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剛
著力依托浙江省內大海灣在資源、要素集聚方面的優勢,打造浙江沿海海洋經濟帶新的空間增長極
海灣之“絆”:結點的力量
文/陳剛
著力依托浙江省內大海灣在資源、要素集聚方面的優勢,打造浙江沿海海洋經濟帶新的空間增長極
所謂海灣,是指三面環陸的海洋,其通常呈U型和圓弧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條第二款規定:“海灣為凹入陸地的明顯水曲,其水曲的面積要大于或等于以灣口寬度為直徑劃的半圓面積,灣口為水曲口門最窄處”。世界上著名的海灣如東京灣、大阪灣,都體現了資源和要素的高度整合,體現了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提升。國內的長江三角洲、京津冀沿海工業帶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灣、渤海灣等的集聚效應,它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
縱觀國內外,海灣憑借著自身的區位、交通、土地、景觀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優勢,成為臨港產業、衍生產業以及相關配套服務業發展的首選區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沿海工業帶,通過區域內港區的開發、物流園區的建設、交通設施的完善、國家優惠政策的爭取,形成了經濟實力強、綜合服務水平高、區域輻射范圍廣的經濟增長極,是帶動其周邊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作為輻射源,它們成為中國沿海經濟帶重要的結點。從國際經驗可以看到,日本沿太平洋經濟帶的打造主要是借力于對東京灣、大阪灣、伊勢灣、瀨戶內海等的分別開發和相互銜接,由沿岸塊狀輻射源沿著島線向區域輻射,再依托全國新干線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交通網絡系統向列島各個區域“毛細血管”延伸的大交通發展戰略,形成了現今綿延1000公里的蜿蜒海岸線經濟帶和世界最大的港口群。
浙江省現今較大的海灣有六個: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溫州灣,其中杭州灣、臺州灣、溫州灣屬于典型的河口灣。打造浙江海洋強省,在舟山海洋經濟示范區輻射帶動的同時,必須著力依托省內幾大海灣在資源、要素集聚方面的優勢,打造浙江沿海海洋經濟帶新的空間增長極,促進海灣和海島一體化,推動海灣經濟在周邊區域的輻射和擴散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海灣經濟為支撐、拉動腹地新興產業培育、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最終形成浙江特色的長條狀沿海經濟帶。
發揮省內各大海灣在沿海經濟帶中的結點作用,需要遵循以下兩大原則:
全局戰略原則。國外許多國家都把海灣開發與港口發展項目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從行政區劃上看,浙江省省內幾大海灣基本上是跨越諸多的縣市,如象山灣涉及到的周邊市縣包括寧波市北侖區、鄞州區、奉化市、寧海縣、象山縣,三門灣涉及到的周邊市縣包括寧波市的寧海縣、象山縣,臺州市的三門縣,樂清灣涉及到的周邊市縣包括溫州市的樂清市,臺州市的玉環縣、溫嶺市。不同的行政區劃不僅使縣域之間的規劃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在管轄權等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在開發利益協調等方面也肯定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海灣的綜合開發應爭取升級為國家或者是省級層面的發展戰略,立足長遠,整體布局,推動區域之間的統籌和協調。應當加快編制杭州灣、三門灣、象山灣、樂清灣等跨市縣的區域規劃體系,明確功能定位、創新開發模式。

協調分工原則。協調分工原則表現在:注重海灣開發與產業布局,有利于在港區建設中,對海灣內港口進行職能分工,形成優勢互補的競合關系,打造海灣經濟整體的競爭力。日本東京灣狹小港灣內云集了6個世界級的大型港口,但港口之間并沒有形成惡性競爭。東京灣六大港口的職能分工中,同樣具有原材料進口和當地工業品輸出功能的橫濱和千葉兩港,之所以沒有形成競爭上的沖突,原因在于兩港職能定位在服務于各自所在的京濱工業區和京葉工業區。因此,浙江省的海灣的港區建設,應當充分做好功能區定位和產業優化布局,通過相應的港口職能分工,在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形成港口組合,經營上保持獨立,但是在對外競爭中形成一個整體,共同攬貨、整體宣傳,打造海灣內多功能復合體。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