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月芳,葛國曙,張 瑩,葛建一,王俊華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目前,高校醫學生的擇業觀普遍面向城市的大醫院,不愿意去服務基層。這樣的擇業觀導致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因缺乏優質的衛生人力資源而發展受限,無法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隨之也使得高校醫學生的就業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按照最低標準,我國5億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萬多全科醫生,目前只有不足4千人,而且本科生不到20%[1]。至2009年,江蘇省基層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總數只有105936人,占衛生人員總人數的25%[2],可見江蘇省的基層衛生人員總數缺額非常大。因此鼓勵和引導高校醫學生從事基層衛生服務工作的意義重大,這有利于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擁有優質的衛生人力資源,緩解目前絕大多數城市大醫院醫務人員人滿為患而基層衛生組織優質人才缺乏的情況,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和質量,解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長期薄弱的問題;也有利于提高醫科大學生的就業率。
研究對象選擇了江蘇蘇南的蘇州大學醫學部、蘇中的南通大學醫學院和蘇北的徐州醫學院 3所高校的學生,而蘇南、蘇中、蘇北3個區域代表了江蘇省的3種經濟發展層次。通過對比身處不同經濟環境區域的醫學生從事基層衛生服務工作的意愿,使得本次研究結論更準確,更具有可信度。
本次調研采取隨機抽樣法,抽取江蘇省這3所高校的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40份,回收有效問卷423份,有效回收率為96.13%。其中,蘇州大學醫學部學生143份(33.8%),南通大學醫學院學生148份(35.0%),徐州醫學院學生132份(31.2%)。調查對象為男性的有191人,占總數的45.2%,女性的有232人,占總數的 54.8%。調查對象的專業分布為:全科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其它,分別占總數的19.9%、28.1%、30.5%和 21.5%。
數據采用Epidata3.0錄入和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檢驗。
在423名被調查的醫學生中,累計有104(24.6%)人畢業后愿意去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工作,但只有4人選擇“很愿意”去,有148人(35.0%)表示不愿意去,有25人(5.9%)選擇“很不愿意”,選擇“一般”的有146人(34.5%) 。
在不同專業的醫學生中,累計有 22.6%的全科醫學生選擇“很愿意”、“愿意”去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工作,而臨床醫學專業、公共衛生專業和其它專業的學生分別為23.5%、32.6%和26.6%,見表1。
通過卡方檢驗發現,醫學生的專業和他們進入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工作意愿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顯示,公共衛生專業的醫學生更多傾向于去基層工作,因為基層衛生組織的一大特點就是要起到預防和保健的作用,如婦幼保健、計劃免疫等工作都需要大量公共衛生專業醫生。公衛專業的醫學生去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專業對口,可以更好地學以致用,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他們比較愿意去基層工作的原因。其次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培養方案與公衛專業的醫學生不同,課程以醫療為主,所以他們更愿意去醫院工作。對基層就業不感興趣的是全科醫學專業的學生,而他們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主力軍,應該起到一個“守門員”的作用,引導他們去基層就業是解決基層人力資源不足的關鍵。

表1 不同專業醫學生進入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工作意愿表n(%)
由表2可見,“去基層鍛煉自身能力,積累經驗”、“基層發展空間大”和“離家近,工作方便”是醫學生愿意去基層衛生組織工作的3個主要原因。

表2 醫學生愿意去基層衛生組織工作原因的頻數表
由表3中的數據可見,“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設備簡陋”、“技術難以提高、個人價值得不到提高”是醫學本科生不選擇去基層就業的3個主要原因。

表3 醫學生不愿意去基層衛生組織工作原因的頻數表
表4顯示,在下列影響醫學生就業意向的7個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因素為“薪酬”、“晉升機會”和“工作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而“薪酬”和“工作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在經濟發達地區工作相對而言薪酬較高,也就是待遇的問題。而“晉升機會”反映的是工作的發展空間和能否實現個人價值的問題。進一步印證了工資待遇低、工作空間發展小、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是醫學生不愿意去基層工作的主要原因。
為了改變廣大醫學生不愿意“下去”的現狀,2008年,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高強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醫療衛生組的討論會上提出:“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醫學本專科教育,采取免費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地區農村培養適用的農村衛生人才”的方案[3]。為此,本課題在調研問卷中設計了 “如果某縣市衛生行政部門與您簽訂協議,以贊助您在校期間全部學費,并承諾畢業后獲得每年基本工作、社保福利、培訓機會等待遇的形式,要求同意簽訂協議的您至少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5年。您愿意簽訂這種協議嗎?”及“您認為協議確定的年基本工資應該是多少比較合適?”兩題,意在調查醫學生對“免費定向”培養協議的愿意情況。數據顯示,針對第一題的回答,40%的人明確表示很愿意或愿意簽訂這種協議,34.5%的人尚在猶豫之中,25.5%的人明確表示不愿意或很不愿意簽訂這種協議。而在對第二題的回答中,30.7%的人認為3.5萬~4萬元/年較合適,人數最多,其次有19.4%的人認為4.5萬~5萬元/年較合適。

表4 醫學生就業最關心的因素的頻數表
相對于大醫院,基層衛生機構工作待遇低、條件差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醫學本科生在大學期間受教育的費用會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高很多。過高的教育投入,增加了醫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提高了他們對畢業后收入的期望值。因此,基層工資待遇低不能滿足醫學生在經濟上的需求成為了他們不愿意去基層工作的重要原因。
如今,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是影響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一大問題,過多的衛生資源都流向了大城市和大醫院,而基層衛生組織則資源嚴重匱乏。醫學畢業生剛離開學校進入工作崗位,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設備,對于他們進行醫學知識鞏固和技能操作訓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醫學畢業生就是因為擔心進入基層工作后醫學知識會生疏、技能會退化而不愿意去服務基層。
不少醫學生認為在基層,只看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整天做著打針、配藥、量血壓等簡單的工作,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會荒廢,個人價值得不到體現,沒有什么培訓和晉升的機會,工作的發展空間不大。這與他們原先的擇業期望落差太大,讓他們難以接受去基層工作。
4.1.1 制定更加能夠吸引醫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政策
目前,江蘇省出臺了一個吸引醫學生去基層工作的優惠政策:愿意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醫學本科生,除了能夠享受所在單位正常工資福利待遇外,省財政每人每年還給予2.5萬元的補貼,兩項加起來年薪可達4萬元左右[4]。而本研究中,累計接近50%的被調查醫學生認為簽訂“免費定向”培養協議的年工資在2.5萬~4萬元較合適。這說明江蘇省的這項優惠政策已經大致能滿足近一半醫學生對自己進基層的工資待遇要求,但是仍然只有 24.5%的被調查者表示愿意或很愿意去基層工作,原因在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還是應該考慮醫學生進入基層工作最關心的是什么,如除了提高工資待遇,政府可以讓他們進入人事編制,成立 “市社區衛生服務總部”這樣的一個機構,對他們進行統一的安排和管理,使他們能擁有職業安全感,用好的保障機制來保證其安心工作。基層衛生服務組織可以每年或定期對他們進行學習培訓,可以單立晉升職稱系統,以評定優先,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4.1.2 不斷關注政策的執行和落實情況,確保政策能夠得到切實的貫徹
政府在制定能吸引更多醫學生服務基層的政策后,還要不斷關注政策的執行和落實的情況。各級政府可以成立政策跟蹤指導小組,逐級向下對政策進行跟蹤指導,還要經常對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考察,以便政策得到切實的貫徹,使受醫學生歡迎的好政策能更具穩定性和持久性。
要向學生及其家長廣泛宣傳政府鼓勵醫學生去基層就業的各項政策,鼓勵學生假期去基層實習或參加基層志愿服務。醫學生去基層社會實踐,是他們認識基層的良好機會。在實踐過程中,當他們面臨廣大群眾解決自身常見病、多發病的迫切衛生服務時,可以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為他們進行診治,這有助于實現他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也有助于激發醫學生為衛生事業發展而奮斗的激情,成為他們將來愿意去基層工作的驅動力。
在就業趨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高校醫學生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降低自己對工作的預期值,根據社會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擇業觀,樹立面向基層的就業理念。
醫學畢業生在擇業時不能僅僅考慮優厚的工作待遇和舒適的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培養腳踏實地、艱苦耐勞的精神,不能因為基層待遇低、條件差、環境不好而望之卻步。醫學生在大學期間要刻苦努力學習醫學知識,提高臨床操作技能和診療水平,工作后才能更好地為人民大眾的健康做貢獻,為衛生事業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
[1] 張 瑩.新醫改背景下的衛生政策思考[J].蘇州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12(4):57-5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EB/OL].http://www.moh.gov.cn/.[2010-10-08].
[3] 文 庠,吳彩霞.醫學生服務社區農村意向的調查與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9):72-74.
[4] 江 艷.醫學本科生不愿下農村,擔心待遇和前途發展[EB/OL].www.yongyao.net.[200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