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霞,李宏軍,楊 鴻,胡金榮
(常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常德 415000)
常雜油2號(G212A×S15)是湖南省常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利用兩系法選育的雜交油菜新品種,2008~2010年進入湖南省油菜新品種區域試驗,2011年3月通過湖南省油菜新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常雜油2號(審定編號:湘審油2011006)。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2009年開始試驗生產,進行高產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2002年春季,將油研九號中發現的不育株與黃籽雙低油菜品系212進行測交; 2002年夏季在青海加代,收獲100株F1代自交株,室內品質檢測后,篩選出32個單株材料;2002年秋季將這些單株材料混合種植。到2003年春季,從中分離出不育株,選擇經濟性狀優良的不育株與212進行回交;2003年夏季,回交的第一代植株進行自交,成熟時收自交株58株;2003年秋季,種植回交一代自交株1200余株。2004年春季分離不育株,選擇性狀優良的可育株自交,收獲后進行品質分析,入選雙低、高含油量單株125個;2004年夏季,從自交后代中選擇不育株分離比率四分之一的株系進行成對測交。2005年以后,各世代重點在不育系內加強成對測交工作,從中加強豐產性、抗逆性、品質和不育性狀的選擇,至2006年育成新不育系“G212A”。2005年進行組合試配,2006年進行廣泛測配。G212A不育株與可育株比例約為1∶1,恢復源廣,異交結實率高,所配組合優勢明顯。經中國油料制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G212A芥酸含量為0.6%,硫苷含量為24.93 μmol/g餅,含油量達45.41%。2010年3月通過了湖南省種子管理局組織的現場評議。

2002年春季用Y15與自育優質品系雜交并自交5代,經田間選擇,室內品質篩選到恢復性和配合力的測定,于2005年育成雙低甘藍型油菜恢復系S15。S15農藝性狀好,抗性強,配合力高。芥酸含量為0.8%,硫苷含量為26.3 μmol/g餅,含油量38.8%。
2005年春,利用不育系G212A配制雜交組合,選取15個表現優異的雜交組合,參加常德市農科所品比,重點考察產量性狀、品質性狀、抗病性。雜交組合G212A/S15在2005~2006年度常德市農科所品比中表現優勢明顯,品質達標;2007年秋,參加湖南省油菜新品種預備區域試驗;2008~2010年參加湖南省油菜新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常雜油2號屬半冬性甘藍型油菜隱性核不育兩系雜交種。幼苗半直立,葉色濃綠,葉片較大,葉肉肥厚,葉數較多;冬前長勢穩健,苔莖粗壯,不早花早苔,適應性好。在湖南省區試時,常雜油2號平均株高為165.7 cm,一次有效分枝數8.0個,全株有效角果數315.1個,每角粒數20.4粒,千粒重3.99 g,生育期216天,比對照中油雜2號長0.1天。
2009年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檢測中心分析,G212A×S15芥酸含量為0.2%,硫苷含量為24.99 μmol/g餅,含油量45.14%,符合國家雙低油菜標準;2010年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檢測中心分析,G212A/S15芥酸含量為0.9%,硫苷含量為29.69 μmol/g餅,含油量42.12%,符合國家雙低油菜標準。
2007~2008年度該品種參加湖南省預試時,3個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2495.4 kg/ hm2,比對照“中油雜2號”增產12.87%(差異極顯著),居參試組合第一位;在2008~2009年度湖南省區試中,該品種8個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2395.5 kg/ hm2,比對照“中油雜2號”增產9.46%(差異極顯著),居參試組合第三位;在2009~2010年度湖南省區試中,該品種8個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2446.5 kg/ hm2,比對照“中油雜2號”增產7.98 %(差異極顯著),居參試組合第六位。
常雜油2號苗期抗旱,耐濕性好,越冬期抗寒性好,對菌核病、病毒病有較好的抗耐性,也能抗倒伏。在湖南省區試時,該品種菌核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2.67%和1.87,而中油雜2號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4.2%和2.52;經湖南省植保所專家田間調查,常雜油2號菌核病的田間發病率為4.8%,病情指數1.93,優于對照品種中油雜2號。在湖南省區試中,常雜油2號病毒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0.26%和0.17,中油雜2號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0.28%和0.24;經湖南省植保所專家田間調查,常雜油2號病毒病的田間發病率為1.3%,病情指數0.77,優于對照品種中油雜2號。
常雜油2號適宜在9月上中旬播種,按苗床∶大田=1∶5的比例稀播勻播,用種量7.5 kg/hm2,播種后馬上趁濕噴施禾耐斯溶液防除雜草。施足底肥,三葉期噴施100 mg/L多效唑溶液,及時間苗,適時剔除高腳苗、瘦弱苗和病蟲害苗。直播則適宜在9月下旬播種,用種量9~10.5 kg/hm2,除草劑施用同苗床。整個苗期應注意蚜蟲、青蟲、地老虎等蟲害的防治。
苗齡35天左右、6葉左右移栽,移栽完后及時澆水定根,移栽3天后,查缺補苗,10月中旬前要移栽完畢。
一般棉地栽培密度為7.5萬~9萬株/hm2,中等肥力以上的稻田地栽培密度為12萬株/ hm2,肥力水平較低的稻田和丘崗山地栽培密度以12萬~15萬株/hm2為宜,直播田的留苗量以15萬~18萬株/hm2為宜。
施肥要以底肥為主,苗肥、臘肥為輔。稻油輪作移栽田塊的底肥施用復合肥600 kg/ hm2,土雜肥15 m2/ hm2;棉油套作移栽田塊的底肥施用復合肥375 kg/hm2,土雜肥7.5 m2/ hm2;稻油輪作直播田塊的底肥施用復合肥750 kg/ hm2;棉油套作直播田塊的底肥施用復合肥300~400 kg/ hm2。同時注意硼肥的使用,無論直播或移栽、棉田或稻田,底肥中硼肥施用量一律為15 kg/hm2,蕾苔期和開花期用1.5 kg/hm2硼砂或速溶硼砂對水各噴一次,以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苗期防治蚜蟲、菜青蟲等,及時抗旱排漬。12月底噴施150 mg/L多效唑溶液,提高抗寒、抗倒能力。苔花期噴施硼肥,提高結實率,花期噴施40%菌核凈防治菌核病。
5月上中旬,當全田角果呈現枇杷黃色時為最佳收獲時期,油菜割倒后堆垛、脫粒,及時晾干、入倉。
常雜油2號在湖南省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和穩產性,在常德市多個縣(區)示范中,產量、品質均優于同類參試品種,尤其是黃籽特征和產油率高的特點。目前,常雜油2號的制種技術已經成熟,是一個適宜在湖南省栽培的優良品種,開發前景良好。
[1]范連益,陳衛江,李 莓,等.高產優質甘藍型雜交油菜新品種灃油520的選育[J].湖南農業科學,2010,(2):18-20.
[2]陳衛江,李 莓,范連益,等.雙低雜交油菜新品種灃油823的選育[J].湖南農業科學,2010,(9):7-8.
[3]李 莓,陳衛江,范連益,等.優質高產早熟雜交油菜新品種灃油5103的選育[J].湖南農業科學,2010,(10):5-6.
[4]肖 亞.春油菜新品種年河15號的選育[J].西藏農業科技,2010,32(4):18-20.
[5]秦信蓉,沈 奇,杜才富.黃籽雙低高油分雜交油菜新品種鼎油17的選育[J].作物研究,2011,25(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