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萍
論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
陳建萍
近幾年,高等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地方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然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并沒有實現有效對接,使得高校會計人才畢業后面臨就業難或勝任能力不強的困局。解決關鍵途徑之一就是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現行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和建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等。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是以專業培養計劃為核心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時刻變化的企業需求。尤其是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辦學特色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地方本科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滿足了大眾化教育的同時凸現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會計教育目標應全面體現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素質要求。我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經歷過會計專才培養和會計通才培養兩個階段的討論和實踐,按目前的發展形勢來說,會計人才的培養更趨向于“大眾化教育”的方向,然而,究竟是培養專才還是全才還是沒有一個一致的定論,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也是如此。各高校按照社會的需求,不同層次的高校都有開設財會類專業,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缺乏自己的培養特色,定位不明確,學校生產出來的“產品”,千篇一律;盡管一些地方院校把自己的目標的確定定位在以適應所有企業和單位的一般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事實上卻沒有培養出“應用型人才”,與現實中向企業輸送會計人才的目標不相符合,使學生面臨就業的時候發生困惑,無所適從。“高不成低不就”。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會計人才知識結構的設計上基本沿襲“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外加“預算會計”的框架,側重于會計專業知識的介紹,人才培養過于程式化,缺乏從事現代會計工作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如管理、金融、證券與投資等方面的知識和綜合技能。雖然各所高校開始通過實施學分制、開設選修課等措施來加以改進,但效果并不明顯。學科結構單一,學生只在本專業的狹窄范圍內活動,忽略了其他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學科知識的學習,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學生單單學習自己專業知識,導致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低,各個專業及領域涉及面低,無法滿足社會對現代大學生特別是會計人員的“一專多能”的需求。
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下,不重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主要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教師根據章節內容、按部就班的講授課本知識,但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課程的一個總體認識。這種模式著重于傳授地吸收知識,而忽視知識的應用,更不能鍛煉和開發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因為在教學中,教師傳授最多的是理論知識,結果學生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甄別、運用、創新這些知識,對會計的運行認識膚淺,死記硬背的結果就是無法融會貫通地吸收會計知識。。教學方法滿堂灌的現象基本沒有改變,學生的思想被教學中統一的大綱要求給限制住了。與此同時,學校在充當教練員的時候還充當了裁判員:自己制定的教學提綱,自己決定考試的內容。
會計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近90%的學生認為,在學校學習了很多的財會類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會運用的卻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會計知識。直接體現為剛畢業的財會學生日常業務處理能力的薄弱。
一是會計處理能力。由于在校學的基本上是書面上的理論上的知識,一到實際工作中遇到具體事項,就會覺得無從下手。
二是涉稅能力。比如高效會計人才幾乎都有學習稅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適應做到及時報稅和合理避稅的要求。
三是有關憑證和報銷問題。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于合法憑證的識別和管理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如對于哪些報銷事項需要哪類哪段時間的發票是可以報銷的,又如費用報銷,哪些是可以報銷的哪些不可以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四是辦公自動化處理能力。辦公自動化系列課程對會計人才步入社會后非常實用。比如對財會人員來說,在辦公運用所需要的辦公軟件中,Excel的運用尤為重要的。Excel 2007的功能其實是非常強大的,精通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可以事半功倍,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時力。許多地方高等院校財會專業教學沒有專門開設辦公自動化所需的系列課程。
財會類專業相比其他專業更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對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就更高。據不完全統計,在實際財會工作崗位上工作過的教師不到10%,經常到企業參加財會工作實踐的教師不足20%。教學評估帶給我們的是一大批的碩士博士,然而他們在傳道、授業、解惑時,甚至有時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些什么。若是學生提出個問題,教師無法解答,試問這樣的教師隊伍將如何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學生?
合理的教學結構應是控制在小班教學,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掘學生的潛力,更好的全方位的根據每個學生的特色培養不一樣的人才。現在很多學校都采用“煮大鍋飯”的模式,1個老師教100多位學生的現象已經不罕見了。若上的是基礎課程尚且影響不大,畢竟基礎課大家都上,對人才的個性培養形成的影響不是很大,但當這個模式應用在專業課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想學的學生因聽不清楚,向老師提問困難等因素的干擾而學不到,不想學的學生正好可以渾水摸魚,插科打諢。結果可想而知,會計人才的質量在這一方面會被大打折扣。
我國目前在評價學生時,都是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在進行評價時以書面成績為主導,學校對成績的考察限于所修課程的分數;學校考察學生都是以期末試卷的卷面成績為主,加之以平時的出勤率和作業認真態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幾乎是不存在,這樣的模式對于那些平時不努力學習,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學生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們往往臨時抱佛腳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樣的評價制度下,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的不是很好,在缺乏實踐能力的考核情況下,使不少學生進入“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的思想誤區。現有的考核評價制度導致過分強調分數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評價體系顯然與用人單位目標不關聯。
與時俱進才是生命力的保障和體現。地方高等院校在培養財會人才的過程中面臨著的一系列問題亟需改進以提升總體的教學質量。地方高等院校財會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轉型。改進和創新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基本框架如圖1。

我國的企業中比重所占最大的是中小企業,也就是說,他們提供的工作崗位將遠遠大于大型企業。因此,我們應該將會計人才的培養重點側重于向地方中小企業輸送人才這一方面。合理的定位培養,更多的傳授成為一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所必需的相關的知識,才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高校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也能解決“就業難”的尷尬局面。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培養的會計人才應該是應用型財會人才。所謂應用型財會人才,是指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具備扎實的財會理論知識,熟悉中小企業財會實務,能熟練運用財會信息參與企業管理決策的高級財會人才。與高職財會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區別,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更應該把自身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整體上說,要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思路來制定教學計劃,改變長久以來單方面注重專業培養需要和傳統的知識傳授的做法。改變專業課程設置過細的現狀,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1.合理安排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
將基礎課程如會計準則,會計基礎知識等的側重點放到傳授中,使學生了解并知道其含義。同時減少這類課程的授課時間。然而對于專業的應用課程,應強調其重要性,深化這類課程的掌握并要在熟悉的基礎上學會如何運用,并相對的增加其課程和相關內容,針對性的講解,為學生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適當的輔以會計專業相關的課程
現在的企業不僅僅需要會計人才,而更需要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養學生,應以會計專業為主,輔之以相關的管理,金融,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專業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好的為進入企業就業做好鋪墊,使會計人才不因專業的擴招而面臨“失業”的困局。與此同時,還要注重稅法知識的教育,更多的培養學生相關的稅法稅收等政策方面的知識、信貸、進出口業務知識等。
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并不意味著要放棄系統知識的教學,而是促使教師使用新的方法,結合高科技教學手段和技術組織教學,大量運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喜愛上財會課,增加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興趣。更多的提倡和實踐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和實踐教學。
從目前的就業形勢分析來看,我國用人單位比較看重會計專業人才是具備下列知識能力:一是接受會計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財務會計問題的基本能力;二是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信息獲取以及分析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創業精神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四是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尤其是要了解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現狀;從能力結構分析來看,用人單位主要看重的是會計人才的知識面是否寬,專業知識應用能力、自學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是否強,綜合素質是否高,是否有較強的發展后勁。
而這一切的能力都不是單單靠學校里的學習所能鍛煉出來的,只能結合實際工作,再不斷地完善自己,修正不好的方面,加強歷練,使自己的能力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最好能與地方企業形成合作的關系,培養學生應對及時有效的信息的處理方法和動手能力。
由于會計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師的業務水平是關鍵。首先,教師應加強學習,密切注意會計發展的新動態,積極探索和研究新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其次,高校任教的教師應積累實踐工作經驗。在某種情況下高校本科生還不如那些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吃香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職業學院的教師大多都有在企業單位里任職,學生的動手能力遠遠高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形成了本科畢業生就業困難而職業學院的學生一畢業就工作的相反現象。
一百多名學生由一名老師來教授專業課程,可想而知它的教學質量是不會高的。合理的師生比例,將更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更好的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解決它,使知識學習更加有效。我們還可以借鑒高校的“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雙導師制”這一培養方式是為每位在校生配備二位導師,在大二的時候配備校內導師負責其專業學習,在大三的時候配備校外導師負責其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
我們應該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會計人才的主要標準。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評價會計人才必須將“德”放在首位,同時以能力和業績為標準。學歷和文憑固然重要,但學歷和文憑并不等于才能,也不等于成績和貢獻,我們需要的是對社會、對單位有貢獻的人才。所以我們高校培養會計人才的時候更應該注重素質教育。
我們高校應該從現實的需要,在教育思想上改變過去那種單純的以培養學生“做事”為目標的模式。不僅要讓會計人才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學會做事,但最重要的是要督促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合作。會計行業是比較敏感的一個行業,“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往往在我們身邊發生,做假賬,逃稅避稅等,都是會計人才的職業道德教育不足造成的后果。因此我們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會計人才的時候要注重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教會他們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和必須性。
每個學校都有其不同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體系安排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論。改變學校的評價方法,應將學校主導型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出改革:
1.考試方式多樣化。將筆試和口試相結合,注重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貫通能力。
2.平時測試和期末測試相結合。改變現行的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方式,多注重平時的測試。
3.考試題型與題目突破傳統。傳統的考試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問答題、計算題、案例分析題、業務題等,這些題型主要考察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識記、理解程度,沒有運用的考察。最好能使考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綜合評定。將實踐能力融入到考核體系中,更能促進學生對實踐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
[本文受溫大教改課題(10jg13B)、(09YJJG03)資助。]
[1]冉春芳.關于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的探討[J].財會通訊,2008年,8:83-85
[2]李郁明.地方高校與企業間人才有效對接的實現機制研究[C].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2009,167-170
[3]危瑩,高電玻.高校現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利弊研究[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9,3:62-64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