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毅,張 輝,李明芬 (航天三院,北京100074)
·國防軍工物流論壇專欄·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
趙金毅,張 輝,李明芬 (航天三院,北京100074)
供應鏈管理是在物資管理、物流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有很多相關性。
供應鏈管理是指對從原材料供應到最終產品的制造過程中以及產品配送到用戶的全部物流、資金流和相關信息流的管理。如果說物資管理、物流管理涉及的只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則供應鏈管理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企業組織內部的管理范疇,擴展到企業上游 (一級供應商)和下游 (直接用戶)的管理,甚至可擴展至初級供應商、間接用戶和直接用戶,從而形成了以一個企業 (產品)為中心的、多個企業和用戶組成的網絡 (或價值鏈),成為利益相關群體。這一網絡 (或價值鏈)被稱為 “供應鏈”。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則是強調在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把實物的流動路線作為管理流程主線進行管理,把實物作為主要控制要素,在適當的時間、在適當的地點、用適當的方式將產品交付給直接用戶,并確保滿足最終用戶對最終產品的成本、質量和數量的需求。
在市場經濟下,一個企業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實力如同它的研發或生產實力一樣,是這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普遍受到重視。如今,許多國內企業效仿國外先進企業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整合自己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既然是一個跨越了企業內部管理體系、涉及到許多利益相關組織的網絡狀管理體系,基于此模式下的質量管理勢必會對傳統的質量管理帶來深刻的影響,這部分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成熟的理論、標準和標桿企業供學習借鑒。
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殘酷;用戶的需求由大眾化、單一化向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發展。在此情況下,單個企業已很難滿足用戶、市場的需求,促使市場分工更加細化,企業向專業化發展,一個產品從研發、生產、交付用戶、售后服務等全生命周期,會涉及到一大批利益相關企業,形成供應鏈。
在此情況下,人們逐漸認識到企業或某個產品的競爭力并非只由最終企業或最終產品決定,而是由產品的供應鏈所決定。以往,企業為降低產品成本和經營成本,盡可能把物流成本轉嫁給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但物流成本的轉移并不能減少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最后還要反映到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如果供應鏈中某個企業只追求本企業利益最大化而不顧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承受能力,會導致有些企業因不堪重負退出,而新的企業進入供應鏈的經營成本、質量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會導致該產品或企業不被用戶所接受,造成該企業及供應鏈中所有成員都會受到損失。實施供應鏈管理則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層面,從只關心本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效益提高到關注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上、下游企業,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共同尋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整體解決方案,互惠互利,共贏發展。信息技術、物流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使企業有能力處理更多、更復雜的信息,有條件將管理觸角伸至更遠。因此,一些企業不再把目光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的物資管理、物流管理,把管理延伸到企業的外部,形成企業內部和外部物流一體化管理的對接,即實施供應鏈管理。所以說,供應鏈管理符合市場經濟、全球化經濟發展需要。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供應鏈管理勢必會得到快速發展,將逐步取代傳統的物資管理、物流管理模式,成為主流企業的管理模式。
在 《物流術語》 (GB/T18354-2001)中,對供應鏈定義為: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絡結構。對供應鏈管理定義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供應鏈管理是指為滿足客戶需求,從最初供應點至最終消費點之間計劃、實施及控制物料、服務和信息的有效流動的過程,物流為其有機組成部分。
二個定義雖有差異,但本質一樣,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企業的物料管理一般都要經歷物資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三個發展歷程。
物資管理:企業為滿足產品生產需要,一般設立物資供應部門,負責物資采購供應。但不涉及企業外部配套產品的生產過程和企業內部生產、銷售環節的物料管理。
物流管理:企業為滿足市場競爭需要,對企業內部資源、職能整合,進行物流業務流程再造,將企業外購配套產品和自制產品原材料的采購,庫存管理,簡單再加工和再包裝,生產作業現場的配送,半成品和產成品的存儲,產品運輸,廢舊物資和殘次品的回收,以及相關物流信息的處理等業務功能集成一個管理系統,實現企業內部的物流一體化管理。
供應鏈管理:企業為滿足用戶需要,在內部物流一體化管理的基礎上,對外部物流資源進行整合,與供應商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重點供應商進行更深入的管理,注重對用戶的管理,形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物資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流程模型見圖1。

圖1 物資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流程模型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與物資管理、物流管理在管理范疇、管理對象、管理層面等都存在差異,詳見表1。
1.3.1 對業務流程識別的關注點不同
現行的質量管理是基于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下的,注重產品的設計和生產等實現過程的質量控制,而對產品的物料流動過程缺少系統的識別。因此,將涉及物流管理的質量控制諸多要素分割在不同的作業環節。此外,跨越本企業以外的物料流動過程 (如供應商生產過程、物資采購、直接用戶的再生產加工等)更是缺少識別和控制要求。而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應該符合物流與供應鏈的管理特點,以產品 (含服務)形成過程的物料流動線路為業務流程識別的基礎,包含從初級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全過程。一個關注產品的實現過程,一個關注產品的物料流動過程,直接導致質量管理過程、要求不同。
1.3.2 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的范疇不同
ISO9000標準主要針對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管理范疇還是限制在企業內部,沒有涉及到企業外部的管理。雖然在供應商管理、對用戶要求與需求管理方面有一些管理條款,但還是針對本企業提出的管理要求,更沒有涉及到對供應商的供應商、用戶的用戶進行識別和管理。而且這些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都是各自獨立的質量管理體系,缺少規范的、公認的、合理的接口關系。雖然不少企業對一級供應商進行二方質量審核,把本企業的質量管理要求告知一級供應商,但這種形式是非強制性的,也缺少權威性,對二級及二級以下的供應商幾乎沒有實施有效的管理。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所管理的范疇將擴大至整個供應鏈系統,不僅所有企業要建立質量管理體系開展質量管理活動,而且要在統一的標準體系下建立企業間質量管理體系接口;不僅要知道直接用戶的需求和質量管理要求,而且要知道間接用戶、最終用戶的需求和質量管理要求;不僅要對一級供應商進行管理,而且要對重點的初級供應商進行管理。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一般在產品總裝總成后產品的技術狀態、實物產品的形態不再發生變化,所以負責產品總裝總成的法律責任主體企業應該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主導企業,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也是建立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主導企業。

表1 物資管理、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差異
1.3.3 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企業本身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企業是否采用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對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開展質量管理活動沒有必然的聯系,采取手工作業的管理也可以滿足企業質量管理的需要。
但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供應鏈中的企業數量多、企業之間需要交換的各種信息數據量大。如果采取手工作業的方式進行質量管理,不僅工作效率低,而且根據信息傳遞衰減理論,信息在企業間傳遞過程中必然會衰減失真,二級以上的供應商很難知道最終用戶的真正需求和要求。因此,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必須采取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化技術、數字化設計和制造技術、企業信息管理系統 (MRPII/ERP),建立起供應鏈范圍內企業共有的諸如電子商務、供應商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和EDI等平臺系統,使所有供應鏈成員可以方便了解各種信息,快速、真實的傳遞各種信息和電子數據,實現扁平化管理,形成供應鏈管理系統。其中,涉及到質量管理的各種文件、標準和要求以及證實材料,都可以借助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甚至產品的三維設計、加工數據都可以通過電子數據傳遞給供方,確保產品設計、生產加工和外購、外協配套件的一致性,提高產品質量。
1.3.4 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的依據不同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國內外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依據ISO9000標準建立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依據國家、行業、本企業產品標準或用戶產品標準進行產品生產和質量控制。但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缺少可指導整個供應鏈體系內所有企業的質量管理標準,特別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化技術基礎上的、重點控制好供應鏈企業之間接口的質量管理標準少而又少。筆者只檢索到AS9120《美國航空航天庫存批發商質量管理要求》可作為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標準,目前已作為國家航空航天行業的質量管理研究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1.4.1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總體設計思路
在設計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時,一般由負責最終產品的法律責任主體企業 (或稱為供應鏈主導企業)牽頭,系統考慮整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統的質量管理體系,特別是應考慮以下主要因素: (1)圍繞產品實現至最終用戶的物流與供應鏈的流程,識別出關鍵流程、需要重點控制的流程和接點; (2)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為成員提供開放式的協同管理的平臺,包括:產品數字化設計和制造系統、MRP/ERP、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等; (3)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質量管理標準體系,包括:現有的質量管理標準、需要企業新制定的質量管理標準或質量管理要求、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電子數據交換有關的標準。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框圖見圖2。
1.4.2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業務流程
由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統十分復雜,成員眾多,既有初級產品供應商和最終用戶,又有各級供應商 (也是下級供應商的用戶),還包括物流企業。因此,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應由供應鏈的主導企業牽頭,對質量管理體系模式和產品實現的主過程進行識別,在此基礎上細化不同企業的產品的實現過程,建立起完善的、層級式的業務流程,為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提供依據。

圖2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框圖
可以按照其業務流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即: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對供應商及其供應商的供應商管理的業務流程,對直接用戶、間接用戶及最終用戶管理的業務流程。目前,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相對比較成熟,但對供應商管理及對用戶管理的業務流程尚處在發展階段,需要探索、實踐、不斷改進和創新。企業在建立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時要突破基于傳統物資管理、物流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思路要開放、管理上要有創新,可采取業務流程再造理論指導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業務流程設計,要特別注意三部分主流程的銜接,在確保企業核心技術信息安全的條件下,實現管理體系、管理要求、產品數據和經營管理信息的無縫連接。供應鏈管理模型見圖3。
1.4.3 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
實現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采用計算機技術,否則無法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有效管理。同樣,在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下的質量管理也必須在業務流程再造的基礎上,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產品數字化設計和制造技術、企業信息管理系統 (MRPII/ERP)、電子商務、EDI等技術和數據交換平臺同步建設,建立起一個相對開放的協同管理平臺系統,使其為一個供應鏈成員的綜合性管理平臺系統。
1.4.4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質量管理標準體系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下的質量管理可以劃分為三部分,即:企業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對供應商的管理體系、對用戶的管理體系。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體系目前可以說是十分成熟的管理體系,但對供應商的質量管理和對用戶的質量管理還處在探索、完善階段,這二部分需要的管理標準數量將十分龐大,不僅僅是企業間的質量管理標準,而且包括滿足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產品數字化設計和制造技術、企業信息管理系統 (MRPII/ERP)、電子商務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標準,數據交換平臺建設標準,使用標準等。
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活動起步較晚,目前尚沒有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標準,實踐活動開展較好的標桿企業也十分少見。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活動,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顯然處于落后的局面,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筆者相信,通過不斷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體系會逐漸成熟,成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滿足最終用戶需求、贏得市場競爭的利器。
[1] 李明勤.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分析[J].價值工程,2010(3):1.
[2] 李艷波,劉松先.現代物流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及其實證分析[J].標準科學,2009(3):33-73.
[3] 劉德新.企業物流的全面質量管理觀[J].科技創新導報,2009(18):201.
[4] 郭美斌.現代物流企業全面質量管理問題初探[J].中國商貿,2010(12):73.
Quality Management Way Based 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ZHAO Jin-yi,ZHANG Hui,LI Ming-fen (The Third Academy of CASIC,Beijing 100074,China)
在市場經濟下,一個企業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實力如同它的研發或生產實力一樣,是這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普遍受到重視。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勢必會對傳統的質量管理帶來深刻的影響。作者對物資管理、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對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和傳統物資管理模式下的質量管理差異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質量管理的初步設想。
物流;供應鏈;質量管理
In the market economy,an enterprise's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just like its R & D and production capabilities,have becoming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begin to focus on it.Quality management way based 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will inevitabl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This article compared 3 models of material management,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alyzed quality management differences under 2 models of logistic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raditional material management,and proposed preliminary thoughtofquality management way based on logistic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logistics;supply chain;quality management
F253.3
A
2011-01-18
趙金毅(1957-),男,北京人,航天三院303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1002-3100(2011)03-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