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力 ,彭明霞
(1.湖北省松滋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湖北松滋 434200;2.湖北省松滋市人民醫院兒科,湖北松滋 434200)
嬰幼兒腹瀉是嬰幼兒期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以腹瀉、嘔吐為主的綜合征,對嬰幼兒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嚴重,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將危及患兒生命。作為嬰幼兒常見多發病,其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為了解湖北松滋地區嬰幼兒腹瀉的發生狀況,筆者對2008年5月~2010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腹瀉病患兒的糞便進行檢測,現就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5月~2010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2 183例腹瀉病患兒,年齡10 d~3歲,其中,1歲及1歲以下1 127例,1歲以上1 056例;男1 189例,女994例。
所有大便標本均為稀便或水樣便或黏胨樣便,送檢的標本直接盛于干凈容器內,新鮮大便。標本先以鹽水涂片鏡檢,然后進行輪狀病毒(rotavirus,RV)檢測,必要時囑另留新鮮大便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RV檢測試劑為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公司生產的膠體金法A群輪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在有效期內嚴格按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所有標本的檢測過程均嚴格執行操作規程[1]。
根據檢測結果將病例分為,①消化不良或生理性腹瀉組(A組):鏡檢有脂肪滴或少量黏液,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②細菌性或真菌性腸炎組(B組):鏡檢有白細胞及少量黏液,或白細胞及偶見紅細胞及吞噬細胞或真菌孢子及菌絲;③細菌性痢疾組(C組):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及紅細胞、吞噬細胞,且經細菌培養證實;④輪狀病毒腸炎組(D組):鏡檢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且RV檢測陽性。
本地春季:2~4月;夏季:5~7月;秋季:8~10月;冬季:11~1月。
數據經SPSS 12.0軟件分析,組間比較采用U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病例中,感染性腹瀉1 299例,占59.5%;其他腹瀉884例,占40.5%。感染性腹瀉主要有三種類型:細菌性或真菌性腸炎(59.4%)、輪狀病毒腸炎(39.0%)、細菌性痢疾(1.6%)。
男女患兒C、D組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男性患兒A組與B、C、D組及B、C組之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女性患兒A、B組與C、D組之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 其他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兒不同性別發病情況比較[n(%)]
B組春夏季、秋冬季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春季與秋季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組夏季與冬季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秋季與其他季節、春冬季之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D組春季與夏、秋季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冬季與其他季節、夏秋季之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其他季節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各組患兒不同季節發病情況比較[n(%)]
1歲及1歲以下患兒C組與B、D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C、D組之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1歲以上患兒C、D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B組與C、D組之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B、D組不同年齡患兒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患兒不同年齡發病情況比較[n(%)]
嬰幼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臨床綜合征,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多發病。按病因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腹瀉多與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有關,非感染性腹瀉多由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引起[2]。
消化不良通常是由腸道外感染、喂養不良、氣候環境影響所引起的腹瀉。注意合理喂養,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等可減少腹瀉的發生。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除大便次數增多外,一般無其他癥狀。生理性腹瀉可能為乳糖不耐受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是新生兒胃腸道未發育成熟,乳糖酶分泌不足[3]。所以生理性腹瀉的嬰兒應避免不適當的藥物治療,保證按時添加輔食。本地發生消化不良或生理性腹瀉的患兒較多,且沒有性別、年齡、季節差異。因此,廣泛地進行針對性的專項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且非常必要。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感染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法定傳染病,雖不包括在嬰幼兒腹瀉病之內,但在本地時有發生,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病因之一,其起病急,全身癥狀重,一旦出現中毒性癥狀,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為使本地嬰幼兒發生腹瀉的狀況得到全面了解,將其單獨分組列出。
細菌性腸炎有兩種類型:腸毒素性腸炎是由各種產生腸毒素的細菌引起的分泌性腹瀉。細菌在腸腔釋放腸毒素,致使小腸液總量增多,超過結腸的吸收限度而發生腹瀉,排出大量水樣便,導致患兒水和電解質紊亂。侵襲性腸炎是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引起的滲出性腹瀉。病原體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腸壁,使黏膜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引起滲出和潰瘍等病變。患兒排出含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的菌痢樣糞便。結腸由于炎癥病變而不能充分吸收來自小腸的液體,并且某些致病菌還會產生腸毒素,也可發生水樣腹瀉[2]。通過調查,本地真菌性腸炎病例較少,不足10例,發生的患兒均伴鵝口瘡。細菌性腸炎的發生率較高,超過腹瀉病例的1/3,多發生在夏秋季節,與有關文獻報道相近[4]。大于1歲的患兒較多,可能與1歲以上的患兒已基本斷奶,通過飲食和活動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增加了被感染的機會有關。
病毒性腸炎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人類A群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感染常見于4個月~2歲的嬰幼兒,主要在秋冬季流行,通過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RV侵入腸道后在小腸上皮細胞內復制,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使微絨毛腫脹,受累的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致使腸黏膜回收電解質和水分的能力下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水樣腹瀉[5]。嬰幼兒腹瀉的癥狀一般是先吐后瀉,大便呈米湯或蛋花湯樣,有少量黏液,并伴有感冒、發熱等癥狀。同時,RV感染可引起患兒RV血癥的發生,進而對其多系統造成功能損害。腹瀉發生的嚴重程度與患兒機體的免疫力有關[6]。一般抗菌藥物對RV感染引起的腹瀉治療無效,且用抗生素治療將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調,不利于患兒腸道菌群恢復,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治療,可能危及患兒的生命。本研究顯示,本地腹瀉患兒RV感染率達23.2%,低于有關文獻報道[7-8],可能與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有關。RV全年均可感染,但發生在秋冬季的患兒占所有RV感染的70.4%,RV感染患兒年齡多在1歲以下。對于RV引起的感染,除要注意個人衛生,及時消毒患兒所用物品,保持患兒身體清潔、干爽,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防止繼發其他感染外,接種疫苗可能是理想的預防方法。據報道,服用疫苗后可降低總體發病率,患病時間明顯縮短,嚴重病例明顯減少,在預防嬰幼兒秋季腹瀉中起到積極作用,可減輕家庭與社會負擔[9]。
由于腹瀉可導致患兒營養不良、多種維生素缺乏和多種感染,且嬰幼兒腹瀉的預后取決于病因、營養狀況、治療的遲早。因此,只有查明引起腹瀉的病原體,合理地針對性用藥,杜絕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同時調整好患兒的飲食,加強護理,才能減少患兒的痛苦,提高治愈率。
總之,只有對腹瀉標本的檢測結果進行全面分析,從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腹瀉才能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對本地嬰幼兒腹瀉的現狀進行調查,為臨床治療和預防嬰幼兒腹瀉的發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1]葉應嫵,王毓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02-304,636-637.
[2]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2-301.
[3]黃永坤,楊娟.乳糖不耐受癥及其治療[J].實用兒科學雜志,2010,25(7):463-465.
[4]姜凱,姜鋒.腹瀉患兒糞便檢測結果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5):16-17.
[5]陸惠強,李曉萍,姜妍妍,等.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10-212.
[6]周瑞,陳蘭舉,陳名武.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腸道內外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2005,32(6):38-40.
[7]趙彩林,牛彩紅,趙冬梅,等.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檢測的重要性[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3):1682-1683.
[8]丁華,劉和錄,陳偉光,等.1760例嬰幼兒腹瀉中輪狀病毒檢出率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2):244-245.
[9]柏凌云,張玉嬋,曹文霞.輪狀病毒疫苗對小兒秋季腹瀉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6):132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