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倫
[摘要] 20世紀上半葉,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之所以能夠從曲折轉向順利,從失敗走向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黨對其所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在指導思想和制度及文化層面的變革面臨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下,黨究竟應該領導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等一系列新的重大而又關鍵的基本問題的認識,突破了階級和時代的歷史局限,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新理解和新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化社會變革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理論,從而把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引向了成功。
[關鍵詞]20世紀;上半葉;中共黨史;再評價
20世紀上半葉,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之所以能夠從曲折轉向順利,從失敗走向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黨對其所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在指導思想和制度及文化層面的變革面臨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下,黨究竟應該領導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等一系列新的重大而又關鍵的基本問題的認識,突破了階級和時代的歷史局限,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新理解和新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化社會變革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理論,從而把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引向了成功。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共黨史,當以遵義會議為界,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一、遵義會議以前,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從總體上講,曲折多于順利,坎坷多于平坦,失敗多于成功
遵義會議以前,由于共產國際指導不當,加之階級和時代的歷史局限,黨的幾任中央主要負責人對黨所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在指導思想和制度及文化層面的變革面臨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下,黨究竟應該領導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等一系列新的重大而又關鍵的基本問題,其認識有很大片面性,有的甚至走向兩個極端,結果導致其所選擇的指導思想,特別是選擇的制度變革現實目標、制度變革的方式和手段、制度變革突破口和戰略基地、制度變革的領導力量、制度變革的動力和依靠力量、革命性質、革命對象和根本任務等,嚴重脫離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以此指導下的革命實踐,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風險性。黨在這一階段的歷史,從總體上講,曲折多于順利,坎坷多于平坦,失敗多于成功。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由這一階級屬性決定 ,從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生存發展要求和根本利益出發,黨成立之初所選擇的指導思想和制度變革現實目標,就是馬列主義和經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及其革命實踐。這在黨的“一大”制定的第一個綱領和通過的第一個《決議》中講得很清楚。在 “一大” 綱領和《決議》的指導下,從 1922年 1月到 1923年 2月,中國出現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二·七”慘案以后,第一次工人運動由高潮轉入低潮。失敗的革命實踐證明,黨成立之初,在指導思想的選擇特別是在黨領導的中國社會和制度變革現實目標、制度變革方式和手段、制度變革突破口和戰略基地、革命動力和依靠力量、革命性質、革命對象和根本任務的選擇上,是有其階級和時代的歷史局限性的。黨成立時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與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也即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下,黨要把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引向成功,首先要創新思維方法,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工具,確立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破除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破除對共產國際和十月革命經驗的迷信,明確認識近代以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和社會性質,深刻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以及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要通過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即要創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也即要在指導思想的宏觀層面和主題的中觀層面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不但要有新思路新設計,而且要有新材料新概念新范疇。即要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下的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理論創新,以便在革命實踐中分清“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從而雄厚黨的群眾基礎,拓展革命動力和依靠力量。先進社會生產力是相對于落后社會生產力而言的,人民是相對于敵人而言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構成先進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的因素就不僅僅只是人數不多的工人階級,相對于地主階級來說,民族資產階級也是構成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的一部分因素;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階級也是構成人民的主體因素。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是相對于落后的制度和文化而言的。經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和文化,相對于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制度和文化而言,是先進的制度和文化;資本主義制度和文化,相對于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和文化而言,是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重大課題及其涉及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問題,對尚處于幼年并受共產國際指導和控制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是力所不能及的。所以,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由高潮轉入低潮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
在列寧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指導和共產國際幫助下,吸取 “二·七”慘案血的教訓,處于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對上述有關問題的認識,突破了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黨的“二大”《宣言》的發表、《最低綱領》的制定和《建立民主聯合戰線決議》的通過就是其標志。“二大”《宣言》揭示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分析了工人階級、幼稚的資產階級、農民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二大”制定的《最低綱領》首次在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從而明確了現階段的革命對象和根本任務。《建立民主聯合戰線決議》明確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在“二大”《宣言》、《最低綱領》和《建立民主聯合戰線決議》的正確指導下,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為標志,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并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統治工具——北洋軍閥。
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是北伐戰爭中途夭折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主觀原因,其根本錯誤是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全面放棄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黨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這實際上是在共產國際和“二次革命論”指導下,沒搞清楚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只主張現階段先由資產階級領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這也實際上是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對黨所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在制度和文化層面的變革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走向了右的極端。右傾機會主義指導下的革命實踐遭到慘重失敗。據有關資料記載,從1927年3月到 1928年上半年,至少有30萬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被殺害。到 1932年,慘遭殺害的人數達 100萬,黨員人數由6萬減少到 1萬。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工會會員由300萬減少到 7萬,擁有1000多萬會員的農民協會基本上被打散。
由于對蔣介石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憤怒,大革命失敗以后,黨內連續出現了三次“左”的錯誤,特別是王明第三次 “左”傾錯誤,幾乎葬送了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王明自認為是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無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十月革命經驗神圣化,實際上是對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在制度和文化層面的變革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走向了“左”的極端。在現階段中國基本國情和社會性質問題上,夸大資本主義成分在中國社會經濟中的比重;在革命對象問題上,主張整個地反對資產階級乃至上層小資產階級;在現階段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問題上,否認中間營壘的存在;在制度變革的突破口和戰略根據地選擇問題上,主張“城市中心論”;在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問題上,夸大國民黨蔣介石南京政權統治的危機和革命主觀力量的發展壯大,主張在全國范圍采取“進攻路線”。為了推行“左”傾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政治綱領指導下的革命實踐遭到慘重失敗,黨的白區工作損失了100%,農村革命根據地損失99%。
失敗的革命實踐呼喚適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創立,失敗的革命實踐迫切需要適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的中國化社會變革理論的創立。
二、遵義會議以后,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從總體上講,不但是順利的、成功的、而且是輝煌的
遵義會議前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對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在指導思想和制度及文化層面的變革面臨一系列關鍵而又重大的基本問題,諸如近代以來的中國基本國情和社會性質問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基本特點、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問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嚴重危害和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深重災難問題;辛亥革命的失敗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問題;中國革命兩步走問題;黨的最低綱領問題;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關系問題;中國官僚買辦資本與中小民族資本問題;中國農民問題;黨領導的中國社會和制度變革現實目標的選擇創新問題;變革方式和手段選擇問題;黨領導的革命性質問題;變革突破口和戰略根據地的選擇創新問題;農村環境下的軍事戰略戰術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問題;革命的動力和依靠力量問題;革命的對象和根本任務問題;革命的前途問題等,特別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下,黨究竟應該領導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些重大基本問題的認識,突破了階級和時代的歷史局限,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新理解和新認識,并正確認識和處理了中國革命和共產國際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化社會變革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理論。以此指導下的革命實踐,較少盲目性和風險性。黨在這一階段的歷史,從總體上講,不但是順利的、成功的、而且是輝煌的。
北伐戰爭前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黨的“二大”和“四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在早期革命實踐中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即無產階級領導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爭取民族資產階級,推翻以軍閥政權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和大買辦、大地主積極的反動統治,建立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這個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會主義。在初步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指導下,“八·七”會議前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新時期,并根據 “八·七”會議精神,把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結合起來,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毛澤東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創造性地回答了黨領導的制度變革突破口和戰略基地、制度變革方式和手段的選擇創新問題。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黨的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開始回到正確軌道。此后,在改組后的中央政治局和三人軍事團領導下,黨和紅軍擺脫了蔣介石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并抵制和糾正了張國燾“南下”錯誤,勝利完成了偉大的長征。落腳陜北革命根據地以后,根據共產國際“七大”精神,正確分析“九一八”事變和華北事變以來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新變化.抓住中日民族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首要特點是廣泛的民族性,就是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這充分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的代表性。吸取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沉痛教訓,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針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事實,黨又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即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并從抗日大局出發,對頑固派的斗爭,提出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在這些正確方針原則指導下,正確處理同頑固派的關系,始終堅持統一戰線斗而不散,磨而不裂,從而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證。
革命實踐的發展,推動著認識的不斷深化。抗戰時期,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理論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歷史性課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系統論述了認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和社會性質的極端重要性,首次概括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深刻論述了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動力和依靠力量、革命對象、革命任務、革命性質、革命前途等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論》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基本問題,首次創造性設計建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框架結構,重點論述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歷史必然性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新經濟、新政治、新文化等基本問題。延安整風確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正確思想路線。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劃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階段,總結了黨的歷史經驗,理清了是非,統一了認識。根據抗戰后期國內外政治軍事形勢新變化,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出了爭取抗戰最后勝利和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的共同綱領,并把共同綱領區分為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規定,保護民族工商業,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不沒收其私有財產。這說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認識到,在脫胎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新民主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由此決定的新民主主義政治制度之國體,是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新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黨的“七大”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在這條政治路線的正確指引下,黨領導中國人民配合盟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戰后,在建什么國和通過什么途徑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問題上,中國共產黨首先代表中國各族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休養生息的強烈愿望,通過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為力爭采用改革方式和平途徑建設新中國做出了巨大努力。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后,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以自衛正義的革命戰爭打敗了擁有美式武器裝備的800萬蔣介石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從而使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1947年10月10日適時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十二月會議制定了徹底打倒蔣介石,奪取全國勝利的政治、軍事、經濟綱領和一系列方針政策。1948年4月,根據中國政治軍事形勢新變化,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作了新概括,增加了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對象和任務。在新概括的總路線指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全力支持下,抓住戰機取得了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歷史性任務。渡江戰役猶如風卷殘云秋風掃落葉,迅速解放了長江以南中國大陸。毛澤東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正式敲定了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由此新國體決定,新中國權力機構的名稱也從《論聯合政府》所說的國民代表大會,回歸《新民主主義論》所說的人民代表大會了,新中國政府的名稱自然也就從聯合政府改稱為人民政府了。由于新《選舉法》尚未頒布,召開人大時機尚不成熟,1949年9月21日先召開了新政協一次會議,通過了建設新中國的政治綱領《共同綱領》,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共同綱領》的指導下,執政黨和政府建國頭三年在領導人民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經濟制度之所有制確立了五種經濟成分,政治制度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國體和幾大政體,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選舉制度。1954年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制定了還不是完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新民主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及其觀念形態文化的確立,是與“一窮二白”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
20世紀上半葉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輝煌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實踐,為20世紀下半葉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第二大歷史性任務,即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1至8卷,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央黨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3]《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4]《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金春明等主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