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勇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銀企戰略聯盟共生的基本特征、演進路徑與驅動機制
盛勇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合作是銀企戰略聯盟存在的條件,銀企戰略聯盟的共生是促進合作提升的手段。銀企戰略聯盟為銀企雙方持久發展注入了活力,但銀企戰略聯盟得以持續發展的前提是聯盟中的共生機制促進銀企戰略聯盟的共生演進。戰略聯盟前階段、雛形階段、整合階段與融合階段是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演進的一般路徑,但演進還依賴于銀企戰略聯盟中的信息共享、信任培育和利益共享等驅動機制。
銀行;企業;戰略聯盟;共生;途徑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銀行的商業化程度及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這使其擁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合作伙伴,銀企戰略聯盟由此應運而生。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者開始研究銀企戰略聯盟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觀點。例如,彎紅地研究了銀企戰略聯盟對融資博弈的影響問題;[1]張樹義和李洪庚研究了銀企雙方彼此參股的問題;[2]張新艷研究了銀企戰略聯盟下的企業控制權配置問題。[3]但是,這些研究尚未涉及銀企戰略聯盟的發展問題,更沒有從共生的視角探索其機理。本文擬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銀企戰略聯盟共生的基本特征、演進路徑和驅動機制,以期對我國銀企戰略聯盟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幫助。
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是銀企戰略聯盟從構建、整合到融合的一個漸進過程,其深度演化機理與商業銀行的經營屬性、業務依賴性密切相關。“共生”一詞源于生物科學,由德國生物學家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后經范明特(Famintsim)、布克納(Prototaxis)發展完善,主要是指兩種以上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依賴的現象。后來,這一理論被引入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之中,并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共生理論之所以能用于我國的銀企戰略聯盟研究,是因為我國銀企戰略聯盟在當前的發展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共生特征。
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演化的過程也是銀企雙方彼此合作加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資源必然也必須要有不同程度的共享。事實上,在我國銀企聯盟發展的過程中,雙方不僅取得了資源的初步共享,而且共享資源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不斷強化,這一點特別表現在信息資源的共享上。如今,銀企聯盟雙方全面的、實質意義上的共生,只能在彼此實現信息更高程度的共享以及其他資源共享廣泛擴展之后。當然,銀企聯盟要達到更高程度的資源共享狀態,雙方還需要不斷提高信任度、組織融合度和行動能力。
銀企雙方合作的加深以戰略聯盟發展為條件,但是其前提是銀企雙方都有較好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導致其依賴較多的貸款及金融服務需求,這為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銀行的發展壯大能夠確保其具有更加充裕的資金,這又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因此,只有銀企雙方都有較好發展時,才可能促進戰略聯盟的發展。
隨著銀企雙方合作的加深,彼此的利益關聯度在不斷加強,這就需要銀企戰略聯盟有更加嚴密的組織,這一點既是強化銀企戰略聯盟合作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銀企雙方降低戰略聯盟風險的必要措施。雖然銀企戰略聯盟最初是以契約為基礎的,但要進一步發展,則必然逐漸走向組織機構結盟,甚至發展為銀企一體。
按照生物共生理論,生物共生在行為模式上有寄生關系、偏利共生關系、對稱互惠共生關系和非對稱互惠共生關系四種;在組織模式上有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四種。四種行為模式和四種組織模式的結合,就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16種共生模式。

表1 共生模式
但是,我國商業銀行與企業的戰略聯盟在迄今為止的共生演化過程中,僅僅經歷了其中四種模式,即點共生的寄生關系模式、間歇共生的偏利共生關系模式、連續共生的非對稱互惠共生關系模式和一體化共生的對稱互惠共生關系模式。這四種模式的相繼出現與發展,就是我國銀企戰略聯盟在這些年間的形成和共生演化的一般路徑[4](如圖1所示),它分別代表了銀企戰略聯盟的前階段、雛形階段、整合階段及融合階段。

圖1 銀企戰略聯盟演化路徑
在銀企戰略聯盟構建之前,潛在聯盟伙伴之間僅有貨幣的存取服務。這種共生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企業依賴銀行提供的貨幣存儲、保管和流通服務,從而呈現一種弱約束性的寄生關系,且在局部層面上相互之間有共生需要。所以,這種模式是銀企合作的初級模式,雖然具有共生關系,但銀企雙方并無實質性的合作,雙方信息獨享,各自謀劃自身利益,且尚未形成戰略聯盟。但是,這種模式是銀企戰略聯盟的基礎。
在銀企戰略聯盟雛形階段,“假性”聯盟伙伴之間的關系得到發展,相互之間的信賴增強,于是銀企雙方的合作從單純的貨幣存取服務上升到信貸服務,企業依賴銀行提供信用貸款。但是,在這種合作中,銀企雙方皆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而合作是間歇的,常常停留在一次合作或有限幾次合作上。這時,銀企之間是偏利共生關系,各自獨享信息、各自謀劃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銀企戰略聯盟從戰略聯盟前階段發展到戰略聯盟雛形階段是有條件的,其條件是企業必須有足夠的信用和資產,從而能夠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
在銀企戰略聯盟整合階段,聯盟伙伴之間的關系得到更深的發展,相互信賴加強,彼此了解加深,合作層級由此得到提升,從信貸服務上升為融資服務。融資服務較信貸服務更高級,它能夠為企業提供系列的、連續的、整套的信貸服務,甚至可以為企業提供擔保,從而使企業能夠通過其他途徑融資。所以,當銀企合作上升到更深層次的融資服務時,雙方不僅會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努力,而且還會為聯盟的利益最大化盡力,這就要求并促進了銀企雙方的信息共享,使雙方能夠在競爭協作中互促發展,從而構建起一種非對稱互惠共生關系。銀企戰略聯盟從雛形階段發展到整合階段,依賴于銀企雙方擁有較好的品牌形象,這是實現銀企戰略聯盟整合的基礎。
在銀企戰略聯盟融合階段,聯盟伙伴之間已經成為利益共同體,雙方之間相互融資、彼此參股,甚至人事滲透也成為一種常見的合作方式。當今世界,日本財閥就是銀企戰略聯盟融合階段的典型代表。在此階段,銀企雙方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從信息共享層面上升至知識共享、人才共享、互通有無層面。在這種情況下,銀企雙方以對稱互惠共生關系存在,彼此合作是長期的、全面的,因而可以稱作一體化共生。銀企雙方彼此核心競爭力的存在,對方核心競爭力能夠為自身發展帶來最大、最持久的利益,是銀企戰略聯盟從整合階段發展至融合階段的前提和基礎。
如上四個階段或四種模式的主要特征見表2。
從聯盟的結果來看,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演進是銀企雙方從聯盟合作中獲取持續的價值創造;從聯盟的過程來看,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演進則是銀企雙方競爭力逐步提升的過程。資本、信息、信任是銀企雙方互動的介質。企業發展有賴于銀行在資本、信息等方面的支持,銀行發展有賴于企業附著豐厚利潤的還貸,而信任則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因此,資本、信息和信任是銀企戰略聯盟共生的支撐,其他要素則需要通過這些要素的提升才能成為促進戰略聯盟共生的積極因素。因此可以說,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演進的實質是銀企雙方資本增值、信息互通、信任加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依靠信息共享機制、信任培育機制及資源整合機制來驅動。
在信息時代,信息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銀企戰略聯盟共生程度的提升,依賴于銀企雙方信息共享程度的提升。這不僅是雙方強化信息作用的基礎,而且還是支持彼此發展的條件。所以,信息共享對于銀企戰略聯盟的建立、存在及其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在銀企戰略聯盟中,信息共享的方式方法層出不窮,有些聯盟開始通過局域網、內部信息系統對聯盟內部的信息進行集成,對聯盟外部的信息作出快速反應;有些聯盟通過建立銀企間的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雙方及其各自掌控的信息連接到互聯網上,從而在網上達到信息共享。構建信息共享系統平臺,是銀企戰略聯盟在商業模式和它所支持的系統結構中實現信息共享的通用方式。目前,銀企戰略聯盟信息共享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信息傳遞模式,二是信息中心模式。

表2 銀企戰略聯盟演化各階段的主要特征
銀企戰略聯盟是以共同的利益追求為動因集結而成的,銀企雙方是相對獨立的合作伙伴,由于雙方有著不同的經營范圍和成長背景,所以各自價值取向不盡相同,這就迫使銀企戰略聯盟的形成必須以信任為基礎,而且信任要不斷提升和發展,才能推動銀企戰略聯盟的共生演進。要實現信任的提升和發展,這就必須在聯盟中存在信任培育機制。信任培育機制的構建可由銀企雙方通過如下五種途徑實現:通過權衡分析對方欺騙或誠信的成本和收益;依據合作歷史預測未來合作行為;觀察對方是否具備努力按對方意圖行事的動機;洞悉對方是否具備實現承諾的能力;從第三方了解對方并愿意將聯盟內的信任向外傳遞。[5]
共同利益是戰略聯盟形成的基礎,銀企雙方樂意結成戰略聯盟,并推進其共生發展,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能夠實現利益共享。利益共享是銀企戰略聯盟實現共生的前提,利益共享依賴于利益共享機制的推進。在銀企戰略聯盟中,利益共享機制應包含利益分配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其中,利益分配機制是確保銀企雙方在戰略聯盟合作中獲得的利益得到公平分配;風險分擔機制是確保銀企雙方共同承擔戰略聯盟合作過程中的風險;利益補償機制是確保銀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的利益分配、風險分配失衡時能得到補償,它是利益分配機制、風險分擔機制的有效補充,三者共同形成一個體系,推動著銀企戰略聯盟利益共享目標的實現。
銀企戰略聯盟為銀企雙方持久發展注入了活力,但銀企戰略聯盟得以持續發展的前提是聯盟中的共生機制促進銀企戰略聯盟的共生演進。戰略聯盟前階段、戰略聯盟雛形階段、戰略聯盟整合階段與戰略聯盟融合階段是銀企戰略聯盟共生演進的一般路徑,但沿該路徑的演進還依賴于銀企戰略聯盟中有信息共享、信任培育和利益共享等驅動機制。
[1]彎紅地.銀企戰略聯盟對融資博弈的影響分析[J].理論月刊,2008(11):156-160.
[2]張樹義,李洪庚.試論組建中國銀企戰略聯盟[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9(1):32-40.
[3]張新艷.銀企戰略聯盟下的企業控制權配置問題研究[J].企業經濟,2009(4):171-173.
[4]卜華白,高陽.“共生”聯盟系統的演化方向判別模型——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一種分析[J].學術交流,2008(3):79-85.
[5]Doney P.M.,Cannon J.P.,Mullen M.R..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3):60-120.
責任編輯:林英澤
Abstract:Cooperative is an important survivorship condi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Its symbiosis evolution is a means to heighten their cooperative level.But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 is symbiosis evolution which is promoted by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in this alliance.The pre-stage,embryonic stage,integrated stage and merging stage is the normal path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But this evolution will also depend on such driving mechanism as information sharing, trust cultivation and benefit sharing in the alliance.
Key words:banks;enterprises;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symbiosis;path
Research on the Symbiosis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Path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
SHENG Yo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F830.4
A
1007-8266(2011)04-0115-04
盛勇(1955-),男,北京市人,國家開發銀行大連分行副行長,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