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最近有個朋友要申請美國的商學院,作為過來人,我知無不言地幫他選擇學校。他很糾結,一會兒擔心學校的排名跌了,甚至美國的信用評級下降也讓他緊張不已。我說等你畢業找工作時,用人的公司不會天天翻報紙去看今年最新的排名如何,決定用不用你,當看到你的學校時,業內人士自然會有一個大致判斷,因為真正的排名只是大家的一種判斷,與紙面上每年都在變化的數字關系不太大。
突然想到正熱議的美國國家信用降級。雖然電視上天天在吵這事影響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個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的人。之所以這么說,倒不是因為這事發生在美國與我無關,而是因為這事發生在了“標準”上,我覺得咱們無能為力。
如果你有一個生意,一月賺1萬塊錢,你覺得這個生意如何?你是無法回答我問題的,因為你缺一個判斷標準——如果你現在只賺兩千,你肯定覺得這事還不錯;如果你現在賺5萬,那當然不行。可1萬始終沒變過呀,只是用來比照的標準不同了。我覺得如今我們面對美國時的感覺,就是標準出了問題。簡單地說,之所以有的國家和企業的評級是AA+,AA,B+啥的,就是因為我們把美國長期放在AAA這種地方。美元成為清算貨幣,美國成為大家心目中的一個標準。今天有人告訴你說,這個標準要降級了,那么我們按邏輯地在想,那誰來取代它成為新標準——誰來取代美國,現在可能還無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政府也許會自豪地對世界宣稱中國是世界經濟新的發動機,但就像有的時候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在某些排名中排進世界前十,而DUKE,Dartmouth等一干名校有時候也會跌出美國前十一樣,某些排名不在紙上,是什么位置,大家自有公論。
奧巴馬說:1,華盛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需要評級機構指指點點;2,美國信用不成問題 ,無論什么機構說什么話,美國永遠是AAA……其余不相關的省去。難怪現在一方面美國信用在降級,一方面卻有大量資金涌入美國讓美債堅挺,因為降級,所以世界經濟開始缺乏信心,而美國至少還是目前最好的避風港,所以大家還是選擇美債。這真是讓評級機構情何以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