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后,如何經營是關鍵,只有把流轉的土地合理利用,才能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轉
后,根據其流轉模式的不同,經營方式也各不相同。從合作社與流轉土地的緊密關系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合作社并不擁有土地的經營權,土地仍然由農民自己經營,只是農民以社員的身份享受合作社的服務,按照合作社的安排統一種植。這種形式在土地流轉后的經營模式中所占比例不大,據記者抽樣調查大概占到5%左右。
合作社參與種植一般發生在“托管”型流轉模式下,尤其是“半托”模式。合作社提供服務以及優質價廉的農業生產資料給農民,農民要為此支付一定的費用。不過,土地上的一切收益也都歸農民所有,土地上的收益與合作社沒有任何關系。
案例賞
山東省嘉祥縣鴻運富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山東省嘉祥縣農民都有種植糧食作物的傳統。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以后,合作社統一安排社員培育小麥良種。合作社半托的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灌溉、統一收割、統一銷售。托管土地每畝夏、秋兩季可降低種植成本120元,“以種代還”引進優良品種每畝可增收140元,合計每畝土地每年可增收260元。

山東省嘉祥縣鴻運富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連片大棚。
2009年,合作社引導236戶農民把2300余畝土地聯合起來,統一耕作,統一種植了小麥優良品種,底肥、追肥統一從廠家采購,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避免了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與市場價相比,畝成本降低了40余元,為合作社所在的義和村節省化肥支出8萬余元。流轉的土地在生產中有縣農業局技術人員在主要生產環節進行技術指導,有合作社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服務。由于措施恰當、技術到位,義和村畝產量平均在1000斤左右,有些地塊甚至達到1200斤以上,較鄰村畝增產150斤以上。社員留足口糧外,收購麥種150萬斤,每斤較市場價增加0.1元,為社員增加收入15萬元。加上夏作,預計一年,每畝可降低生產成本120余元,繁育優良品種可增收150余元,總計每畝為群眾增加收入270余元。
合作社理事長聶傳寅介紹說:“土地托管可實現‘七個提高’,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提高機械化效率、提高規模經營、提高科技興農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水電設施利用率;還可降低糧食成本、降低農資用量、降低機械化成本、降低水電設施投入。”
點評
合作社參與管理土地這種模式,雖然合作社與土地的關系比較松散,但是從農民的角度來說,可以獲得合作社的技術服務和價廉的農業生產資料,讓農民的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合作社可以在農民中樹立起可信任的形象,對合作社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徐莊土地合作社規劃圖。
模式
流轉過來的土地,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經營,這種形式在當前土地流轉后的經營模式中所占比例比較大,據記者抽樣調查可以占到90%左右。
合作社自己經營的情況下,農民的土地完全交與合作社來管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比較松散。不過,農民可以選擇在合作社的土地上進行打工,并且多數合作社都會優先安排社員就業。
土地流轉后,大部分合作社都選擇了把流轉來的土地進行規劃,劃分為不同的園區,有的是發展普通種植,有的用來作為有機基地的培育。總的來說,合作社自己經營土地這種模式,對于合作社發展規模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案例賞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徐莊土地合作社
對于流轉來的土地,徐莊土地合作社改變了過去由合作社統一負責的辦法,把合作社的土地規劃分為6個園區:板栗園區、花椒園區、優質桃園區、核桃園區、櫻桃園區和糧油生產基地。其中,糧油園區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2009年除兌付入社成員保底分配外,糧油園區每標準股年終盈余分紅510元,共分紅4.6萬元,實現了土地變產權,農戶當股東。
其他5個園區合作社將入社土地集中整合,形成規模后,公開招標,由大戶承包經營,合作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入社農戶有協議約定的保底分配和年終盈余分配標準。
土地規模擴大后,合作社生產農產品品類增多。合作社以“泉崮山”為商標,注冊了4大類65種產品,生產的各類產品可以直接進入超市銷售,不僅拉長產業鏈,也解決了其他農村人員的就業問題。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蔣集鎮鄭龍村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
鄭龍村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主要是進行有機蔬菜的種植,土地流轉后,合作社建立起了綠菜花、青刀豆、蘆筍、胡蘿卜、牛蒡5個生產基地,其中胡蘿卜和牛蒡兩個生產基地所占比例比較大,它們的土地面積占到了全部流轉土地的70%。
合作社對基地進行統一管理,并派專員對聘用的農民進行技術指導。這些專員都是合作社的社員,一般是大戶或者合作社的能人。
合作社與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有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集體”的經營模式。按照協議,弘海公司向合作社派駐代表,負責種子、技術、銷售、保護價,指導和監督整個生產流程。合作社負責生產管理,按照訂單統一安排種植品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管理服務。合作社各基地按面積設置生產小組,具體負責生產、用工和產品質量把關。弘海食品有限公司每噸菜付給合作社100元組織費。
合作社土地流轉后,擴大了生產規模,能夠有效地滿足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的需求,使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年均畝增收2000元-3000元。
點評
土地全部由合作社來經營管理,便于合作社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壯大,提高生產種植的品類或產量,從而滿足市場上大企業的需求,使合作社在市場上逐漸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合作社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有利于合作社長遠的發展,也有利于當地農業產業化的開展。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鎮鴻德農業合作社
鴻德農業合作社把流轉來的土地重點用來開展試驗示范,創建現代農業園區。合作社建成鴻德綜合農業科技示范區,園區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為主要內容,標準化無公害農業生產示范和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展示為重點,打造臨河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平臺,農業高科技推廣應用的展臺和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舞臺。農業園區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把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展示了出來。2009年合作社組織實施的5項(試種冬小麥、脫毒馬鈴薯、優質小麥新品種農麥2號、小麥晚播、建番茄滴灌示范基地)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工作取得成果,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解決土地資源閑置的傳統種植模式,推動河套地區的農業實現飛躍。
甘肅慶陽寧縣民生農民專業合作社
民生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的3000畝土地不僅包括耕地、還有宅基地等多種用途的土地,合作社以農民增收五年規劃為切入點,對流轉的3000多畝土地進行了總體規劃。
流轉的土地被分為十個區塊。一是種植區,以酸果、大蔥、瓜菜、苗木、藥材為主要種植品種,集中連片形成商品生產;二是養殖區,建萬頭養豬場一處,實行社建戶養,提高收入;三是工業區,向外招商,借雞下蛋;四是商貿流通區,建立市場商貿物流中心;五是辦公區,改建村部、合作社辦公室,建成集接待、招商為一體的現代化辦公活動場所;六是住宅區,全村規劃建修6層住宅樓12幢,每棟4單元,每單元12戶,共可進住農戶576家;七是教學區,建辦以村小學為主的村幼兒園、托兒所各一處;八是科技文化娛樂區,建科技培訓中心,文體廣場、文藝活動中心,游樂場各一處;九是養老區,建敬老院一所,65歲的老人在這里每年可得到400斤小麥,360元錢的生活補助;十是公墓區,建占地100畝的公墓一處,建成園林式的公墓區。
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流轉過來的土地并非完全由合作社管理,大部分時候合作社只是充當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合作社負責把當地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然后再流轉給其他的經濟組織。這種經營方式所占比例不大,據記者抽樣調查僅占到5%左右。
在這種經營方式里,農民基本上不參與種植,只能獲得流轉土地時所產生的租金。不過,農民可以選擇在已經流轉出去的土地上打工,來獲得額外的收入。
案例賞
四川省營山縣新店鎮蓼葉村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
蓼葉村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以流轉來的土地為平臺,招商建立起了50多畝鋼架大棚蔬菜基地,1000多畝以桂花、銀杏、速生楊為主的園林基地,500畝優質九葉青花椒基地。
其余流轉來的土地,通過合作社與該村村辦企業聯營,進行土地綜合開發,實行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目前已與3家外地客商達成協議,建立萬頭草食牲畜牧養殖基地、觀光園林產業基地和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大型綜合“農家樂”,實現整村土地的有效利用,把以往的摞荒地變成了現在的“聚寶盆”。
點評
在這種經營方式下,雖然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十分松散,但是對于合作社來說卻有極大的經營自主權,有利于合作社與其他經濟實體合作,不過,這種情況下要注意防范土地用途的改變。

流轉后的土地都被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及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