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300 湖北省宜都市外國語學校 范 鴻
再談“費馬點”問題
443300 湖北省宜都市外國語學校 范 鴻
文[1]中,從怎樣求線段的最值方面作了分類解析,仔細研讀,很受啟發.筆者也非常關注“費馬點”問題,讀此文后覺得有一絲遺憾的是,作者沒有談到涉及“費馬點”問題的旋轉變換以及性質的運用.其實,在新課標人教實驗版八年級《數學》上冊P 42有一道探究題,稍加改動題中的措詞,就會變為一個關于“費馬點”的討論問題,現提出來供大家交流.
例1課標人教實驗版八年級《數學》上冊P 42的探究題:如圖1,要在燃氣管道l上修建一個泵站,分別··向A,B兩鎮供氣,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輸氣管線最短?

圖1
解析分析題意,在這個問題中,“分別”的意思應該是鋪設兩條管道且彼此互不相關,即泵站向A鎮供氣不經過B鎮,泵站向B鎮供氣不經過A鎮.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公理,“分別向”就是“分別直接向”.如圖2,作點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A',連接A'B,與直線l的交點P就是泵站的位置.
這正是文[1]中談到的通過軸對稱變換達到“化折為直”,回歸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這里有一個前提是題目條件中有“分別”的表述.
對于一個各角都小于120°的三角形,費馬點是對各邊的張角都是120°的點;對于有一個角大于或等于120°的三角形,費馬點就是最大的內角的頂點.

圖2
以△ABC的各角都小于120°為 例,如 圖 3,分 別 以△ABC的兩邊AB,AC為邊長向形外作等邊三角形,作這兩個等邊三角形的外接圓,則兩圓的另一個交點P就是此三角形的費馬點.

圖3
平面內一點P到△ABC三個頂點的距離之和為PA+PB+PC,當且僅當點P為費馬點時,距離之和PA+PB+PC最小.
如圖 4,設 點 P是△ABC內的一點,將△APC繞點 A逆時針旋轉60°,得到△AP'C',連接 PP',顯然△APP'為等邊三角形,則AP=PP',P'C'=PC.
所以點C'可看成線段AC繞點A逆時針旋轉60°而得到的定點,BC'為定長,所以當 B,P,P',C'四點在同一直線上時,PA+PB+PC最小,此時∠APB=∠BPC=∠APC=120°.
以上費馬點問題告訴我們,平面內存在這么一個點到三個定點的距離之和最小,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運用旋轉變換.
例2 (2009年浙江省湖州)若P為△ABC所在平面上一點,且∠APB=∠BPC=∠CPA=120°,則點 P叫做△ABC的費馬點.
(1)若點P為銳角△ABC的費馬點,且∠ABC=60°,PA=3,PC=4,則 PB 的值為_ ;

圖4
(2)如圖 5,在銳角△ABC外側作等邊△ACB',連接 BB'.
求證:BB'過△ABC的費馬點 P,且 BB'=PA+PB+PC.
解析(1)2
(2)設點P為銳角△ABC的費馬點,即∠APB=∠BPC=∠CPA=120°.
如圖5,把△ACP繞點C順時針旋轉60°到△B'CE,連接PE,則△EPC為正三角形.

圖5

例3 (2009年北京)如圖6,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ABC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 A(-6,0),B(6,0),C(0,4),延長 AC到點 D,使CD=AC,過D點作DE∥AB交BC的延長線于點E.

圖6
(1)求D點的坐標;
(2)作C點關于直線DE的對稱點F,分別連接DF,EF,若過B點的直線y=kx+b將四邊形CDFE分成周長相等的兩個四邊形,確定此直線的解析式;
(3)設G為y軸上一點,點P從直線y=kx+b與y軸的交點出發,先沿y軸到達G點,再沿GA到達A點,若P點在y軸上運動的速度是它在直線GA上運動速度的2倍,試確定G點的位置,使P點按照上述要求到達A點所用的時間最短.(要求:簡述確定G點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證明).
解析 (1)(2)略,對于第(3)問,如何確定點G的位置是本題的難點.


圖7

就是MQ+AQ+BQ最小,就是在直線MO上找點G使它到A,B,M三點的距離之和最小.
這就是一個“費馬點”問題的變形,注意到題目中等邊三角形△MAB,考慮作旋轉變換.
如圖8,把△MQB繞點B順時針旋轉60°,
得到 △M'Q'B,連 接QQ',MM',可 知 △QQ'B,△MM'B都是等邊三角形,則QQ'=BQ.



圖8
注 例2是有關“費馬點”的知識閱讀理解,例3是有關“費馬點”的轉化運用,兩例方法的共性在于運用旋轉變換將問題轉化到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上來,值得總結.
特別是例3,考慮到要使MQ+2AQ最小,就是MQ+AQ+BQ最小,即在直線MO上找到一點G使它到A,B,M三點的距離之和最小.我們可以直接運用“費馬點”的定義和性質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MAB是等邊三角形,所以點G一定在OM上,并且就是等邊△MAB的外心,即點G是∠MAB的平分線與OM的交點,顯然這樣來解非常快捷.
現行初中教材沒有提到“費馬點”概念,更談不上直接運用“費馬點”的性質來解決路徑最短問題,但講清“費馬點”的存在,其性質的由來以及為什么要進行旋轉變換,對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無疑是有益處的.如果掌握了“費馬點”的性質并會靈活運用,那將大大提高解題的速度和質量.
由條件可以證明點Q'總在AM'上,所以 AM'與 OM 的交點就是所要的G點,如圖9,可證

圖9
1 李玉榮.從費馬點談起[J].中學數學,2011,2(下)
2 金建華.費馬點與中考試題[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0,9
3 宋凡忠.費馬點與最短路徑[J].中小學數學,2010,11
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