,有利于水鳥、魚蝦蟹、蓮藕、葦蒲等各種水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生息,實現了生物的多樣性。
濱州 “四環五海”、“五縱六橫河道”、“36 橋”、“72湖”、“108園林景點”等城市水系和綠化工程,配套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區2000年為21 km2,目前為83 km2;城區人口2000年是20萬人,目前為60萬人;土地價值2000年是每畝2萬元,目前為每畝200萬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5 m2。
“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已成為濱州的代名詞,濱州城已經成為黃河三角洲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