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琴
摘 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是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的必然要求,是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現實需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可以從理論創新、科學灌輸、輿論引導和制度保障等四大現實進路入手。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內化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1)07-0034-03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是黨的十七大對意識形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保證。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既是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的必然要求,也是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現實需要。本文就此論題進行初步探討,旨在拋磚引玉,推進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內涵
濡化是文化學和文化人類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美國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 M. j. Hoskovits) 在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這部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濡化( enculturation) 一詞。“濡化”一詞的英語含義有“在文化中”或“進入文化”的意思,原意是指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傳遞文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部分有意識、部分無意識的學習過程,是通過年長一代指示、引導并強迫年輕一代接受其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宗教信仰、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來完成的。因此,“濡化過程實際是文化對個體潛移默化的熏陶過程,人們不可能總是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過程,徹底被濡化的人也很少意識到,在塑造他們行為的過程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1]濡化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獲得和傳承機制。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也是濡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主體對價值關系的反映,即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對價值及價值關系進行評價而形成的一般看法和觀點,是人和社會精神文化系統中深層次的、相對穩定的部分。“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該社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實質和顯著標志,是它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會決策的動機和目的之所在。正因為如此,價值觀在思想文化建設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礎的地位。”[2]在階級社會中,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在社會生產方式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價值原則。“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3]98 核心價值觀的系統存在便構成了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反映著一個民族最深層次的價值追求,也是支撐一個國家及其文化發展的內在的、持續的精神力量。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這種核心價值體系都是該社會成員共同的取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最根本、最恒定的作用,否則這個社會便不能存在和發展。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都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由國家有意識地倡導、建構并由國家公共權力推行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對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為了推動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國家往往會采取兩種對策:“在人民的取向與政府的導向一致的領域,國家往往設法維護和加強這種價值的同一性;在人民的取向與政府的導向背離的領域,政府往往運用各種濡化機制來改變社會的取向,使之與自己的導向產生共鳴。”[4]80
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就是通過一整套潛移默化的灌輸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以人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長期、持續、協調地貫穿、融入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真正得到一個國家全體人民或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接受、信仰及自覺踐行。這個過程既是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把理論形態的核心價值理念轉化為常識形態的民眾意識的過程,又是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等途徑,把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理念內化為自身的政治人格的過程,實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化兩個過程的辯證統一。
二、 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時代意義
1.全球化背景下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經濟、政治、文化等超越國家和民族界限的相互融合。這一切在給我國的發展帶來巨大動力和機遇的同時,也沖擊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給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帶來嚴峻挑戰。
冷戰結束后,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國家“硬實力”的競爭上,意識形態、核心價值體系等國家“軟實力”的競爭也被提到了重要的戰略高度。“正在改變世界的各種主要力量將以空前的速度繼續促使世界發生劇變。而跨國康采恩的行為對這種變化亦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世界各國眼睜睜地看著權力漸漸旁落到這些‘全球玩家手中。”[5]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極力向我國民眾灌輸自己的文化產品、意識形態、政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企圖通過文化殖民的形式以資本主義價值觀取代社會主義價值觀, 以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動搖我們國家和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基礎,最終達到對我“西化”、“分化”的圖謀。亨廷頓曾指出:“對一個傳統社會的穩定來說,構成主要威脅的并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國觀念的輸入。”[6]38 西方這種政治文化的滲透和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信仰,阻礙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無論從凝聚全黨全國人民以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同國內不良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作斗爭的角度來說,都需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使全體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中西方的價值沖突和較量中獲得主動權。
2.社會轉型期凝聚力量的必然要求。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正在從計劃經濟社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型,從同質的單一性社會向異質的多樣性社會轉型,從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型。”[7]30 這樣一場空前的社會變革,在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活動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空前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成員作為“單位人”對傳統體制有著高度的依賴性和依附性,再加上重群體輕個體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價值觀念總體上以社會為本位,個體的政治價值取向基本與社會主導的政治價值取向相一致。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轉型引發了社會群體的利益分化,導致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又進而引發社會價值觀的震蕩。”[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發展,為社會價值取向由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的轉變提供了現實條件。人們的民主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不再完全依附于權威的觀點,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自主性不斷增強,不再從單一的某方面來審視價值問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已經進入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的關鍵階段,各種利益群體分化加快,利益訴求及其實現形式多種多樣,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領域必然會出現不同的價值觀念。這就迫切需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整合和引導,從而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3.價值觀多元化現狀下統一思想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影響不斷深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9]9 這種多元化的價值觀主要包括: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從西方傳入的價值觀、過去“左”的一套價值觀以及改革開放實踐中新生的價值觀等。
中國傳統價值觀既有諸如剛健自強、艱苦奮斗等精華,也有“三綱五常”、封閉守舊等糟粕;西方傳入的價值觀既有自我本位、物質利益、平等競爭、法制規范等積極觀念,也有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落后觀念;過去“左”的一套價值觀崇尚集體主義,但卻是忽視甚至否定個人利益的不切實際的集體主義;改革開放實踐中新生的價值觀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相適應的價值觀,但還有待于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逐步健全和完善。這四種價值觀的交織并存,打破了單一價值觀念格局,增強了社會價值觀念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中國價值體系面臨著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中國與西方等一系列矛盾和沖突。隨著實踐的深入發展,中國傳統價值觀和西方傳入的價值觀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相吻合的觀念必然會逐漸被淘汰,與改革開放新形勢相違背的“左”的僵化觀念也必然會逐步退出。舊的價值體系處于離散、瓦解狀態,新的價值體系的社會規范能力還滯后于現實政治生活,這種“新舊交替”的局面,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難以形成普遍的認可和共識。這就迫切需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理性對待價值沖突,形成統一的價值共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內化為自己的信仰,從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三、 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理論創新、科學灌輸、輿論引導和制度保障等四大現實進路入手。
1.推進理論創新:在利益關聯性和傳統文化親和性上下功夫。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 “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10]174 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掌握群眾,而掌握群眾就必須首先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1]62 可以說,人們的任何活動總是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價值選擇活動也不例外。一般來說,人們總是按照其利益的實現程度來選擇和接受某種價值觀的。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過程中,要注重從與人們生產生活利益關聯性角度來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需求。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成為全體民眾的根本信仰和精神追求,成為全社會自覺接受的價值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建構,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政治文化,是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構成這一整體的其他組成部分的民族傳統文化之間有一種保持平衡和協調的內在張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政治文化的內容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親和性程度越高,其政治社會化的功能發揮就越充分,效果也越明顯。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以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為平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就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一樣深入人心。[12]
2.實施科學灌輸:構筑全面系統的國民教育體系。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就是要使社會成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化的過程。實施科學灌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先進的、科學的思想意識不會在工人頭腦中自發產生,“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13]29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個科學的、先進的思想理論體系也不可能被廣大人民群眾自發認知,必須依靠科學的灌輸機制來推行和維護。國民教育是實施這種科學灌輸的強有力工具之一,因此,要構筑全面系統的國民教育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環節。
首先,要構筑學校教育體系。在各級各類學校中,要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內容,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合到教學中去,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
其次,要構筑干部教育體系。各級黨委要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日常教育與黨內的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各項大政方針、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體現于具體的工作實踐和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努力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
再次,要構筑公民教育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同文明社區、文明校園、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單位等群眾性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載體,使創建活動成為人們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質的過程,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價值觀念,外化為行為自覺。
3.強化輿論引導:發揮大眾傳媒的重要作用。輿論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古往今來,明智的政治集團都會自覺運用輿論為其服務,創造有利于自己的輿論環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發揮大眾傳媒在組織和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的特殊優勢和作用,是當前我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重要環節。
首先,發揮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胡錦濤曾指出:“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14] 要充分發揮黨報、黨刊、電視臺、電臺等主流媒體的主導功能,堅持正面宣傳、及時宣傳,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15]13 充分利用網絡手段,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網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占領網絡陣地,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強勢。
其次,講求宣傳藝術,提高引導水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報道要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要把黨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采取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宣傳技巧,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使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再次,加強大眾傳媒的宏觀管理。大眾媒體要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堅決反對“一切朝錢看”;要走以質量取勝而不是以數量取勝的路子。具體來說,要選派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都過硬的人擔任各輿論單位的負責人并建立相關的監督機制;抓好法制建設,規范各輿論單位的市場行為,把好輿論宣傳的質量關。
4.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配套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配套機制,加強制度保障。
其一,建立健全人才隊伍管理機制。要通過綜合運用精神和物質獎懲手段,改革相關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工作平臺和課題研究機制等措施,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研究、教學和宣傳普及,建設一支立場堅定、業務優良、作風扎實的專業化隊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濡化機制的建構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其二,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政策、規章制度對道德生活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要在不同行業群體的日常管理中體現價值導向,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各行業的各項規章制度中,結合不同行業的生產生活實際,以爭先創優、文明行業創建等活動為載體,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行為得到鼓勵,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行為受到制約,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從業人員的價值準則和行為標準。
其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調控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同,離不開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支撐和保障。要積極推動法制建設,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容和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一定的制度形態,并借助法律的強制力和政策的權威性推動其良性運轉,從而促使民眾在制度認同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萬明鋼.論人類行為的社會文化基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 .
[2]北京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關于價值觀研究現狀的調查報告[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潘維,廉思.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30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5][德]明鏡[J].1996,(39).
[6][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8.
[7]袁方.中國社會結構轉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8]趙渭榮.社會轉型與政治社會化變遷[J].社會科學,1999,(9).
[9]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葛晨虹.榮辱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9).
[13]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6-21.
[15]本書編寫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二十講[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宇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