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軍源 湖南省安監局協調處副調研員
對衡南縣“12·27”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幾點思考
文/熊軍源 湖南省安監局協調處副調研員

2010年12月27日上午8時許,衡陽市衡南縣松江鎮陳XX駕駛一輛正三輪載貨摩托車非法搭載20名小學生,在急轉彎上橋時違規操作,車輛翻入橋下2.3米深的河水中,導致14名小學生死亡,6人受傷。這起事故損失慘重,教訓深刻,充分暴露出農村教育資源調整與學生接送安全的兩難、農村交通安全監管機制的缺失和農村通暢工程配套安全設施建設的差距。這起事故的發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后面潛伏著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這起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查找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建議,對于解決當前農村交通安全問題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事故的苗頭和隱患經歷了一個發展孕育的過程:
一是2008年下半年開始,肇事駕駛人陳XX在衡南縣松江鎮村道上駕駛正三輪載貨摩托車非法載客收費接送小學生,其行為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二是事故發生在連接衡南縣松江鎮因果村和東塘村的村道,該路段的路面和橋面鋪裝了水泥,但交通標志不完善,橋面沒有設置有效的安全護欄,車輛和行人的通行存在安全隱患;在此路段上,陳XX長期駕駛正三輪載貨摩托車非法載客收費接送小學生,當地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制止和查處。
三是2010年12月27日清晨,駕駛人陳XX忽視安全,遇有霧天氣,仍駕駛存在安全隱患的正三輪載貨摩托車非法載客接送小學生,在轉彎時違規操作,速度過快,致車輛側翻落水,最終導致14名小學生死亡的重大事故。
一是駕駛人安全守法意識層面。
肇事駕駛人陳XX沒有守法意識,違反了機動車的裝載規定,長期以營利為目的,并且在事故發生時違反機動車道路交通安全操作的規定,在遇有霧和轉彎時,不減速慢行,速度過快導致翻車,駕駛人陳XX是該事故的直接肇事者。具體來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條第一款規定:“禁止貨運機動車載客。”駕駛人陳XX駕駛正三輪載貨摩托車,非法搭載小學生并收取費用的行為,屬于非法載客。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夜間行駛或者在容易發生危險的路段行駛,以及遇有沙塵、冰雹、雨、雪、霧、結冰等氣象條件時,應當降低行駛速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機動車駛近急彎、坡道頂端等影響安全視距的路段以及超車或者遇有緊急情況時,應當減速慢行,并鳴喇叭示意。”根據相關證據證實(湖南大學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結論:該正三輪載貨摩托車在轉彎時車速在40-42km/h之間,且該村道設計限速為20km/h),陳XX駕駛正三輪載貨摩托車遇有霧天氣轉彎時不按規定減速慢行,速度過快,系違規操作。
可見,駕駛人作為機動車交通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其安全意識、守法意識是安全的重要保證;對駕駛人的安全培訓教育仍然是社會及相關部門值得重視的一個長期工作。
二是農村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后的學生接送安全層面。
2006年,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局出臺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其中對學校的“校車”和駕駛人進行了規范,同時,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校車”行業技術標準。然而其管理機制仍不盡完善,例如:對學校在什么條件下應該組織“校車”沒有作出規定。一方面一些中小學幼兒園確實沒有條件和資金組織“校車”,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學幼兒園擔心組織“校車”會帶來更多的安全責任而不愿組織“校車”,從而使得學生的上下學交通被推向了社會。近年來,隨著農村教育資源布局的調整,跨村并校使得就讀學生上下學的交通距離加大,許多學生只能搭乘交通工具上下學,而社會公共交通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客運市場并不成熟,導致這一個潛在的學生客運市場于無奈中處于“黑校車”泛濫的無序狀態,并且,其安全隱患沒有引起相關部門足夠的重視。
目前,我國的“校車”管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應該值得重視并上升到更高層次上的積極的協同管理機制上來,同時還可以參考借鑒國際上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
三是部門和地方的安全管理職責層面。
對于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接送交通安全和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地方政府和相關責任部門是應該依法負起責任的。一是學校和教育部門,應該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關規定加強學生法制、安全教育和排查安全隱患,并由學校負責對安全隱患進行整改或通報相關職能部門給予整治到位;二是地方政府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國務院安全生產“打非治違”的工作要求,加強屬地安全管理,落實責任,組織職能部門開展全面的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三是公安交警部門應該加強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打擊“黑校車”,并通過聯合排查和其他積極方式發現和糾正農村道路潛在的交通安全隱患,然而現實是公安交警部門現有警力和管理機制并不適應全面監管“黑校車”和廣大農村道路上交通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客觀上造成了對農村交通安全監管的缺失;四是交通運輸部門應該依照公路建設及客貨運輸的相關規定加強道路安全設施建設的投入和監管,發展和規范客貨運輸,協助公安部門打擊摩托車、貨車及報廢拼裝車非法載客收費運輸等違法行為。近年來,為了解決農民出行難國家實施了農村通暢工程,但經濟條件的制約使得農村道路配套安全設施建設與道路安全技術標準之間存在著現實的差距。
由此可見,“校車”的安全管理,不是哪一個部門或一個局部地區就可以解決所有安全隱患的,它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安全管理課題。

▲警察在勘察“12.27”衡南校車墜河事故現場
一是建立更為完善的“校車”管理機制。建議政府認真牽頭調研,進一步完善“校車”使用和管理機制,同時,完善覆蓋農村地區的“農村巴士”,重點解決接送學生上下學,并同步解決部分農村的出行問題。要對應該組織“校車”的學校提出具體要求,把“校車”作為辦校辦學工作的一部分,不能把安全隱患交給學生和家長;要引導專業客運企業參與“校車”和“農村巴士”經營,為學校和社會提供專業的安全的運輸車輛和駕駛人;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此類企業和車輛的扶持力度和必要的稅費支持。
二是落實中小學校幼兒園學生接送交通安全管理的責任。建立交通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管的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交通安全管理的主體責任,落實鄉鎮交管站的規范化建設。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主體,加強當地對摩托車、農用車、貨車、拼裝報廢車非法載客的日常交通安全源頭管理。公安交警部門要加強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的檢查打擊,建立適應廣大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的交警中隊和覆蓋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監管網絡。
三是加強道路隱患的排查治理。建議各級政府組織交通運輸、公安、建設等部門對道路交通安全隱患開展全面排查,尤其是農村公路,對交通安全設施和標志標線缺失嚴重,易發生事故的彎道、坡道和臨水臨崖等路段,要實施重點排查。對排查出的危險路段,及時進行整治,消除一批涉及道路設施的安全隱患。
四是開展聯合整治行動。建議各級政府牽頭,組織教育、公安、交通運輸、建設、安監、質檢等相關部門,繼續深入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重點加強對接送學生以及春節、中秋、國慶等長假及村民婚喪活動等重點時段的交通安全隱患進行排查治理,并且舉一反三,消滅一批涉及非法違法經營的安全生產隱患。
五是加強安全宣傳教育。要以“12·27”事故為警示,以電視、報紙、網絡為宣傳載體,面向單位、企業、學校、社區、農村、家庭開展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重點對摩托車、微型客貨車、低速載貨汽車駕駛人和中小學生等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宣傳。同時要建立健全宣傳長效機制,做到“警鐘長鳴”,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的交通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