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銀善
(邳州市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江蘇 邳州 2213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組慢性、進行性、致殘性的疾病,25%的AS患者累及髖關節[1]。股骨頭壞死,又稱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導致AS患者致殘的原因之一,由于AS患者多為年輕男性,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筆者對邳州市人民醫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合并ANFH的AS患者11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全部病例AS診斷均符合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2],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是依據患者在出現髖部或臀部疼痛后檢查X線平片(DR)、計算機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顯示股骨頭硬化或囊性變或股骨頭輪廓改變而診斷,根據病情分為Ⅰ-Ⅳ期;排除標準:非AS患者及外傷、骨折、酒精性骨壞死患者,排除關節結核等感染性關節炎。所收集的資料以確診ANFH時為準,且所有患者均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
本院此期間共收治218例AS患者,合并ANFH 11例,占同期診治患者的5.0%。11例患者中男10例(90.9%),女1例(9.1%),年齡19~47歲,平均(29.9±10.0)歲,病程2個月至28年,平均(10.8±8.3)年。出現ANFH距AS首發癥狀平均(4.8±3.9)年,5年內發生 ANFH 有8例,占72.7%(8/11)。11 例 患 者 中 單 側 ANFH 4 例(36.4%),雙側7例(63.6%)。見表1。
11例患者ANFH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負重時髖部疼痛6例(54.5%)或(和)臀部疼痛2例(19.2%),休息后緩解;3例(27.3%)患者起病隱匿,無明顯自覺癥狀,經MRI檢查后確診。見表1。
11例患者中HLA-B27陽性9例(81.8%),陰性2(18.2%)例;發生ANFH前后紅細胞沉降率(ESR)平均為(44.5±31.3)mm·h-1,C反應蛋白(CRP)為(34.7±31.7)mg·L-1。8例(72.7%)ESR增快(25~116mm·h-1),9例(81.8%)CRP升高(12.4~92.8mg·L-1),均提示AS病情活動。類風濕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多肽(CCP)抗體檢測均為陰性。見表1。
11例患者均行影像學檢查,分別采用DR、CT及MRI檢查,其中9例經過CT檢查,3例可疑患者行MRI檢查,2例無癥狀者經MRI確診。影像學分級:Ⅰ期1例(9.1%),Ⅱ期3例(27.3%),Ⅲ期4例(36.4%),Ⅳ期3例(27.3%)。見表1。
11例患者中在發生股骨頭壞死之前使用過糖皮質激素的僅3例(27.3%),平均累計劑量(1 166.7±763.8)mg(相當于強的松劑量),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11例(100%),應用柳氮磺吡啶(SASP)9例(81.8%),使用甲氨蝶呤(MTX)3例(27.3%),使用來氟米特(LEF)2例(18.2%);無1例使用生物制劑。隨訪1~3年,11例患者中6例(54.5%)可以生活自理,其中4例正常生活和學習;4例(36.4%)生活無法自理,行走需要借助拐杖,其中1例(9.1%)行雙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可參加一般工作。見表1。

表1 11例AS合并ANFH患者的臨床資料
骨壞死又稱為缺血性壞死、無菌性骨壞死或骨栓塞等。按國際骨循環學會(ARCO)的定義,骨壞死是指由于各種原因(機械、生物等)使骨循環中斷,骨的活性成分死亡及隨后修復的一系列復雜病理過程。骨壞死的病因很多,目前雖然已經清楚骨壞死不同階段的病理改變,但對發病機制知道甚少。與骨壞死相關的已知因素有近70余種[3],其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在風濕性疾病中以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并發骨壞死最為常見,國外不同的研究表明,發生率為12%~37.5%,其病因與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及SLE本身疾病相關[1-3]。
AS患者多累及中軸關節,以骶髂關節、脊柱為主,侵犯髖關節并不少見,發生ANFH較其它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少見,常常不被重視。本組病例的發生率為5.0%,低于SLE患者的發生率。國內李洪毓等[4]報道稱156例AS患者中65%有髖關節受累,包括關節間隙狹窄、股骨頭壞死和纖維或骨性強直;其中31.4%發生股骨頭骨壞死(49/156),遠遠高于本組病例;并且髖關節病變多發生在5年內。本組11例患者8例(72.7%,8/11)ANFH發生在5年以內,與文獻報道相符,也提示5年內為防治AS發生骨壞死的關鍵。
在本組病例中,9例有不同程度的髖部或(和)臀部負重時疼痛,休息后緩解,說明髖部和臀部負重時疼痛是AS患者發生ANFH的主要表現。63.6%(7/11)的患者為雙側病變;多數患者的ESR及CRP升高,提示AS病情活動。63.6%(7/11)的患者影像學為晚期病變(Ⅲ-Ⅳ期),Ⅰ、Ⅱ期僅為36.3%(4/11),說明大多數患者確診股骨頭壞死時間較晚,導致不可逆損害,最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患者不得不行人工關節置換術。MRI作為最敏感、最特異的非侵入性檢查,對早期ANFH的發現和分期具有很大的價值,本組3例無癥狀患者經MRI檢查確診。
AS的ANFH應與單純髖關節病變相鑒別,從影像學上看,髖關節病變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纖維或骨性強直;ANFH多為股骨頭囊性變、密度不均、塌陷或變形;在臨床表現上二者也有所區別,無ANFH的AS髖關節病變夜間疼痛明顯、髖關節的活動度下降;而ANFH沒有夜間疼痛,只是負重的活動時疼痛明顯,關節的被動活動度一般沒有障礙。
AS發生ANFH的機制尚不清楚,不同于SLE患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及血管炎的發生等危險因素,本組患者僅27.3%(3/11)短期服用過糖皮質激素,且平均累計劑量為(1 166.7±763.8)mg(相當于強的松劑量),難以用激素相關的骨壞死來解釋。AS外周關節的病理表現為滑膜增生、淋巴樣浸潤和血管翳形成,導致軟骨下肉芽組織和軟骨破壞,引起了髖關節的病變,可能導致了ANFH。李洪毓等[4]認為早、幼年發病、病程短及首發髖關節起病是AS發生ANFH的危險因素。袁國華等[5]認為發病年齡早,以外周關節起病者易發生髖關節受累;早期或發病即有髖關節受累,及較強的炎癥和免疫反應是易于出現髖關節破壞性病變的可能因素。
AS的ANFH發生率高、致殘性強,應提高臨床醫師對的該病變嚴重性的認識,并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AS的致殘率。
[1] Brophy S,Mackay K,Al Saidi A,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defined by radiological progression[J].J Rheumatol,2002,29:1236-1243.
[2] Van Der Linden S J,Valkenburg H A,Cal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a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1984,27:361.
[3] Weiner E S,Abeles M.Aseptic necrosis and glucocorticosteroid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 reevaluation[J].J Rheumatol,1989,16:604-608.
[4] 李洪毓,陳宜恒.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9):756-758.
[5] 袁國華,郭軍華,施桂英.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的危險因素[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1998,2(2):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