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山水 楊益華
高職物流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方式與保障機制
□鄭山水 楊益華
從生產性實訓基地入手,依據生產力要素理論對生產性物流實訓基地的組成要素進行分析,判斷物流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方式必然是“廠中校”而不是“校中廠”,同時對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保障機制進行探討,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建議。
高職物流教育;生產性;實訓基地;保證機制
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教高 [2006]16號文中認為生產性實訓基地“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盡管在說法上有所差異,但實踐中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異曲同工,“就是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到教學環節當中,并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由模擬(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rgration)。在今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 [2010]8號)(以下稱8號文)文里,這種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但可以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廠”,而且可以走出去入企建校建立“廠中校”。
總之,不管是16號文里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教學工廠”,抑或是2010年8號文里的“校中廠”與“廠中校”,總結到一點都是生產性的,依據生產力的三要素理論,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產者、生產對象、生產資料。生產者:就是指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生產者,也可以說是腦力和體力的耗費者。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生產對象:就是指被生產加工的一切對象。生產資料:也叫生產手段,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來改造生產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生產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設備、場地等。綜合生產力的三要素理論與生產性實訓基地相關文件我們認為生產性實訓應該具備物流場地、物流設備、物流項目與物流人力四大要素(見表1)。
與高職院校其他專業相比,我們認為物流專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一般應該考慮建在校外 “廠中校”而不是校內“校中廠”。“廠中校”在理論上是8號文對16號文“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的另一種詮釋,這體現了靈活性與適用性;當然,在實踐中,最主要還是由物流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組成要素(見表1)的特性決定的。
(一)物流場地
物流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行業,需要的操作場地特別大。物流操作中所涉及的主要崗位如倉管、配送、裝卸、運輸、包裝等都是實操性非常強的,多伴隨機械化操作,所以實施這種操作需要的場地面積特別大,一般沒有上千平米的空間幾乎無法進行實實在在的操作。物流的流動性非常大,這種動態性表現在貨物的交付需要不斷的發生位移,因此物流員工、物流設備、物流信息、物流單據等隨時隨地都是流動變化的。不像編程、設計與翻譯等專業一臺電腦、一張桌子就可以達到生產性實訓的目的。

表1 物流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基本要素
物流專業積聚性非常高,這種積聚性主要表現在物流公司都選擇交通比較方便,地面租金相對便宜以及物流公司集中的郊區作為自己貨運配送調度中心。因為交通方便有利于運輸線路的優化,租金便宜有利于倉儲成本節省,最主要的是,物流操作中心的積聚有利于整個社會優勢干線貨物的收攬與劣勢貨物的分銷,產生貨物分揀的規模效益,這也是現在物流園區、港口中心不斷集中并方興未艾的一個主要原因。
因此,建立一個同時滿足50人生產性實訓的“廠中校”不是三四百平米的場地可以做得到的,必須得上千。很多學校因為受到面積的限制,盡管有設備也無法開展生產性的實訓。
更為關鍵的是學校的地理位置與物流園區不一致,譬如在交通運輸,尤其在貨物集散地的集聚效應的要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學校是很難在校區開展生產性的物流實訓的。對物流公司而言,不管場地,還是交通,尤其是集聚是其最大的優勢。
(二)設備問題
物流的實質就是整個社會的資源整合與優化。正因為這樣的一個特點,我們對廣州市的部分物流零擔貨運中心區如嘉忠物流中心、慶豐物流中心、天健廣場物流中心以及沙太貨運中心的部分物流公司進行調查后發現,他們所投入的設備并不多,一般中小物流企業,他們自有設備總額不會超過1000萬。因為他們的主要物流設備如倉庫、配載設備、辦公地點、運輸車輛等往往都是租賃的。
而據我們對珠三角高職院校的調查,物流專業已建立的綜合實訓室里面的物流設施都是比較先進的,很多設備甚至是很多中小物流生產企業無法匹敵的。比如倉儲信息系統,很多公司甚至沒有,有也只是很久以前的“進銷存”系統,而很多學校的物流信息系統已經可以處理異地無線終端的收發貨信息。它們不僅可以作為教具使用,而且可以當作生產設備進行生產。因此如果我們能生產性的利用好這些設備,投入到物流生產實訓基地進行生產,不僅可以達到學生實訓的目的,還可以達到生產的功能,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都相當巨大。
因此,通過對幾個物流中心物流設備和珠三角高職物流實訓室的調查,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的物流實訓設備除貨運車輛外,其它甚至優于企業的設備。一個生產性的物流實訓基地“廠中校”在設備的投入上我們認為高校更有優勢。很多物流公司完全可以利用這種設備上的優勢,以建立“廠中校”為契機,在不增加自身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
(三)生產性實訓項目
作為一個生產性實訓中心“廠中校”,最核心的是需要穩定可持續的生產性實訓項目。
在“校中廠”、“廠中校”里,生產項目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項目主要來自于企業生產性的與研發性的領域。廠家把一些項目交給學校,學校承接后通過項目經理(教師)領導的項目小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在“校中廠”、“廠中校”里,學生成為項目的組成人員,教師成為項目的領導者與指導者,老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項目的生產。在“校中廠”、“廠中校”里,通過項目的生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完善和有效的學習環境與過程。項目不但能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以鼓勵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以及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 “校中廠”、“廠中校”里,這種項目也可以確保教學課程與企業需求掛鉤,與時俱進。對老師來說,在這種實際的操作中不但可以積累第一線的工作經驗,而且通過完成這種項目,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老師直接面對市場,可以把握專業的發展方向。對學院來講,通過“校中廠”還是“廠中校”,不僅可以加強企業的聯系,而且通過項目可以完成專向能力的開發和教學人員的專業培訓,同時在經濟上起到造血的功能提高學院的辦學條件。
盡管學校在一些市場調查、培訓咨詢等方面有做不完的項目,但是尋找真正生產性的項目卻無能為力。因為物流操作對貨物的安全性要求特別高,尤其是貴重物品,客戶的要求幾乎是“零缺損”。因此,秉著對客戶負責的態度,很多公司寧愿花高的價錢也不會把一些物流操作給一家沒有市場信譽的公司操作。在物流市場隨處可見大物流公司價格高過小公司的價格,小公司卻很難攬貨的現象。所以,對沒有生產經驗的學校來講,找生產性的實操項目是其最大的挑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項目生產性實訓只能是空中樓閣,水中月。但是,對一個有著多年操作經驗,享有良好社會信譽的物流企業來講,其生產性項目源源不斷,而且經常會有一些技能技術要求高的項目,像會展物流、運動會物流等。因此,物流這個行業的性質決定了物流專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必須與信譽好的大型企業進行合作,以保證學生擁有可持續的、高質量的生產性實習項目。
(四)人力問題
要使物流生產性實訓基地能夠可持續的運作下去必須在物流的發展方向、物流生產項目等方面要有良好的把握、規劃、運作與管理。作為高等院校的老師在物流發展方向、宏觀政策、國家經濟運行數據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可以對企業的戰略定位提供支持。同時,作為以培養高素質的一線勞動者為己任的高職院校,擁有源源不斷地高素質勞動者,這些勞動者一定可以成為企業基層的骨干力量。
當然,企業的高級經營者與企業中層管理者具有優良的經營與管理經驗,這些經驗是老師與學生所缺乏的。基于這一點,我們認為高職院校在籌辦物流實訓基地“廠中校”時能夠與企業合作不會缺乏物流公司運作方面的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四個方面考慮校企的資源優勢,本文認為物流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方式是:學校要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在物流積聚的地方建立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廠中校”,而非“校中廠”。
探索“廠中校”的建設方式,有一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學校的基本目的是獲取社會效益,改善辦學條件,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學生;企業的基本目的是獲取經濟效益,節省經營成本,為企業創造高額利潤。也就是說,企業與學校在基本目的上是不盡一致的。也正因為如此,如果不能維護好校企的基本利益,校外實訓基地的實效性往往都會打一定的折扣,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廠中校”,最關鍵還是要從機制上、管理架構上、教學管理隊伍以及教學系統等方面建立一套體系使合作雙方從中受益,共享成果。本文認為“四三四二,兩雙一系統體系”(如圖1)能確保校企雙方從中獲益。

(一)建立以“四合”為引領的“三主”董事會,為“廠中校”提供機制保障
通過資源互補建立起來的“廠中校”是集中了校、企各自的優勢,這種優勢資源的組合形式有很多種,可以是租賃,也可以托管,還可能是合資。為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為了保證企業資源的保值增值,也為了確保“廠中校”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方針,能夠使“廠中校”可持續的發展,達到“雙贏”的目的,需要制定由“政府主導、企業主動、學校主持”的基地董事會制度。這一體制不僅可以保證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良性發展,而且確保了企業成為教育收益主人的地位,從而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形成了教育發展的新機制,擴大和增加了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同時,教學本身與經濟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董事會制度發揮各自在場地、設備、項目、人力和吸納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校企之間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與合作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建立以“四共”為核心的“二元”管理架構,為“廠中校”提供組織保障
“廠中校”把企業生產與學生實訓有機結合在一起,雙方“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也就是校企共同培育學生、共同管理學生、共同承擔學生就業的責任與共同分享合作辦學帶來的成果。要把“四共”落到實處,需要由企業與學校互派人員共同組建一個均衡的基地管理委員會。通過管理委員會制定實踐教學實施方案,重點推進以企業崗位實習為基礎的“實戰化教學”。根據企業生產實際,細化崗位實習的具體內容,與企業實操員工、技術人員共同制定了符合本專業教學特點與企業生產相適應的實施辦法與方案。推動了課程與企業崗位的需求的結合。同時也促進了企業人員參與學院實踐教學的進程。
(三)在“雙互”的基礎建立基地“雙師”管理、教師隊伍,為“廠中校”提供師資保障
作為生產性實訓的指導老師,除了具備較深厚的理論素質外,還必須是能工巧匠,必須是在物流領域的某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每個教師按照自己特長擔任相關部門的主管。基地管理、教師隊伍建立在校企雙方“互派互聘”的基礎上,即派往基地的企業員工是被學校聘為老師,派往基地的學校老師被企業聘為員工。作為學校,打破教研室的管理架構,要求學校老師下企業,參與到企業管理與工作的每一個流程上去,成為企業的準員工;企業的能工巧匠,參與到教學每一個環節,成為學校的老師,基地是學生的第二校園。能工巧匠與教師的角色是雙重的,上課時是老師,實訓時是師傅,是項目經理(公司主管),平常擔負公司運作時的相關職責。
(四)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課程,以職業崗位制訂完整的培訓系統,為“廠中校”生產提供質量保障
實訓,對學生來講就允許出錯。但是,企業為了獲取贏得客戶,追求的是“零破損”,需要高質量的操作水平,那怎么辦呢?
這就要求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革命。我們把對學生的培養從以前的灌輸式的教育轉移到企業崗前培訓的高度上來。首先,在教材方面,根據物流各環節的不同崗位建立不同的崗位要求,根據不同的崗位要求編制不同的培訓項目,教材的內容就是崗位任職能力的培養。培訓的內容應該包括:崗位在整個物流流程中處于什么工序、這個崗位的目的與職責是什么、上下工序是什么、上下工序是由哪個部門完成、與各部門交往涉及的單據有哪些、這些單據應該怎樣填寫、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完成本崗位的流程是什么等等。把這些培訓內容按公司的當前的運作流程整理出來,就變成了我們的教材。
教學方法,實施“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模式。依據崗位任務、通過項目進行教學,實施崗前培訓。為了盡量避免學生出錯的幾率,只有那些達到上崗要求,通過學校企業共同考核合格的學生才可以上崗。
同時,建立老師帶老生,老生教新生的滾動式“師徒制”組織教學。老師通過培養一批老學生擔負工作中的主力,再由老生帶新生這種師徒式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保證公司的順利運作,另一方面達到教育、激勵學生的目的。這種方式在企業里新進職員的培訓就是如此的,只是我們這種培訓在時間上比較長,大概一兩個月,當學生獨自開展工作時就可以極大的減少出錯的機會。
[1]王駿,孫守成.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及其人才培養[J].物流技術,2003(9).
[2]陳代芬.物流管理操作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物流技術,2002(5).
[3]鄭克俊.加快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及培養模式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3(2).
[4]張成海,胡雙增.美國物流從業人員狀況及物流教育[J].中國物資流通,2000(9).
責任編輯 吳學仕
G71
A
1001-7518(2011)03-0081-04
鄭山水(1976-),男,湖南衡陽人,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系講師,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與流通經濟、生產運作管理。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研究會項目(課題編號:GDGZ10012):“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質量保障機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