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派四川記者
重建傳奇
◎文/本刊特派四川記者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四川不但在抗擊特大自然災害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還在波瀾壯闊的災后恢復重建中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經驗,在世界災后恢復重建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北川老縣城建成區入住新縣城搖號儀式正開始。
2008年5月12日,一個令四川乃至全中國人傷痛刻骨的日子。如今,兩年多過去了,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土地上,基本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災區各族群眾正滿懷信心走向新的生活,浴火重生的新家園正升騰著新理想。
面對歷史上少有的遭遇和考驗,少有的壓力和責任,少有的關注和堅強,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時作出“兩個加快”的重大部署: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這是四川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錚錚宣言,是四川感恩奮進主動出擊的沖鋒號角,是四川精神的集中體現。
災后重建,不但是一項浩繁工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一組特別的數字,證實著重建史的一個個奇跡——
震后18天,四川召開災后重建規劃編制工作會議,全面啟動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的編制工作。
震后1個月,汶川地震災害損失初步統計評估報告出爐,汶川地震災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工作全面展開。
震后2個月,全面推進涉及83個縣(市、區)、6985個安置點、47萬多戶、193萬多人的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先后5次啟動實施2296處重大地質災害點應急勘查、設計和治理工作。
震后3個月,1個總體規劃、10個專項規劃、43個行業規劃、51個重災縣(市、區)實施規劃以及88個一般受災縣(市、區)項目規劃全面完成,四川災后恢復重建規劃體系初步確立。
四川災后重建規劃編制工作會議最先確立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重建規劃編制原則。之后,一路重拳出擊:召開國際研討會專題研究震中映秀鎮的重建規劃;面向全球公開征集、通過國際招標確定都江堰市的重建總體規劃;集中行業內頂級大師和著名專家規劃北川新縣城……
據專家介紹,在高起點規劃的引導下,災區許多地方的發展將比災前向前推進20年以上。
一批批項目快速開工,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個個舉措開花結果。
四川省發改委數據顯示:災后重建全省納入國家總體規劃的項目29700個,規劃總投資8613億元。截至2010年11月30日,已累計開工29674個,占重建任務的99.91%,完工26197個,占重建任務的88.21%;完成投資7610.19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88.21%。15個對口支援省(市)已舉行項目移交儀式,大批對口支援項目投入使用發揮實效。
專家觀點:重建不是簡單地恢復,而是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恢復重建,不僅是原地起立,更是發展起跳。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唐山大地震災后重建不同,四川災后重建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
2008年下半年,四川災后恢復重建剛剛展開,就趕上國際金融危機日漸蔓延和國內外經濟形勢急劇變化;又恰逢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重建中的社會矛盾凸顯,利益協調問題突出,不穩定因素增多。
汶川特大地震猝不及防,令人痛徹心扉,同時也驗證了我們國家的優越性:
震后19天,胡錦濤總書記在防震棚黑板上寫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16個大字。
震后37天,國務院制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統一部署對口支援任務,創新提出“一省幫一重災縣,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鑄就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汶川樣本”。
隨后,四川啟動省內13個市(州)“無災區幫助有災區、輕災區幫助重災區、一個市(州)幫一個重災鄉(鎮)”對口支援行動。
上海援建都江堰,注重突出“民生、公益、基礎、功能”的思路;廣東援建汶川,體現民生優先、城鄉統籌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浙江援建青川,強化產業引進資金;山東援建北川,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北京援建什邡,用“奧運效率”提速援建項目;湖北援建漢源,堅持留下信得過的“湖北品牌”……
兩年多后,曾經滿目瘡痍的100多個重災鄉鎮,轉眼間大多變成了美麗的田園小鎮,一步跨越10年、20年。震前污染嚴重的水磨鎮,如今變成了一個羌族風情濃郁、美麗如畫的“小麗江”;漫步在蘇州園林風格的綿竹市孝德鎮,宛如置身江南水鄉;走進異地重建的北川縣城,一座中國羌城如神話般地矗立在安昌河畔……
大災之后,交通的嚴重損毀,成為橫亙在“救人、安置、防疫、轉移、恢復生產、災后重建”等工作前的最大難題。逢山開路,遇河搭橋,全力打通通往災區的道路成為最緊迫的任務。
兩年多來,一批關系長遠的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災區出行更便捷、打電話更方便、用電更無憂、人畜飲水和灌溉更加有保障,為四川打造樞紐、建設高地、支撐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災區6條高速公路全部開工建設。震后開工的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鐵路用16個月時間于2010年五一節建成營運,貫穿和輻射災區的成綿樂城際鐵路、成蘭鐵路等重大鐵路項目開工建設。水利恢復重建項目完成投資160.34億元,占規劃投資的82%。38個重建城鎮中的30個城鎮已形成主體功能,其余8個城鎮重建工作進展順利。北川、汶川縣城重建主要市政基礎設施全面完成,已形成城鎮主體功能;青川縣城重建正按新的規劃加快推進,城鎮框架基本形成。
350多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和150多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25萬戶城鎮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基本建成3002所學校,災區學生全部告別了板房校舍。一批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集貿市場相繼落成,災區綜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飛躍提升。
據查,地震多發的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經驗表明:用兩三年時間就完成災后重建,這幾乎沒有可能。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重建工作歷時達10年之久。
而四川圓滿實現了中央關于“力爭在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目標任務”的總體要求。災區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暴發疫病,沒有引起社會動蕩,創造了世界抗震救災史上的一大奇跡,更是“以人為本”史無前例生動實踐的寫照。汶川特大地震讓“世界猛然發現了一個在危難時刻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偉大中國”。
“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還充滿著坎坷和荊棘,還面臨著困難和壓力。目前,四川省發改委已經編制完成了《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正積極爭取將這個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以鞏固災后恢復重建成果,提升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災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振興,早日建成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