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菁

第七屆音樂舞蹈節全省共有12個藝術院團、4個藝術院校的169個作品參賽,經評委會認真評選,共有84個作品進入決賽,其中大型舞劇和音樂劇4臺,大型交響樂和民族器樂作品6首。省文化廳藝術處經過周密部署、精心策劃,于12月8日至19日先后組織專家評委赴連云港、鹽城、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地對入圍作品進行了現場評審,共評出劇(節)目獎、創作獎、表演獎、指揮獎、舞美燈光設計獎等23個獎項,共有90多名演員獲獎,發現和選拔了一批優秀的藝術作品和人才。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縱觀本屆音樂舞蹈節,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鄉情濃郁,江蘇特色。本次參賽作品均為近年新創的劇(節)目,作品在取材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大型作品更多鐘情于江蘇的人文歷史。無錫的民族舞劇《秀娘》、蘇州的舞劇《桃花塢》、鹽城的地方風情主題歌舞《我家在水邊》、南京的民族交響組曲《金陵風韻》等,都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和濃郁的地域特色。《秀娘》取材于最具地方特色的元素——蘇州刺繡,表現了一代刺繡大師對自由的向往、對命運的抗爭和對藝術的孜孜追求,用現代的藝術手法展示了東方刺繡的無限魅力。《桃花塢》則以蘇州的歷史人文為載體,從當代人的視角出發,透過600余年的時空講述古今兩對戀人的情感故事、人生起伏,既折射出劇中人物對人生對命運的思考,更透露出對蘇州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張揚。《我家在水邊》以歌舞、雜技、器樂、地方戲等多種藝術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黃海岸邊勞動人民的生活,盡情展示了黃海濕地的無限風光。《美麗新世界》以恐龍城主題文化為載體,打響了旅游文化的創意品牌。《金陵風韻》則是反映南京本土風情的原創大型民族器樂組曲,它以南京山水城林作為樂曲的主體脈絡,用“龍蟠虎踞”、“煙雨樓臺”、“槳聲燈影”、“天降雨花”和“大江東去”等八個樂曲章節,逐一體現南京最具特色的山水城林之美,既具江南風韻,又具王者之氣。而在另外一些音樂作品中,對民間音樂的加工整合既保持著一種敬意和尊重,也多了一種樸實和真誠,南通的《呂四漁號之二——灘涂剪影》就是一次成功的有益嘗試。
二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本屆音樂舞蹈節參賽項目包括聲樂、舞蹈、器樂等,其中器樂作品包含有交響樂、管弦樂、民族室內樂、獨奏、協奏等多種表現形式。作品的內容較為廣泛,舞蹈《人與海》(揚州)用浪漫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馓子樂》(徐州) 取材于民間生活,表現了質樸的民風民俗;《覺·別書》(常州) 表現了革命者的忠貞愛情和為革命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意·江南》(南京師范大學)用獨特的手法,表現了江南柔美婉約的景致。音樂作品中古箏獨奏《墨語》、《凌波吟》,民族管弦樂《書臺暢想曲》、交響序曲《青山頌》、二胡協奏曲《六月雪》、歌曲《霸王吟》、《莫愁聽雨》等獲獎作品,以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表現技巧,展現了創作者們的同一生命形態——擁抱生活與同樣的藝術追求——創新。在本屆音樂舞蹈節中,當代現實題材的作品較多,尤其是舞蹈作品,它們大多出自年輕舞蹈編導之手,從創作的角度講,近距離地表現當代生活,需要發掘,也需要發現,更需要發揮。
三是領導重視,各方協力。本屆音樂舞蹈節,各市文化主管部門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關注,蘇南蘇北地區奉獻給我們的一臺臺原創大型劇目和精心準備的小型作品,足以讓我們對音樂舞蹈事業的發展充滿信心。從無錫的《秀娘》、蘇州的《桃花塢》、鹽城的《水邊是我家》、連云港市女子民樂團的民樂演奏專場等劇(節)目中,不但體現出各地區音樂舞蹈的藝術實力和發展前景,更體現出當地文化部門領導者和藝術家們的胸懷和目光,理想和追求。作為江蘇演出團體龍頭的省演藝集團,在改革和演出的雙重壓力下,為本屆音舞節提供了一臺風格多樣、精彩紛呈的專場音樂會,奉獻了一批以琵琶協奏曲《游子吟》、二胡與樂隊《蘇北敘事曲》、小提琴協奏曲《青年協奏曲》等為代表的優秀節目,讓人們看到了其得天獨厚的潛力和優勢。在本屆音樂舞蹈節上,雖然有些作品在創作上還有可供挖掘和提高的空間,但是各地政府均努力以引進全國一流的藝術人才、樹立精品意識、提高團隊戰斗力、凝聚力為目的,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為藝術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此次音樂舞蹈節中藝術院校師生們的表現也令人耳目一新。舞蹈《聆墨》(南藝)、《意·江南》(南師大)、《運河之戀》(江南大學)、《花帽少女》(省戲校)以及一批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演唱節目為我們帶來一股清新的校園風。在一些作品中,青年藝術家們也許還沒有考慮得很成熟,也許還沒有足夠的經驗、足夠的條件支持他們的藝術想象,但我們仍然要為他們澎湃的激情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鼓掌喝彩!
本屆音舞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我們又不能不看到,江蘇音樂舞蹈事業的發展水平與江蘇經濟大省、文化強省的地位還有一定距離。音樂舞蹈藝術如何發展也有待我們在前進中不斷思考與探索。一方面,我省還缺乏震撼人心、令人激動不已、拍案叫絕的大作品和頂尖的藝術人才,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作品缺乏生活感受,舞蹈語言缺少生活常識,藝術構思不夠獨特,很多作品仍然處在描摩生活的層面上,缺少神采飛揚的藝術想象,缺少厚重凝煉的藝術概括,音樂舞蹈創作往往因為文化積累的缺乏,藝術準備的不足,人文情懷的疲軟,生命體驗的單薄等原因,尚不能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有力的沖擊。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看到,在市場經濟和體制調整的大背景下,許多院團疲于養命、疏于養藝,不能進入藝術生存發展的良性循環,一些院團漂泊于大大小小的晚會之中,游離于真正的藝術之外,這種現狀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音樂舞蹈人才的培養更是需要青年演員沉下心來,刻苦地學習,敬業地磨練,潛心地鉆研,上下求索,大膽創新,才能在“山重水復”中追尋到“柳暗花明”。我們相信,伴隨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貫徹落實,伴隨著又一個文化春天的到來,江蘇音樂舞蹈的花季將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將催生出更多的音舞精品乃至經典力作,不斷發展和繁榮江蘇文化事業的“百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