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屏
(遼寧省錦州市第二醫院,遼寧錦州 121003)
催產素具有加強子宮體肌收縮的作用,安定具有較強的肌肉松弛作用,特別是在臨產后應用安定可選擇性地作用于子宮頸,使子宮頸平滑肌松弛,從而促進宮口擴張,安定還具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1]。催產素和安定配合應用可加快產程進展,現將100例臨床應用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入院的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孕足月、單活胎頭位符合宮縮條件的初產婦,產道正常、無胎兒宮內窘迫、無頭盆不稱。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100例應用安定,另一組100例作為對照,年齡 19~35歲,孕周 37~40+3周。
兩組產婦均在潛伏期子宮擴張1~2 cm時,靜脈緩慢滴注5%葡萄糖+2.5 IU催產素。從8~10滴/min開始,以后視宮縮情況調節滴速至規律性宮縮,上胎心監護儀,由專業助產人員嚴密觀察宮口擴張、胎頭下降及胎心變化,特別注意觀察產婦是否出現子宮收縮過強或出現胎兒宮內缺氧的情況,如果出現上述情況要停止使用催產素,并給予相應處理。無上述情況發生,催產素一般持續應用至分娩結束。各組均在活躍早期宮頸口擴張3 cm時行人工破膜。安定組,用藥前囑患者排空膀胱,防止用藥后起床摔傷。在活躍早期靜注安定10 mg,推注時間為2~3 min。用藥后大多數產婦可很快安靜入睡,時間為30~40 min。用藥后產婦左側臥位、專人護理,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及胎心變化。
由助產人員繪制產程圖可以清晰了解產程進展情況,并對各組產婦宮頸口擴張速度、剖宮產率、胎兒宮內窘破及產后出血發生情況進統計分析。
安定組用藥活躍期宮頸口擴張,平均2.78 cm/h,同期未用藥的對照組正常產婦宮頸口擴張平均2.58 cm/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產程中應用安定可以加快宮頸口擴張速度、縮短產程。兩組產程分期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產程分期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產程分期時間比較(±s)
組別例數 活躍期(h)安定組對照組P值100 100-2.85±1.15 3.08±1.23<0.05第二產程(min)25±8 55±8<0.05第三產程(min)15±7 15±10>0.05總產程(h)9.07±2.52 11.85±2.92<0.05
由表1可知,安定組與只用催產素組相比,催產素與安定配合,分娩活躍期及第二產程明顯縮短,總產程縮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安定組胎兒宮內窘迫16例,對照組胎兒宮內窘迫15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安定組剖宮產15例,對照組剖宮產23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產后出血情況,兩組均為2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臨產后小劑量應用催產素能使子宮體肌收縮力加強,收縮間期縮短,但對宮頸擴張不起作用,而安定可以使子宮頸平滑肌松弛,原因在于安定對宮頸肌細胞內鈣和細胞外鈣的收縮反應均有顯著抑制作用[2]。這樣則可以解除宮頸口痙攣并加快宮頸口擴張速度,解決了單純應用催產素只能使子宮體肌收縮力加強,不能使宮頸擴張的問題,兩者配合應用,從而縮短產程[3]。另一方面,臨產后產婦由于對分娩及宮縮疼痛的恐懼、對新生兒健康的擔心,精神緊張,反射性增加了體內兒茶酚胺的釋放,兒茶酚胺抑制子宮收縮,從而導致難產或產程延長。安定的鎮靜、催眠作用可快速抑制神經系統,減輕產婦由于強烈宮縮對大腦皮質的不良刺激,安靜入睡,同時減少產婦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有助于加強子宮收縮[4]。通過100例產婦在分娩中催產素配伍安定應用進行分析證明,安定能解除宮頸痙攣,加快宮頸口擴張速度,從而縮短產程;而剖宮產率的下降,可能與產程縮短有關。
由于產程縮短,胎兒宮內窘迫發生減少,也可以減少長時間宮縮導致產婦發生的并發癥,但應注意催產素不能大劑量應用,大劑量應用可引起子宮強直性收縮,導致胎兒宮內缺氧、產婦出現病理性縮復環,同時使產婦血壓升高,增加剖宮產率。安定應用時如果產婦有青光眼及重癥肌無力病史要禁用,另外分娩進入活躍期晚期時不能應用,因為安定有輕度抑制新生兒呼吸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足月妊娠、單活胎頭位符合宮縮條件的初產婦,產道正常、無胎兒宮內窘迫、無頭盆不稱。在計劃分娩中,在應用催產素的基礎上,在分娩活躍早期靜注安定10 mg是安全的,對胎兒及嬰兒無不良影響,對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出血無明顯影響;可加速宮頸口擴張,使產程縮短。
[1]李瑩,李亞玲.安定在分娩活躍期的應用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6):115-116.
[2]郭倩,于翠華,孟芳.安定在催產中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3,16(11):1616.
[3]馬曉玲,袁運霞,張學紅.安定加催產素在產程中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8,14(2):98.
[4]劉卓.安定在產程中應用200例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