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艷, 徐寶林, 吳 江
腦出血(ICH)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類常見疾病。但迄今為止對于ICH仍缺乏很有效的治療方法。作為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細胞因子,在ICH病理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針對抑制ICH炎癥反應這方面進行研究,以指導ICH的臨床治療。亞低溫方法的腦保護作用近些年來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作者擬通過研究亞低溫治療對大鼠實驗性ICH急性期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核轉錄因子-κB(NF-κB)表達的影響,以繼續探討頭部局部亞低溫治療的腦保護作用機制。
1.1 實驗動物分組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月齡3~4個月,體重250~300g。隨機分為常溫組、亞低溫組、假手術組,每組各12只。常溫組和亞低溫組用非肝素化自體血建立ICH模型,亞低溫組在建立模型后立即應用頭部局部亞低溫連續治療48h,常溫組不予以治療,假手術組僅完成同樣的手術過程但不注血,亦不予以治療。
1.2 制備實驗性ICH動物模型 大鼠以10%水合氯醛(4ml/kg)腹腔麻醉生效后,俯臥于立體定位儀上,耳棒固定外耳孔,鼠門齒比前囟及外耳孔連線低2.4mm。無菌操作暴露顱骨,雙氧水顯示前囟,定位前囟后0.2mm,中線旁開4mm,垂直進針5.5mm,為大鼠尾殼核區。經心臟穿刺取非肝素抗凝自體動脈血50μl,5min內緩慢注入大鼠尾殼核區,留針10min后,迅速拔針,無菌骨臘封閉顱骨后縫合皮膚。
1.3 亞低溫治療方法 ICH模型術后,將水循環顱腦制冷儀的冰墊緊貼敷于大鼠的注血側頭部,固定,亞低溫儀溫度設定在15℃ ~18℃,濕毛巾覆蓋于大鼠頭部及冰墊處,以維持大鼠頭部穩定的低溫環境,將溫度傳感器放置于血腫中心部位,監測治療側腦內溫度,溫度控制在32℃ ~34℃。維持低溫治療48h。低溫過程中,注意大鼠的保暖,肛表監測體溫,保持體溫在37℃ ~38℃之間。常溫組和假手術不給予治療,肛表監測體溫,體溫在37℃ ~38℃之間。
1.4 腦組織病理標本采集 各組分別取2只動物,于制作模型48h后,以10%水合氯醛(4ml/kg)腹腔麻醉,生效后,立即取腦,沿進針部位冠狀位切開腦組織,進行大體觀察。各組其余動物于制作模型48h后,以10%水合氯醛(4ml/kg)腹腔麻醉,生效后,用0.9%生理鹽水及4%多聚甲醛心臟灌流固定,取腦,再用該液浸泡固定4~6h。沿針孔部位前1mm、后2mm冠狀位取材,修塊,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浸蠟,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切片厚度為2μm。分別進行HE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 在顯微鏡下,每張切片均在血腫周圍以及注血側皮質、胼胝體、脈絡叢的相同部位分別取5個相鄰的200倍視野,以整個細胞或細胞核染成棕黃色作為陽性細胞,計數陽性細胞數,計算出均數和標準差,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
2.1 實驗性ICH動物的行為學變化 大鼠注血后活動減少,反應較術前遲鈍,部分動物可見注血對側肢體活動不靈活,有單方向轉圈現象。
2.2 實驗性ICH動物的腦組織病理改變
2.2.1 大體觀察結果 常溫組:注血側腦組織腫脹,沿進針部位冠狀位切開腦組織,可見血腫呈類圓形,均勻一致,位于基底節區,直徑3mm左右,腦組織周圍水腫,有的可見中線移位。亞低溫組:注血側腦組織腫脹程度較常溫組輕。假手術組:可見腦表面的針孔,腦組織無腫脹。
2.2.2 HE染色結果 常溫組:血腫形成后48h,血腫周圍腦組織結構不清,炎細胞浸潤,腦組織水腫,神經細胞核固縮、濃染,部分神經細胞壞死、消失。膠質細胞腫脹、增生,部分小膠質細胞內存積含鐵血黃素,聚集成片位于血管周圍。周圍小血管可見出血。亞低溫組:腦組織水腫明顯輕于常溫組,膠質細胞反應較輕,周圍小血管出血現象輕于常溫組。假手術組:針道附近有少量炎細胞浸潤,無明顯的組織水腫,無細胞的壞死及膠質細胞增生(見圖1~圖3)。
2.2.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
2.2.3.1 TNF-α 常溫組:TNF-α 大量表達,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有統計學意義。陽性細胞主要集中在血腫周圍、注血側皮質、胼胝體、脈絡叢,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膠質細胞、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室管膜細胞、脈絡叢細胞、胼胝體的成纖維細胞和神經膜細胞。亞低溫組:TNF-α陽性細胞亦增多,但較常溫組明顯減少,P<0.05,有顯著差異,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有統計學意義。陽性細胞主要分布于血腫周圍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膠質細胞、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注血側皮質的膠質細胞、錐體細胞,室管膜細胞,脈絡叢細胞,胼胝體的成纖維細胞和神經膜細胞。假手術組:在針道附近、注血側皮質、胼胝體和脈絡叢可見個別陽性表達的細胞(見表1、圖4~圖6)。
2.2.3.2 NF-κB 常溫組:NF-κB 表達顯著增多,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有統計學意義。陽性細胞主要位于血腫周圍、注血側皮質、胼胝體和脈絡叢,以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膠質細胞、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室管膜細胞、脈絡叢細胞、胼胝體的成纖維細胞和神經膜細胞為主,陽性表達大部分在細胞核內。亞低溫組:NF-κB在血腫周圍、注血側皮質、胼胝體和脈絡叢也可見明顯的陽性表達,陽性細胞數顯著少于亞低溫組,兩組間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有顯著差異。假手術組:可見散在NF-κB陽性細胞,個別陽性表達位于核內(見表2、圖7~圖9)。

表1 各組大鼠不同部位TNF-α的表達差異

表2 各組大鼠不同部位NF-κB的表達差異
ICH是致死率、致殘率很高的一類疾病,且目前無論是脫水降顱壓、營養神經、調節血壓等內科治療方法,還是開顱手術清除血腫、開瓣減壓、腦室引流等外科方法都不能滿意地降低致死率和致殘率。因此ICH的治療是醫學界長期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
近些年,人們認識到中樞神經系統亦具有免疫功能,能夠發生免疫反應,并發現ICH也存在著炎癥反應,作為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細胞因子,在ICH的病理損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TNF-α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前炎性細胞因子。TNF-α主要由活化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在中樞神經系統它可來源于神經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室管膜細胞、血管內皮細胞(VEC)、白細胞等[1]。TNF-α的過量表達對神經系統主要發揮其毒性損害作用。大量臨床及動物實驗研究表明,腦出血后血液、CSF以及血腫周圍TNF-α的表達均顯著增加,其表達程度與血腫大小成正相關,有繼續出血的患者TNF-α表達更高[2]。TNF-α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直接損傷作用:對少突膠質細胞具有毒性作用,導致其死亡。(2)參與血腦屏障破壞及腦水腫的形成。(3)參與引起細胞凋亡。(4)參與引起離子失調及神經遞質紊亂[3]。(5)參與引起凝血和抗凝機制平衡失調[4]。(6)促進其他細胞因子及自由基等的釋放,協同加重損傷。近年來,諸多學者對TNF-α的調控機制進行了系列研究,發現TNF-α的表達與NF-κB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人研究發現,ICH后1h就有炎癥反應,出血2h后,在局部血管周圍就可以看見NF-κB復合體的活化,出血后8h表達更為廣泛,在出血同側血腫附近的皮質內亦可見NF-κB的表達增加,并且在數天內持續增高,參與造成腦損傷[5]。因此,抑制細胞因子的過量表達,從而減輕大量細胞因子釋放參與造成的血腦屏障破壞、腦水腫、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死亡、細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是ICH治療方面有待開拓的一個領域[6]。
近來研究表明亞低溫療法可以提高ICH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但是,對于亞低溫腦保護機制方面的研究仍很少。本實驗旨在研究頭部局部亞低溫方法對實驗性ICH大鼠腦組織內TNF-α及調控其表達的NF-κB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深入探討亞低溫的腦保護作用機制。
采用大鼠腦內緩慢注入非肝素化自體血的方法,建立實驗性ICH動物模型。各組分別于制作模型后48h后取腦連續切片,進行HE染色及用抗TNF-α和抗NF-κB的多克隆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染色(SP法)。從本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大鼠ICH后48h血腫周圍有炎細胞浸潤、膠質細胞增生,并且腦組織內前炎性細胞因子TNF-α以及調控其轉錄和翻譯的NF-κB明顯增多。這表明了在ICH急性期腦組織內炎癥反應的存在。亞低溫治療可以下調NF-κB和TNF-α的表達,并且在亞低溫治療組腦血腫周圍炎細胞減少,膠質細胞增生程度減輕,以及直接病理觀察發現腦組織的腦水腫程度輕于常溫組,以上結果均支持亞低溫方法可以抑制炎癥反應,起到腦保護的作用。而且可以推論,亞低溫方法由于抑制了炎癥反應調控因子NF-κB的表達,從而抑制了炎癥反應。

圖1 常溫組血腫周圍腦組織結構不清,炎細胞浸潤,組織水腫,神經細核固縮,核濃染,周圍小血管出血(HE,100×)

圖2 亞低溫組血腫周圍有少量炎細胞浸潤,腦組織水腫明顯輕于常溫組,膠質細胞反應較輕(HE,100×)

圖3 假手術組針道附近無明顯炎細胞浸潤,無組織水腫(HE,200×)

圖4 常溫組TNF-α在血腫周圍的表達(免疫組化,200×)

圖5 亞低溫組TNF-α在血腫周圍的表達(免疫組化,200×)

圖6 假手術組TNF-α在血腫周圍的表達(免疫組化,200×)

圖7 常溫組NF-κB在皮質的表達(免疫組化,200×)

圖8 亞低溫組NF-κB在皮質的表達(免疫組化,200×)

圖9 假手術組NF-κB在皮質的表達(免疫組化,200×)
[1] Mayne M,Ni W,Yan HJ,et al.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inhibi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expression is neuroprotectiv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1,32:240 - 248.
[2] Silva Y,Leira R,Tejada J,et al.Molecular signatures of vascular injury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growth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5,36(1):86 -91.
[3] Huang R,Sochocka E,Hertz L.Cell culture studies of the role of elevated extracellular glutamate and K+in neuronal cell death during and after anoxia/ischemia[J].Neurosci Biobehav Rev,1997,21:129-134.
[4] Szaflarski J,Burtrum D,Silverstein FS.Cerebral hypoxia ischemia stimulates cytokine gene expression in perinatal rats[J].Stroke,1995,26:1093 -1100.
[5] Susan L,Hickenbottom,MD,James C,et al.Nuclear factor-κ B and cell death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Stroke,1999,30:2472 -2478.
[6] Tarkowski E.Intracerebral produ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a local neuroprotective agent,in Alzheimer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J].JClin Immunol,1999,19(4):223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