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丁式創新
不破不立,破除舊事物才能創立新事物,這是人們對“創新”的慣常認識邏輯。而更專業的對“創新”的解釋最早源自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的本質就是“建立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組合”,把一種從來沒有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這也是企業家真正的職能所在。
在上述理論基礎上,衍生出了五種創新的方向,依次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已經司空見慣,而資源配置創新或許由于可供企業配置的資源不外乎人力、土地、資本、技術、外部組織等少數幾種,導致了有限的創新空間。前四種創新破舊的成分更大,資源配置創新在保留舊有基礎之上再提升的特征卻更突出。當經濟進步使得創新活動本身降為“例行事物”時,把應該做好而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把做好了的事情做得更好,就是一種補丁式創新,對此,資源配置創新相當符合補丁式創新的特質,但大多數企業總是渴望顛覆性的創新,又有多少企業會去做補丁式創新呢。
有一個企業做到了,并籍由補丁式創新成為行業內獨一無二的“紫牛”,媒體爭相報道,同行紛紛模仿,消費者趨之若鶩,它就是以“變態”或者令人感動的服務征服市場的火鍋連鎖企業——海底撈。說到底,火鍋餐飲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沒有什么技術門檻,只要投點錢,誰都可以開一個火鍋店。就是在缺乏有效競爭手段的情況下,創始人張勇絞盡腦汁尋找差異化“法寶”,而在與顧客的接觸中,張勇發現只要把顧客服務好,顧客就會念著海底撈,那么如果把顧客像家人一樣對待呢,顧客就會因為海底撈而感動,從而紛至沓來。
要讓消費者在海底撈享受到親情般的服務,首先就要讓海底撈的員工得到家人般的尊重和感動,才能由他們將這種感動傳遞給消費者。于是,海底撈為來自農村的員工租住大城市里正規的小區房作為宿舍,指定專人為員工打掃衛生、洗衣服甚至冬天為他們灌熱水袋等等;在工作中,張勇則大膽放權,授予一線員工為顧客送水果、送菜、打折甚至免單的權力。最終,海底撈的員工以驚喜級的服務水平俘獲了消費者的心。
海底撈的犀利之處在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人的能動性,把人力資源的配置工作創新到了極致。試問,任何一家央企或者民營企業會把自己的員工當作家人一樣對待嗎,更別說對待來自農村的農民工了。如果某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平時將自己的員工當作家人般對待,在企業遇到經營困難的時候,相信員工會盡全力慷慨相助的。然而,大多數企業家總是假設員工會偷懶,也不會盡責完成本職工作,也就習慣性地扮演監工的角色。沒有獲得企業認可的員工,自然不會全心全意地回報企業,多數企業家把應該做好的事情丟掉了。
海底撈的“極致”服務如果放在國外,可能并不會如此耀眼,因為國外社會的整體服務水平已經相當優質,國外的服務人員和消費者會習慣性認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得到高質量的服務是很正常的事情。海底撈的借鑒意義也正在于此。
當下,我國食品行業誠信嚴重缺失,鐵路動車制造因“趕超”目的而失去安全性,各個地區發展依然以GDP增幅為左右等等,都是缺乏補丁式創新的結果。事實上,目前,一個企業在國內獲得成功是比較容易的,只要它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不要想著走捷徑就對了。就好比一堆烏合之眾中間突然開出一朵蓮花,這種光輝絕對無法掩蓋,不是嗎!


今年上半年,在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努力下,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但是,在下半年物價仍高位運行、經濟增長出現小幅回落趨勢的情況下,民生領域發生各種矛盾的可能性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也將更繁重。
小英雄賴寧,曾經影響了幾代人。可在今年5月,賴寧雕像遭山西多家學校和公園拒收,街道辦事處只好將其挪至山村。本世紀開始的時候,很多地方都修改了中小學生守則,不僅“敢于斗爭”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被刪掉,“見義勇為”也從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消失。相反,“珍愛生命”、“見義智為”等以保護青少年生命健康為核心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這是社會的進步,是社會文明和理性的體現,這和學習賴寧精神并不矛盾。賴寧精神的核心之處,在于他的優秀品質。學習賴寧精神,不是提倡孩子們去上山救火,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從小養成責任意識和道德觀念。
(毛建國)
近來發生的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提醒我們,企業生產中的環境安全問題到了該認真對待的時候了。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根子是對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系認識不清,偏重“快”而輕視“好”。接連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以及相關企業對待公共輿論的態度、善后處理情況等,無不說明了這一點。環境安全與民生息息相關,水體、空氣等受到污染,必然影響居民生活。隨著公眾環境意識增強和信息傳播技術發展,任何規模較大的環境污染事件都無法逃避社會的監督,企業若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放棄社會責任,生產過程中污染環境,必然受到公共輿論的譴責和監管部門依法懲處。
(陳健)
日前,中國煙草總公司下發通知稱,2012年4月1日起,境內生產和銷售的卷煙將一律采用新的卷煙包裝標識,新的卷煙包裝標識使警語得到強化。有專家指出,中國煙草總公司同時擔負售煙與監控兩種管理職責,定位尷尬。控煙是一種生活導向,更是國家保護國民的責任所在。因此,控煙不能只是說說而已,而應做一些實在的事情甚至讓渡出一點GDP的升幅,不僅使國民的吸煙率降下來,也讓吸煙者的習慣體驗盡量減少健康損害,直至導向習慣的自然改變。如果放任控煙為虛,揚煙是實,煙業昌盛,國富而民弱,危害的就不止是國民健康,說一套做一套的社會誠信危機心態,也會又添一重負荷。
(大林)
中國鐵道部8月16日表示,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被免職。另一個令人納悶的問題則是,為什么非要對王勇平免職?要是僅僅因為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現不佳,說錯話,就免職,那么似乎真有些冤枉了。難道這是他個人行為嗎?該問責的只是他個人么?退一步說,即便須問責,也未必一定要免職呀!凡是人都會犯錯,而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只有什么也不干的人,才不會弄臟自己的手”。犯了錯,應該允許改正。被一免了之,連在今后的實踐中改正的機會都沒有了,豈非不公?而他的接班人則仍要學走“第一步”,也要往前學走“第二步”,誰又能擔保他一定能走好,能比前任王勇平走得好?
(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