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偉 傅 娜
2010年7,8月份的幾場大雨,考驗了廣州、鄭州等大城市的排水,城市排水如何建設和完善才能最大減少單位和廣大居民的損失。洛陽是中國古都之一,是新中國“一五計劃”重點建設城市,目前城市中心建成區(不包括吉利區)拓展到121 km2,城區面積擴大到88.8 km2,城市人口突破165萬人,洛陽地處中原,年降水量偏少,主要分布在每年的7月~9月三個月,因洛陽西高東低的地形特點,雨季雖不會造成大面積城市積水,但多處積水點仍考驗著城市排水。
1)城市排水設施滯后。目前,洛陽市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總長約860 km,其中雨水管道總長約505 km,最大雨水管道直徑為200 cm,大部分管道直徑在50 cm~80 cm。積水點主要集中在洛河北岸的市區,由于排水管網基本上全是道路施工時的下水管道,許多還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這些老舊管道占到全部管網的70%以上。
2)排水管網的改造跟不上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地面硬化的面積越來越大,以往地表也可以吸收部分雨水,現在越來越多的雨水都要通過管道進行排放,客觀上加大了管網的排水壓力。最突出的例子是“重災區”牡丹廣場周圍,那里硬化面積最大,原有的管道直徑早已跟不上雨水排放的需要。
3)“雨污合流”。一般的市政地下管道有兩種: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雨水管道直徑比污水管道直徑大許多。一般雨水管道直徑可達200 cm,而污水管道直徑一般只有70 cm或者80 cm。平時居民的生活污水都由污水管道送往污水處理廠,一到下雨天,雨水會進入雨水管道而流向雨水泵站。“雨污合流”就是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共用同一條管道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一些老舊小區較為常見,一些新建小區,為了節約成本,也會使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合二為一,雖然施工成本降低了,可是目前樓層普遍較高,單位面積地面污水量很大,正常情況下污水管道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了70%~80%,一旦下大暴雨,管道根本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在王城大橋北段這個積水點,一到下暴雨,不僅形成積水,而且上翻的污水還會沖出來許多臟東西,造成環境污染。
1)把城市排水工程納入城市修編規劃。在新建、擴建城市區規劃之初就要進行科學的測算、設計、施工,使城市排水與城市發展相一致。而洛陽新區則很少出現積水現象,這是因為新區的排水管道早在設計時,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承受雨水的能力,管道流量大,雨水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及時排放。2)根治河流,建設污水處理廠。近幾年,市政府對洛河、伊河、瀍河、澗河、中州渠、大明渠、秦嶺防洪渠進行了根治,建成了澗西、瀍東、定鼎門、澗河4個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達60.7%。3)結合舊城改造,實現城市排水同步完成。目前,國家正在推進城市化進程,要利用有利時機,加快舊城改造。同時,也要利用城市道路擴建、改造工程,加大排水管網改造,完善排水系統,實現城市排水工程同步完成。4)大力推廣屋頂綠化工程,提高部分雨水吸納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屋頂防滲技術將日臻完善,屋頂綠化技術將逐步推廣,目前,在部分城市試點推廣,屋頂綠化技術的環保作用、節水作用將進一步顯現。5)加大非完全硬化停車場建設和吸水人行道板使用,提高土地吸納雨水能力。在洛陽新區體育中心和西工郵電廣場等場所,已建設非完全硬化停車場;在城市主干道改換吸水人行道板。6)研究城市綠地廣場、道路兩側建設雨水收集設施。隨著氣候變暖,北方城市降雨越來越少,干旱情況越來越嚴重,每年都要使用大量的自來水保障綠化植物,實施雨水收集既可以節約用水,也可以排漬、排澇。7)多方配合,通力排水。目前,市區各大立交橋、隧道等處的積水,通過泵站抽升排放是唯一途徑。政府要協調單位、企業自建排水設施與市政排水設施統一使用,可利用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的辦法提高最大排水能力。只要加大配合,一旦暴雨來襲,也不會出現大面積、多點積水。
1)政府重視,政策支持是落實城市排水的重要保證。洛陽市政府投巨資對市區4河3渠(洛河、伊河、瀍河、澗河、中州渠、大明渠、秦嶺防洪渠)進行整治,提升了排洪能力,建成了澗西、瀍東、定鼎門、澗河4個污水處理廠,為污水處理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保證和促進了污水處理企業集中精力建好、管好、用好污水處理設施,最終實現穩定運行、達標排放。
2)加強對排水設施的監管。政府研究出臺排水設施保護法規,嚴禁單位、個人私自開挖、對接排水設施,實行違者重罰。
3)推進供排水一體化是目前污水處理企業做大做強的一條必由之路。通過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將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中水利用、污泥資源化為一體,才能充分發揮集約化優勢,在為社會提供優質可靠的服務中發展壯大自己,才能充分發揮污水處理設施改善環境、節能減排的社會效益和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洛陽市的排水設施進一步的得到了完善,對已存在的積水點正在采取積極措施,逐年分步建設排水泵站消除積水點,基本實現暴雨過后2 h排空積水。最大限度的保護社會公眾利益,從而有效的保護環境,保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 郝永剛.太原市城市污水綜合回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