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 劉軼昆 衛星
東漏河自北向南流向寬甸縣城東側,河流靠近寬甸縣城段落,兩岸局部地形坡度較陡,第四系殘坡積層厚度較大,由于土體穩定性較差,每年汛期都會形成不同程度的邊坡崩滑塌及河流塌岸地質災害。下滑土體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條件,不僅破壞了林地、耕地,并且阻塞淤積河道。特別是在2010年8月下旬極端天氣導致的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局部地區日降雨量達到500 mm以上,強降雨造成山洪暴發,導致山坡體崩滑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使寬甸縣城乃至丹東地區成為了地質災害重災區。項目區內山坡體崩滑塌、泥石流等災害造成多處道路及河流岸坡受損嚴重,直接威脅245戶,825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并且暴雨再次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將威脅寬甸縣城內的居民。為了防患于未然,對項目區內的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因此,盡快進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對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更大損失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本次寬甸縣東漏河地質災害現場勘查結果,結合本地區地質環境條件以及當地社會經濟概況,本次治理工程側重于徹底消除當地崩滑塌、泥石流、河流塌岸地質災害隱患。因此治理工程的重點放在對發生崩滑塌山坡體的加固防護以及河流岸坡的防護上,采用最為科學、經濟、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工程布置及施工。
本次可行性研究報告總體規劃按照上述方針,確定本次治理工程包括護坡工程、擋土墻工程、河岸護堤工程、河流疏浚工程。
本次治理的寬甸縣東漏河地質災害區內的不穩定山坡體防護工程主要采用格構錨固。格構錨固技術即利用漿砌塊石、現澆鋼筋混凝土或預制預應力混凝土進行坡面防護,并利用錨桿或錨索固定的一種綜合防護措施。
由于本次治理區的山坡體主要由于表層風化破碎的巖土體以及松散堆積的殘坡積層失穩,造成山坡體發生崩滑塌地質災害,其底部巖土體的穩定性相對較好,但邊坡坡度在22°~40°之間,因此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格構進行護坡,并用錨桿固定。錨桿應穿過下伏穩定巖層1.5 m~2.0 m,采用全粘結灌漿。格構形式采用人字形,即順邊坡傾向設置鋼筋混凝土條帶,沿條帶之間向上設置人字形鋼筋混凝土,若局部巖土體完整性好時,亦可漿砌塊石拱;格構水平間距應小于4.5 m。鋼筋混凝土斷面設計采用簡支梁法進行彎矩計算,并用類比法校核。斷面高×寬為500 mm× 400 mm。縱向鋼筋采用φ14 HRB335的熱軋鋼筋,箍筋采用φ8的鋼筋,混凝土采用C25。同時,為了保證格構的穩定性,根據巖土體結構和強度在格構節點設置錨桿。錨桿采用φ30的HRB335級鋼筋加工,長度確定為6 m,全粘結灌漿,并與鋼筋籠點焊接。錨桿埋置在漿砌塊石格構中,應穿透下部穩定基巖。
由于寬甸地區植物適生條件較好,格構間無需播撒草籽即可達到綠化效果。
為加固山坡底部坡腳,防止小規模崩滑塌災害再次發生,在山坡體底部設置重力式擋土墻。擋土墻高度2.2 m,采用漿砌石,水泥砂漿強度M7.5,毛石強度等級MU30。擋土墻埋深不小于1 000 mm,如底部為風化巖石,應不小于600 mm。擋土墻每隔20 m設置變形縫一道,縫內沿墻的內外頂三邊填塞瀝青麻絲筋,塞入深度不宜小于200 mm。擋土墻設置2排泄水孔,呈梅花狀布置,水平間距3 m,孔徑100 mm。
由于東漏河原有的河岸護堤遭受本次地質災害的沖擊已基本毀壞,因此需要在治理區內沿東漏河兩岸修筑護堤。護堤采用漿砌石結構,水泥砂漿抹縫。護堤的邊坡率采用1∶1放坡,每隔30 m設置一條馬道,馬道寬度為0.5 m,河岸護堤修筑總長度4 274 m。
由于遭受暴雨導致的洪水影響,東漏河河道內淤積了大量的巖土體。淤積的巖土體不僅阻塞河道,并且可成為未來泥石流災害的物源條件。本次治理工程采用挖掘機、推土機、自卸汽車等工程設備在非雨季對東漏河河道進行清淤疏浚治理。通過清淤疏浚將河道內較大塊的破碎巖體以及松散碎石土清除,恢復到河床原有地形標高。
本項目是由國家出資的,旨在對當地的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進行生態等綜合治理的工程,其性質是公益性的。國家的重視和投入將在丹東市社會各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引導更多更積極的社會力量投入到這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上來。另外國家資金的投入是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表達了國家對于丹東市的地質環境問題的重視,更是體現了政府致力民生,著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堅定決心。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將會在丹東市災害治理工作中產生重大影響,并極有利于推進環境治理工作,為建設“和諧丹東”“和諧遼寧”做出貢獻。
本項目的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項目區原有的惡劣生態環境。在重建綠色生態區,改善局部環境的同時,寬甸縣所遭受的生態環境影響壓力將有所減弱。本區域內的整體環境將得到根本的改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地質災害發生率降低。
通過對本次寬甸縣東漏河沿岸不穩定山坡體以及淤積的河道進行治理恢復之后,現狀存在及未來可能加劇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災害現象將大大降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本區域居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程度。
2)生態環境綜合指標大幅提升。
本項目工程實施后,項目區附近的環境質量將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不僅治理了地質災害、防治了水土流失,并且美化了當地的環境,格構護坡間自然生長的植被將與周圍綠色景觀協調統一,很好的凈化空氣,美化了環境,改善了人民生活生產的環境。
本項目潛在的經濟效益很大,也是本項目實施的一個重要目的。如前所述,本項目的經濟效益,蘊含在對丹東市寬甸縣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當中,蘊含在生態效益當中,蘊含在企業現代化生態環境改造而帶來的增產、增效當中。潛在經濟效益不可估量。通過本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內以及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必然有重大改善,項目區附近的未來發展可以走多種經營的道路,開發多種旅游等資源,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本項目最注重的是它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其巨大的經濟效益蘊含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當中。
1)采取護坡工程、擋土墻工程、河岸護堤工程、河流疏浚工程四個方面的措施對東漏河沿岸區域能產生較強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達到了治理災害的目的。
2)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河流兩岸較陡山坡體的穩定性,消除了引發崩滑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物源因素,降低了崩滑塌、泥石流形成的位能,從而保護了防治區農田、林地、道路等不遭受地質災害破壞,保障了防治區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生活生產的發展環境,也將有效抑制項目區內的水土流失現象。
[1] 崔樹軍.我國西部開發中地質災害評價的探討[J].西部探礦工程,2000(4):92-95.
[2] 尹江濤,何政偉,楊 斌.天山公路地質災害評價與決策支持信息系統設計[J].人民長江,2009(3):23-25.
[3] 蘇 鋼,莫先恒,唐名富.桂林市某中學后山危巖破壞機理及其防治[J].山西建筑,2010,36(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