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
(1.南方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處,廣東 廣州 510512;2.南方醫科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意外傷害是指無意識的、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造成的人體損傷,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1]。其高發生率、后遺傷殘多、年青人易發生,造成的壽命損失和潛在生產力損失很大。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機動化程度提高,由傷害引起的致殘、致死逐年增高。特別是城市被雇傭者中的特殊群體——外來務工人員最易受到傷害,對有效勞動力造成較大的威脅,也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影響經濟建設和和諧社會的發展。如何減少外來務工人員的意外傷害發生,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基于Haddon模型從意外傷害的發生環節,旨探討外來務工人員意外傷害預防策略。
由于戶籍管理、就業等國情不同,國外沒有我國意義上的“外來務工人員”這一群體,因此缺少這一群體意外傷害研究。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處于青壯年年齡段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城市流動,形成“外來務工人員”這一新的群體,并已成為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以青壯年為主,文化程度較低,幾乎全部集中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充滿粉塵、毒物、噪聲、高溫、高頻的危險環境重點行業,大多屬于藍領工作者[2]。
由于生活條件差、工作強度高、勞動保護條件有限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諸多因素,外來務工人員成為意外傷害的高危人群[3]。謝亞莉等[4~5]通過對寧波市城區流動人口傷害死亡數據分析,意外傷害死亡占流動人口總死亡的50%以上。王穎麗等[6]對上海楊浦區的流動人口調查,流動人口傷害死亡率高于戶籍居民。黃朝輝等[7]通過對7個建筑工地的農民工回顧性調查,農民工傷害總發生率為20.4%。夏慶華等[8]研究了上海長寧區外來人口意外傷害狀況,顯示傷害發生率為 30.1%,外來人口的傷害疾病負擔較重。黃芬等[9]對合肥建筑農民工的意外傷害流行特征的調查顯示,農民工傷害的年發生率為17.18%。王紅飛等[10]對寧波市鄞州區急診室6431例外來人口傷害特征分析,意外傷害占 79.4%。徐浩鋒等[11]對廣東省16家醫院傷害首診患者調查,流動人口傷害發生率為56.0%,高于本地人口。鄭雷[12]對1260名建筑工人的調查顯示,傷害發生率為15.40%。
寧波市城區流動人口傷害死亡原因中前 3位為車禍、意外跌落、砸死[4~5]。上海楊浦區流動人口意外傷害,以交通事故、墜落為主[6]。林冰[13]對杭州市某家醫院因意外傷害在急診室就診的流動人口意外傷害調查,前4位分別是交通事故、跌倒/墜落、碰撞/硬物擊傷、刀割/鈍器傷。建筑工地農民工的傷害發生率居前5 位為碰撞傷、跌傷、鈍/ 銳器傷、動物和昆蟲咬傷、車禍(交通傷)[7,9],碰撞是最容易發生的傷害原因,表面傷、拉傷/扭傷和開放傷是常見的傷害類型,傷害部位多在軀干部,上肢和下肢[12]。上海市長寧區外來人口發生前4位傷害分別是割刺傷、跌傷、燒燙傷和交通事故[8]。呂旺盛等[14]調查了杭州市流動人口意外傷害情況,發現50%以上的流動人口發生過中暑、創傷出血和切割傷,40%以上發生過觸電、游泳嗆水和灼燙傷,30%以上發生過急性扭傷和動物叮咬傷。勞務工傷害主要是職業傷害(尤其鈍器傷)[15],性質以挫傷/擦傷占第1 位,大部分在休閑活動發生傷害,最多發生在上肢部位,傷害好發地點在工業和建筑場所[11]。
婚姻狀況、建筑類型、年齡、性別、在外打工時間和工種等變量是建筑工地農民工意外傷害發生的影響因素[7,9]。韓毓珍等[16]研究表明工作勝任程度低的農民工發生職業傷害的危險度明顯高于工作勝任程度較高的工人。呂旺盛等[14]調查了杭州市流動人口意外傷害急救能力普遍偏低,自救及互救正確率均不足50%。
黃朝輝等[7]通過調查分析,建議在建筑工地農民工中加強安全衛生教育。王紅飛等[10]認為應加強健康宣教和針對重要危險因素實施干預措施。呂旺盛等[17]對流動人群進行健康教育意外傷害干預后,各種傷害急救知識掌握的正確率均有明顯提高。
Haddon模型是1972年美國前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領導人 William Haddon 提出的一個用于交通傷害預防和控制的模型,目前已廣泛用于各類傷害的研究與控制。它將流行病學中的“作用物—宿主—環境”的概念與“三級預防”的觀念相結合,在不同階段確定不同的傷害作用因素以及它們的交互關系,進而確定全面而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18]。
根據Haddon模型,意外傷害預防應根據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的 3個階段,針對作用物或媒介物(agent)、宿主(host)和環境(environment)3個因素開展目的性預防。宿主因素指的是外來務工人員個人特點;作用物因素是一種能量(如機械能、電能、熱能等),這種能量通過無生命的物體或者生命體傳遞給宿主;物理環境即傷害發生的地點及其特征;社會經濟環境涉及文化、法律等各個方面。當宿主、作用物和環境在某一階段以某一種危險形式出現時,就會引起傷害的發生或是影響損傷的程度及后果。該模型包括3行4列共12個單元格。其中各行對應的是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3個階段,而各列分別對應宿主、作用物、環境(物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3種作用因素[19]。
根據外來務工人員的特點,借鑒Haddon模型描述外來務工人員意外傷害發生的3個階段及其影響因素,構建外來務工人員意外傷害危險因素分析的預防模型,見表1。

表1 應用Haddon模型確定外來務工人員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
外來務工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對安全防護意識較低,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需健全和完善安全培訓制度,加強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上崗前必須進行崗前安全培訓,使安全培訓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并嚴格執行,提高安全意識,消除粗心大意,做到酒后不施工,不過度疲勞等。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地方建立流動學校,以講座、觀看錄像、發放科普安全手冊為形式,利用雨天或空閑培訓他們的安全知識和技能。
加大政府的執法監察力度,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關系、工資待遇、勞動時間、勞動安全、勞動保護、安全培訓等進行檢查監督[20],并形成強制執行的長效機制。對那些為降低成本不配備防護用具或提供低次防護用具的用人單位、為牟取利益隨意延長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常年不進行安全培訓的用人單位,進行經濟處罰的同時堅決取消其雇用外來務工人員的資格。定期檢查用人單位對外來務工人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情況,制度實施意外保險制度,規避由于經濟原因而不能得到診治或由于診治而給生活和家庭帶來經濟困難的風險。
對一些危險工種,用人單位應長期堅持操作技能和操作規則培訓,防止出現違反規定、操作不當引起的傷害,務必使其學會正確佩戴安全裝備,熟練掌握操作規則和技能。并定期演練設備出現意外時的自我保護方法和技術。
科學有效,符合人體工效學的作業工具和舒適的工作環境可以減少外來務工人員對危險因素的暴露,從而能有效減少意外傷害發生的風險,降低傷害的嚴重程度。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工種,考慮人的特性和能力以及人受機器、作業和環境條件的限制,運用人機工程學的方法對作業工具進行尺寸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人機參數,設計并使用符合人體工效學的工具,使之符合人的行為、生理、心理需求。同時在工作環境上,確保衛生及適宜的照明、溫濕度等。在作息時間安排上,應盡可能避免疲勞操作。同時豐富充實業余生活,減輕心理緊張[21]。
第一時間緊急救護受傷害病人,可降低致殘率,減少并發癥,并為傷害早期干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發生意外傷害時,傷員運送過程中會由于處置不當,加重了傷情,延誤了治療。因此,用人單位平時注重培訓外來務工人員的自救與互救技能,學會常見的意外傷害的運送和簡單應急處置辦法,成立救護站,大型工地可聘請衛生員參與救護站工作,并常備一定的急救藥品、器械等物品及裝置。同時,為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地區的醫院急診室應開設傷害綠色通道,及時做好救治和監測,收集信息,為針對性的制定、發展傷害預防策略提供前提條件。
[1] HAN G H M,BACH T T,BYASS P. 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 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 describing an iceberg[J].Public Health,2005,119(6):466-473.
[2] 王 彪,黃映川,李若建,等.廣東省外來人口狀況基于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分析[J].南方人口,2009,24(3):1-18.
[3] 劉婷婕,呂旺盛.醫院診室監測中流動人口傷害發生情況及分析[J].疾病監測,2005,20(12):652-654.
[4] 謝亞莉,應焱燕.2001~2003年寧波市城區流動人口傷害死亡分析[J].疾病監測,2004,19(5):180-181.
[5] 謝亞莉,應焱燕,許國章,等.1997~2000 年寧波市城區流動人口傷害死亡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2,6(2):184-185.
[6] 王穎麗,管曉曄,林滬江,等.上海市楊浦區2003-2004年傷害死亡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07,24(3):278-279.
[7] 黃朝輝,黃 永,王曉濱,等.中鐵某局合肥地區建筑工地農民工的傷害調查[J].疾病控制雜志,2007,11(3):256-258.
[8] 夏慶華,唐傳喜,吳金貴,等.上海市長寧區外來人口傷害特征與服務需求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8(4):416-419.
[9] 黃 芬,張新塘,楊林勝,等.建筑工地農民工意外傷害的流行特征及預防對策[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4):270-272.
[10] 王紅飛,徐來榮,丁 可,等.鄞州區2005-2006年急診室外來人口傷害特征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9,21(3):13-15.
[11] 徐浩鋒,馬文軍,許燕君,等.廣東省部分醫院流動人口傷害流行特征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10):1008-1011.
[12] 鄭 雷.建筑工人傷害發生情況、影響因素及預防干預的效果評價[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3] 林 冰.流動人口意外傷害的疾病負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MPH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5.
[14] 呂旺盛,林 冰,張克明,等.流動人口傷害相關認知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2):900-902.
[15] 郭艷芳,劉晉洪,何俊標,等.深圳市寶安區勞務工人群傷害情況監測[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9,17(3):285-287.
[16] 韓毓珍,王祖兵,顧明華.農民工職業傷害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9,26(5):488-490.
[17] 呂旺盛,林 冰,張克明,等.流動人口傷害急救知識干預效果評價[J].健康研究,2010,30(2):108-111.
[18] 聶曉雨,花 靜,古桂雄,等.學齡前兒童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識別及預防策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9):669-671.
[19] Carol W Runyan. Using the Haddon matrix: introducing the third dimension[J].Inj Prev,1998,4:302-307.
[20] 馮 霞.農民工意外傷害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護理研究,2010,24(5):1243-1244.
[21] 唐金和,邵 進,王咸鋼,等.建筑行業職業傷害的干預措施[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6,5(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