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榮
(山東省水利廳,山東 濟南 250013)
經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并由39號主席令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以下簡稱《水土保持法》),不僅對水土保持工作重申了“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而且還增加了“保護優先”的內容,同時還強化了對其起著重要支撐作用的監測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越來越受黨和國家的重視。現就如何提高這方面的認識,并將其付諸實施談一些粗淺看法。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要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林草植被是水土資源的重要屏障,人們自古就有“山青水秀”、“林茂糧豐”之說,保護林草植被,自然就成為保護水土資源預防其流失的一個重要舉措。
早在生產力低下、地廣人稀、水土流失并不嚴重的奴隸制社會時期,人們就對保護林草植被有了一定認識,據《逸周書·大聚》所載,夏代大禹發布了“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的禁令。進入戰國時期,隨著新興封建制度的建立,生產力得到解放,人口不斷增加,一些山地、丘陵和泥沼地也相繼開辟為農田,加上戰亂等諸多因素,山林草木植被遭到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隨之日趨嚴重,人們對保護林草植被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孟子》一書中,“斤斧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勝用也”,便將對林木不要砍伐過度的認識,提升到以保證其可持續利用的高度。到了近代,人們對保護林草植被、預防水土流失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大力開展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也強調了預防保護工作。
國務院在1957年發布的我國第一部水土保持法規《水土保持暫行綱要》中,就明確規定,在山區要有計劃地進行封山育林草、保護林木和野生樹草等護山護坡植物;25°以上的陡坡地應禁止開荒;工礦企業、鐵路、交通等單位在生產建設中,要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并接受當地水土保持機構的指導和檢查。
在1982年發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條例》中,國務院除了對各種形式的開荒和群眾性的工副業生產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管理外,還明確規定:工礦、交通等單位在開發建設中要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由水土保持部門據此監督實施;對造成水土流失的單位和個人要限期治理。
1991年公布施行的《水土保持法》,又將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由《水土保持工作條例》中的“防治并重”改為“預防為主”。
建國60多年來,盡管國家在水土資源保護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顯著成績,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但總的來講,這項工作還相當薄弱。
當前突出的問題是: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的現象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根據水利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學院聯合開展的“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的不完全調查統計,“十五”期間全國因生產建設項目擾動地表,平均每年實際造成和加重水土流失的面積達273.7萬hm2,占同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55%,5年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量達9.46億t。作為經濟、人口、資源大省的山東,此期間各類建設項目總跨度超過30 000 km,占地面積達7 670 km2,挖動土石達9 000多萬立方米,棄土排渣超過10 000萬m3,造成年土壤流失量達數千萬噸。
上述狀況,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如果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跟不上去,有可能還要延續甚至加劇,如此,將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生產建設項目占用了許多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資源,破壞了原有植被,導致人口和土地資源占有量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另一方面,因生產建設活動帶來的嚴重水土流失,不僅造成河道、水庫等水利工程淤積、淹埋農田,還會使地表徑流量增加,洪峰快速形成,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從而導致區域旱澇自然災害交替和頻繁發生。更有甚者還會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項目區及周邊居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總之,做好水土資源保護,預防并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已刻不容緩,它是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要求,也是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做好保護水土資源預防其流失的工作,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是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確定的“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提高認識,盡全力最大限度消除或者減少導致水土流失的人為因素,當前應注重抓好以下幾點:
1)要廣泛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特別是決策者的水土保持意識。水土流失危害,往往是緩慢的,日積月累,不易被人們覺察和重視,不像山洪暴發,強烈地震那樣來勢迅猛,但其危害的性質、程度、范圍卻不亞于上述危害,因為它一旦發生發展起來,便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要通過宣傳教育,使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水土保持是山丘區、風沙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水土保持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一是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和協作,真正做到建設項目沒有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發展改革部門不得立項,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辦理征地手續。盡力杜絕或減少建設項目逃報、漏報水土保持方案現象的發生。
二是水土保持方案批復后,督促建設單位認真做好后續設計和施工,使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各項防治任務都能落到實處。
三是抓好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工作。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既是檢驗、評價及鞏固水土流失防治成果的重要措施,又是保證水土保持方案這項行政許可連續性、嚴肅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抓手。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積極主動抓好這項工作,扭轉重審批、輕驗收的錯誤傾向。
3)努力抓好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按照水利部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規體系,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制,規范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政水平。
4)加強水土保持監測預報、科學試驗與引進新技術成果工作。水土保持監測預報反映水土流失動態、水土保持效果,為進一步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決策依據。科學試驗與引進新技術成果是提高監測預報等各項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徑。
5)積極推行政府和有關部門主管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這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水土保持是一項跨部門、行業、學科的宏大系統工程,無論是預防保護還是治理,任務都十分艱巨而復雜,需要各級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大力協調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