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衛國
摘 要: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要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所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智慧,以哲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敘述方式加以提煉和升華,使之真正成為以“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和生態哲學為基本內涵,既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又能夠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精神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哲學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1)07-0040-03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因而也成為近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普遍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問題。然而,從目前研究現狀來看,無論是在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這一概念的理解上,還是在“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路徑選擇上,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分歧。為此,本文擬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就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基本內涵、實踐基礎和現實條件及其路徑方法等問題試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首先涉及到我們所要建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目標和任務,即我們所要建構的究竟是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廣義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還是狹義的,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為基礎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問題。從目前研究現狀來看,其主流的趨向顯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于新的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的哲學思考和理論建構,否則就會因為遠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這個中心,而偏離正確的方向,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馬克思早就明確指出:“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1]220這是哲學發展的道路,也是哲學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既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也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蓬勃的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也是在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早在1872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確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246-249正如毛澤東所說:“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聯系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2]胡錦濤在2004年會見出席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會議全體代表時也強調指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新矛盾、新問題,我國改革和發展也面臨一系列新任務、新情況、新課題。我們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就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3]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先導。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既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基本內涵,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在不斷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和最高理論形態,是我們黨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理論。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它正確反映了中國國情及其發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因為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面對中國實際和中國問題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和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只有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也只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形態,才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提供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證明,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改變世界”的巨大功能,就必須掌握群眾;而要掌握群眾,就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整個馬克思主義一樣,都是與時俱進的發展的科學,都是與自己的時代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科學。如果我們所建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還是囿于“意識哲學”、“教科書哲學”和“改革教科書哲學范式”的范圍,勢必就會因遠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遠離大眾的現實實踐和現實生活而成為“空中樓閣”,要為大眾所接受、所認同,并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力量,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為基礎,才能真正建構起富于時代性和創造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才能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奠定堅實的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也才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既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創新的必然要求。
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基本內涵和現實條件
新的時代和新的實踐必然孕育新的哲學。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不僅孕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孕育了作為這一理論體系的精髓和靈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哲學。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升華,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就是要在“深度全球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所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智慧,以哲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敘述方式加以提煉和升華,使之真正成為以“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為基礎,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就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大建設實踐為基礎,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三大創新理論為根據和依托,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和生態哲學為一體,構建既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又能夠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新唯物主義”,又稱“實踐的唯物主義”。以“實踐”為基本規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就是“現實的個人”,其思想主題和本真精神就是“以現實的人為本”,就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其中心話語就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條件。以“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哲學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本質。而之所以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三大創新理論為根據和依托,就是因為它是在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而之所以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建設”實踐為基礎,則不僅是因為它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方面,從根本上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實質性內容,而且更是因為它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新的理論生長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五大建設”實踐為基礎,切實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和生態哲學研究,乃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
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智慧,同樣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新階段上的新成果,既具有廣闊的全球視野,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嶄新理論形態,也是以時代中的現實問題為中心,以現實實踐中的反思思維為特征,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和生態哲學等在內的系統開放的科學體系。其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活的靈魂,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和生態哲學研究,才能為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提供鮮活而豐厚的思想資源,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從實踐層面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創新實踐,我們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且形成了舉世矚目的“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智慧”,無疑為我們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從理論層面來看,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形態,已經創立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標志性的成果為基本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蘊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智慧,是我們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最為直接和最為豐厚的思想資源。
盡管,從目前來看它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特有的哲學的形式或哲學化的敘述方式,但卻并不缺乏作為哲學所必須具有的思想內容。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有著自己堅實的哲學基礎,而且有著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哲學思想內容,這就是“以解放思想為主題的唯物論”、“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論”、“以和諧為特征的辯證法”、“以統籌兼顧為根本的方法論”和“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唯物史觀”。[4]目前來看,人們在對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內容,以及與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關系等問題上,還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大家都不否認其中所蘊含的哲學內容。
正是從上述意義上說,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為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特有的哲學思維方式,深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內容,建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內容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新形態,正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質言之,這里的問題并不是有沒有哲學思想和哲學內容的問題,更不是有沒有必要和可能的問題,而是應當如何建構的問題。
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路徑選擇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既意味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思想主題的轉換,同時也意味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站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當代人類價值重建的歷史高度,從馬克思的“世界的一般哲學”或“當代世界的哲學”的理論視域出發,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努力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從思想主題和研究范式的根本轉換,既是我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在當前的必然選擇。
哲學范式的轉換是哲學創新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實現形式。從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理論視域來看,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我們認為,首先必須對當前流行的哲學范式進行必要的清理和反思,以便能夠使我們真正從各種各樣的“意識哲學范式”和“教科書哲學范式”,以及“改革教科書哲學范式”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向“實踐哲學范式”的根本轉換。其次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范式”進行糾偏。所謂“糾偏”,就是要在強調“中國化”的同時,充分凸顯“時代化”的價值和意義。在我們看來,所謂“中國化”,在本質上是一個空間概念,而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是一個與中國具體實際(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當前的實際)相結合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的概念。所以只有將“中國化”和“時代化”緊密結合起來,在強調“中國化”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從“中國化”到“時代化”,乃至“具體化”的根本轉變,才能從根本上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為基礎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建構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再次還必須處理好“返本”與“開新”的關系問題。所謂“返本”,就是要“回到馬克思”,就是要回到馬克思哲學的本真精神上,并將其作為“開新”的前提和基礎,作為“開新”的出發點。“返本”是“開新”的前提和要求,“開新”才是“返本”的目的和歸宿。離開馬克思哲學的原生態和本真精神,必然會失去意義的歷史前提和理論根基,但必須明確“返本”并不是終極的目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正確處理好“返本”與“開新”,即文本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的辯證關系,才能為真正建構起反映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相對于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而言,哲學研究的思想主題的轉換無疑帶有更為根本的性質。以馬克思的“世界的一般哲學”或“當代世界的哲學”的哲學觀為指導,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在當前必須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思想主題從“革命”到“建設”、從“意識哲學”的本體建構到“實踐哲學”的理論創新的根本轉換。哲學思想主題的轉換既是哲學話語言說方式轉換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哲學對話(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對話,以及中、西、馬哲學內部的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哲學思想主題的轉換要求我們必須直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所面臨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只有在解決和回答這些新矛盾和新問題的過程中,才可能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話語言說方式,才能為不同哲學之間的對話創造可能的前提和條件,否則所謂的“對話”、“交流”、“交鋒”和“融通”,只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望,或者說只能是一句空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實現哲學思想主題的歷史轉換,才能為造就真正屬于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充分必要的前提,并開拓出無限的生機和可能。惟其如此,也才能使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乃至西方哲學研究真正服從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哲學研究,使之真正成為或轉化為我們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思想資源,也才能使我們所建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更富于實踐性、時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從而能夠真正為當代人類的價值重建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16.
[3]胡錦濤.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N].光明日報,2004-04-29.
[4]郭建寧.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1).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