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終于有了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基礎上建設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條件。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指出:我們的國家在政治上已經獨立,但要做到完全獨立,還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后,隨著1952年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基本結束,中國人民久已期盼的這個歷史機遇終于到來了。而在毛澤東、周恩來領導下直接導演這場波瀾壯闊的經濟大戲的,就是素有“紅色掌柜”之稱的陳云。
一 、缺乏經驗,一五計劃數易其稿
從1953年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就熱氣騰騰地在中國大地上全面鋪開。這是人們在中國國土上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令人振奮的景象。這一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興奮地寫道:“一九五三年將是我國進行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薄皣医ㄔO包括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文化建設,而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負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國人民必須同心同德,為這個最高利益而積極奮斗?!盵1]
要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必須編制切實可行的計劃。陳云當時是中財委的主任,負責主持全國的經濟工作,因此,編制經濟發展計劃的任務也歷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由于缺乏經驗和必要的資料準備,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點是邊編制邊實行。此前,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過相當長的準備,編制過四次。第一次是1951年5、6月間,為落實中央“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方針,根據周恩來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由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6人組成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由于當時資料不全,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還在進行,全國經濟建設的大局也還未定下來,尤其是還未能爭取到蘇聯的全面援助,因此,這個計劃綱要只能是一個試驗,不可能作為正式的計劃。
第二次是1952年6月到8月。7月10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并劉少奇等,提出:“在七月份我擬將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五年計劃和外交工作方面。其他工作當盡量推開”?!皩ξ迥暧媱?,當著重于綜合工作,俾能向中央提出全盤意見,并準備交涉材料。”[2]在陳云的直接領導下,中財委開始第二次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7月,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次編制完成。盡管時間倉促,經驗和數據不足,但這個計劃還是較為詳細。計劃印出來以后,共有25本小冊子,主要包括《關于五年計劃輪廓的方針》、《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以及鋼鐵、有色金屬、機器、汽車、船舶、電器、化學、建筑材料、電力、煤礦、石油、紡織、輕工業、交通、郵電等發展計劃。5年基本建設計劃投資505億元,擬請蘇聯援助我國工業建設項目91個。這個計劃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進行了討論,認為可以將這個計劃帶到蘇聯征求意見,并作為向蘇聯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據。
第三次是1953年1、2月間,陳云等根據在蘇聯商談情況,特別是根據蘇聯承諾的援建項目和蘇聯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對第一個五年計劃輪廓草案重新計算了一次。第四次是1953年6月,蘇聯對設計141個建設項目作出答復后,李富春結束在蘇聯的商談回國,國家計委結合蘇方的意見和他們援助的情況,對第一個五年計劃輪廓草案中規定的各項具體任務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初步總結和修改。
二、時不我待,毛主席下了“軍令狀”
雖然之前已經四易其稿,第四次編制的“一五”計劃仍不能令人滿意。五年計劃編制工作的滯后成為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的重大制約因素。對此,毛澤東和黨中央都非常著急。
1954年初,根據工作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成立由陳云、高崗、李富春、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勛、賈拓夫、陳伯達組成的五年計劃綱要編制八人工作小組,陳云任組長,以加快“一五”計劃的編制。毛澤東下了“軍令狀”,要求從2月15日起,用1個月時間拿出五年計劃綱要草案粗稿。陳云、李富春等覺得時間太緊,壓力太大,請求延長一些時間?!昂髞碚埵局飨瘺Q定可以二十日交?!盵3]
接到指示后,2月19日,陳云即召集中央財經、文教各部部長開會,布置編制“一五”計劃的工作。會上,陳云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同時指出:“編制‘一五計劃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毛主席規定的時間非常緊,但現在編制‘一五計劃有很多有利條件。首先,蘇聯援助我們的項目已經定下來了,項目是141個,設計和設備安裝的時間也大致排好了,這就使我們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鮮戰爭已經停下來了,軍費和意外的支出都減少了。第三,總路線已經宣布,而且經過廣泛宣傳已深入人心。第四,我們已經有了幾次編制計劃的經驗。因此,短時間內完成這一任務是有可能的?!?
這次會上,陳云還要求大家學習毛主席的工作方法。他說:毛主席現在搞憲法搞得很快,他是方法是:一、吃飯;二,吃了飯不干別的事情;三、每天搞出幾條。我們也要采取這樣的制度,專門來做,不要坐在上面,只等著下面的匯報。各部都要指定專人負責,搜集材料,核定數字。
會后,各部和計委根據陳云的指示,迅速展開工作,并按預定的時間及時向陳云提供了所需的材料。接到計委和各部提供的材料后,陳云自己也組織了一個小組,這個小組由他和張璽、梅行、周太和、邱純甫5人組成。張璽是計委的副主任,周太和和邱純甫是陳云的秘書,梅行是請來的筆桿子。5個人晝夜兼程,開了14次會,用了15天的時間,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歸納、整理,并于4月初拿出了第五次編制的五年計劃綱要初稿。這一初稿于4月15日印好后,送到了毛澤東手里。6月29日至30日,陳云就“一五”計劃的有關問題向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了匯報。國家計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正式完成。這樣,歷時近四年,五易其稿,第一個五年計劃總算有了一個可以拿出來的初稿。
三、 反復修改,一五計劃逐步完善
新中國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因此新中國的工業建設不得不依靠蘇聯的援助,經過反復談判磋商,蘇聯終于同意對我國援建156個大型項目。一五計劃實質上是以蘇聯援助的“一五六項工程”為中心,是在蘇聯的指導幫助下制訂的,但陳云的基本立足點還是自力更生,沒有盲目、教條地搬用外國的經驗。他說:“蘇聯專家搞的表太復雜,不能完全照辦,必須和我們的現狀結合起來。中國是農業國,不可能把每家有幾個雞、幾頭豬都統計起來。中國開始建設時,計劃的線條是粗的,將來由粗到細?!彼诳偨Y“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后提出:“研究合理的比例關系,決不能只依靠書本,生搬硬套,必須從我國的經濟現狀和過去的經驗中去尋找?!标愒频倪@種態度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
10月,毛澤東、劉少奇和周恩來在廣州集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共同審閱了國家計委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11月,陳云主持召開了11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一五”計劃的方針任務、發展速度、投資規模、建設重點、工農關系、地區布局和人民生活等重大問題再次進行了討論,對初稿提出了若干修改和補充意見。這些意見主要是:一、“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應明確反映出把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落后技術變為先進技術的要求,并以蘇聯援助的141項(后增至156項)工業建設項目為中心來發展我國工業生產建設。二、發展重工業是一個長期建設的任務。因此,“一五”又要同“二五”相銜接。三、抗美援朝戰爭雖已停止,但不能忽視國防建設,“一五”計劃還要考慮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在基本建設特別是重要工業企業建設不能過分集中,并且還要考慮防空問題。四、對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對農民和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有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將會影響工農聯盟和農業生產。五、工業建設要大中小相結合?!耙晃濉逼陂g搞一些大型工業企業是必要的,但中小型工業企業搞起來也有很多好處。因此,建設我們的國家,不能只走一條道路,而要多想些發展道路。
1955年3月21日-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陳云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會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的決議》。7月5日-30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至此,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歷時四五年,經過多次討論修改,終于形成。
四、 一五計劃順利實施,紅色掌柜功不可沒
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中國人來說,有些方面連常識都沒有,但又不能等待有了足夠成熟的條件后再動手。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邊摸索邊大膽的向前闖。盡管“一五”計劃是邊實踐邊制訂的,最后形成時距離完成計劃的時間只有兩年。但正是在這樣小心謹慎的制訂、修改、實施過程中積累了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編制過程也是探索發展工業化道路的過程。正如后來薄一波回憶說:“實踐證明,‘一五計劃編制得是好的,執行結果是人民滿意的。”[4]
1956年底,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指標提前完成,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四年內,“一五”計劃規定的建設項目絕大部分已經建成,并且增加了很多新的項目。1956年工業總產值達642億元,比1952年的349億元增長84%,平均每年遞增19.6%。計劃規定的46種主要產品中,生鐵、鋼、鋼材、水泥等27種產品的產量,在1956年已經達到五年計劃規定的1957年水平。農業方面,1956年農業總產值610億元,比1952年的461億元增長32.3%,年平均遞增4.8%。糧食產量達19275萬噸,比豐收的1955年增產661萬噸,增長4.57%。糧食產量超過了“一五”計劃數額。其他農產品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增長。經過一五計劃,我國初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一五”計劃執行的結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績,是和編制與實施過程中以陳云為代表的老一輩領導者的實事求是、穩步發展,反對不顧現實條件的急躁冒進,急于求成的錯誤傾向分不開的。陳云四次主持編制“一五”計劃,比較好的處理了各方面的關系特別是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問題。到1956年底,“一五”計劃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我國工業基礎。由此可知,“一五”計劃的編制是切實可行的,實施是謹慎的,是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陳云不愧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參考文獻:
[1]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社論),《人民日報》1953年1月1日
[2] 《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74頁
[3]陳云在國家計劃委員會召開的研究編制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問題會議上的講話,1954年2月19日
[4]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