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戡 羅青平
師范學校升格后如何架構實踐技能培養體系
□孟 戡 羅青平
中師學校升格后,應從設置全面、均衡的學習內容;構建全程、立體的教學模式;形成長效、靈活的激勵機制;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機制等方面重新架構實踐技能培養體系,以實現實踐技能培養系統升格。
師專學校;實踐技能;培養體系
實踐技能歷來是中師的培養特色。中師升格為師專后,招收的學生規模比原來大得多,學校各方面建設都面臨新的挑戰。原有的實踐技能培養工作雖然有較好的基礎,但對照高等教育的要求,還有明顯的差距。師專應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實踐技能的培養目標、內容、實施要點及特點,在新形勢下,架構起更為完善和更為現代化的實踐技能培養體系,進一步加強師范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實現實踐技能培養系統升格。
研究實踐技能培養體系實際上就是要回答培養什么和怎么培養這兩個基本問題。圍繞問題,師專的實踐技能培養體系主要由內容設置、培養模式、激勵機制、管理機制四個部分構成。其中內容設置是載體,培養模式是主干,激勵機制是引領,管理機制是保障。
根據系統科學理論的原理,在構建實踐技能培養體系中,內容設置、培養模式、激勵機制、管理機制四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并在系統內部形成信息反饋的循環,此四個部分與外部環境緊密相連,是整個培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圖1)。

圖1 實踐技能培養體系總體結構圖
中師時期特別重視書寫、說話、音樂、美術等單項技能的訓練,從而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訓練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據筆者對師專在校生、畢業生以及用人單位的訪談調查結果表明,師范生的普通話、書寫、唱歌、手工等單項技能掌握率比較高,應用效果良好,在校生對單項技能的學習比較有信心。
隨著社會對教育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基礎教育學校越來越需要上崗就能很好地獨立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這就對師范生的綜合實踐技能提出了要求,而這正是過去中師的薄弱之處。調查結果顯示,師專在校生對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等綜合技能感到不自信,有無從下手的感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認為目前師專學生的綜合技能在剛畢業時掌握不夠,經過在崗位上的長期鍛煉和學習后才逐漸形成。
因此,實踐技能的內容不僅包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直接作為“工具”使用的基本功,如口語、書寫、簡筆畫,還包括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基礎教育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能力,如教學設計、指導課外活動等。對此兩項的重視程度和開展工作應均衡。
此外,學習內容還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聯系,與基礎教育改革相聯系,與現代社會人才需求相聯系,避免脫離實際。注意在實踐技能的訓練中,不斷滲透職業道德的教育,培養科研意識和能力。
中師時期,學生的見習、實習一般都安排得少而集中,實踐技能的訓練呈單線性、單向性的特點,學生缺乏多方位融通的學習經驗和反饋的機會。師專應根據實踐技能習得的特點,構建起全程交互、多元立體的實踐技能教學模式。
(一)教學的全程交互性
師專應把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實訓操練、教育見習和實習納入實踐技能養成的全學程進行統籌管理。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形成完整體系,有利于整體全程管理;第二,學生在全學程的交互學習中,有多次實踐和反饋的機會,便于實踐訓練與理論學習的融合。
教育見習和實習應遵循“感性、體驗、頂崗”的規律穩步推進,形成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分段實施的相對穩定的體驗式、調研式、參與式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教育實踐貫穿在學生整個師范教育過程中,并且把教育見習和實習作為教育實踐環節,列入教學計劃,保證課時和學分。
(二)教學的立體多元性
新時期的實踐技能培養不應是線性的,師專可以從培養途徑、方法、形式等多維度共同構建教學模式,使之更加多元、立體,彰顯開放性。
1.實踐技能培養的途徑。實踐技能是由學生個體將理論知識納入自身原有的經驗范式后,加以整合內化,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實際行為。因此,培養實踐技能必須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的結合體途徑,而不是互為割裂的個體途徑。可具體通過理論學習、實踐訓練和崗位鍛煉三個途徑來實現實踐技能的培養,它們互相融合,交互進行。
2.實踐技能培養形式。學校對師范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形式豐富多樣,可以從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兩方面來概括。
(1)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開展實踐技能教學是指在培養方案設置的課程內進行實踐技能培養。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指導,重在教師點撥、開展研討,能夠發揮高效、有序的優點。課外開展實踐技能教學是指在培養方案設置的課程以外,學生在校內的其它時間進行的訓練,重在學生訓練、個性發展。主要有學生自主練習和有組織練習兩種形式。學校升格后,培養學生的層次比中師要高,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拓展的能力,因此,尤其強調學生課外的自覺練習。
(2)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師專招收的學生比過去大幅增多,學校一方面應為師范生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提供足夠的硬件保障(如功能型場所及設備),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自由與組織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校內實踐技能練習;另一方面應大力開拓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景。學生在校內有訓練條件,在校外有實踐鍛煉、接受指導的機會,兩方面有機結合,有效促進實踐技能的發展。
3.實踐技能培養的方法。實踐技能培養的方法既要符合實踐技能養成的規律,又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聽課、觀摩、操練、體驗、研究、參與等方法,這些培養方法互相交叉、融合地運用在實踐技能培養的各個途徑、各種形式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實踐技能練習的質量。
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持續地練習實踐技能,形成以二級考核制度、校內外活動以及思想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激勵機制是可行的措施。
(一)二級考核制度
實踐課程在規定學期完成后,立即進行期末考核,對學生在該學期學習的效果進行檢測。這是第一級考核。此后,該課程就沒有專門課堂內教學的計劃了,學生必須利用課外和校外的形式開展以自主訓練和有組織練習相結合的長期練習,在教育實習前參加學校組織的實踐技能第二級考核,成績合格,獲得《教師基本功合格證》,持證實習、上崗。第一級考核是常規性的考核,促使學生在課時計劃內認真學習和練習;第二級考核能引領學生在整個學程自主、自覺地不斷鞏固練習實踐技能,避免學完就忘,不能真正帶到崗位去的問題。學校還應制訂以具體化和強化能力發展為原則的各項技能的考核標準,為學生的練習明確目標和方向,也為考核提供指標,以配合二級考核制度的實施。
(二)校內外活動
通過開展社團活動、第二課堂、青年藝術節等校系兩級活動以及參加省市各項活動,為學生課外練習、展現和學習實踐技能提供廣闊的平臺,尤其是開展以職業能力內容為主題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練習、展現技能的積極性,形成互相學習,不斷進取的學習風氣,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檢驗訓練效果,促進學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開展。
(三)思想教育
師范生在實踐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畏難、不自信、驕傲、懶惰、受挫、怕苦以及對實踐技能的認識不正確等,如果僅靠強制的考核和自主的活動,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不斷學習和提高,師專的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心理咨詢師應通過思想教育、心理咨詢等途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激勵學生不斷加強實踐技能的學習。
師專應建立起一整套管理運行機制來保障實踐技能培養順利、有效進行,包括組織機制、制約機制和評價機制三方面。在強化實踐技能的目標驅動下,以三方面機制為保障,將實踐技能的培養任務落實到各部門、各課程和各學程中去,形成一種穩定有序的運行狀態(圖2)。

圖2 實踐技能管理機制圖
(一)組織機制
實踐技能的培養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實施涉及到教師、學生、行政、校外等各種因素。師專應遵循“學校和系部”二級管理模式,堅持以系統科學的觀點來建立組織機制。教務處建立各種相關的校級規章制度、指導意見和檢查、評價等運行機制,團委等其它行政部門圍繞實踐技能培養規章形成課外活動的管理辦法。系部在學校的意見下,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設置實踐技能內容,建立專項管理制度,規劃建設資金,安排具體教學時間、地點。這樣,系部從內容、制度、人員、財力、時間、地點等方面具體落實了實踐技能的培養,同時,還有利于形成各自的培養特色。如某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學校的指導意見下,根據職業特點,設置了普通話、講故事、書寫、簡筆畫、幼兒舞蹈、手工制作、鋼琴、唱歌、說課、活動組織、幼兒生活管理、寫教案、評課等內容,訓練時間除了課內學習、校園活動以外,還要求學生每天早自習和晚自習開展項目內容的“晨讀晚練”活動,并且制訂了嚴格的考勤制度和考核標準,對各項目的考核采取“聯考制”,即某項目的所有任課教師共同對每個學生進行考核評分,體現了考核的嚴肅性和重要性。
(二)制約機制
在實踐技能培養過程中,應建立以制度建設為主的制約機制為提高實踐技能的培養質量和規范管理提供保障。如《第二課堂活動總體實施方案》、《學生“教師基本功技能”訓練與考核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和規范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的意見》、《教學實踐活動工作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對規范實踐技能培養活動,保證培養質量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評價機制
通過學校評價、部門自評、學生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學校對各部門和各系部的實踐技能培養工作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評價,以促使各個部門認真落實,加強管理。例如專項檢查各部門的實踐技能培養工作,定期檢查《教師基本功合格證》的考核及通過率,檢查見習實習的工作,在基礎教育學校調查,每學期開展一次學生評價等。除此之外,在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定期檢查和各級教學建設項目的評審中,實踐技能的培養工作均應列為重要評價指標,例如精品課程的申報和年度檢查,在課程設計的理念、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條件、教學效果等各方面指標中都應含有實踐技能培養的要求。
[1]原國家教委師范司.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S].1992(9).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 年)[Z].(不詳).
[3]李謙著.現代溝通學(第三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5.
[4]“面向21世紀教師教育對策研究”課題組.新世紀師范大學的使命[J].高等教育,2001(2).
責任編輯 顏小兵
G715
A
1001-7518(2011)05-
孟戡(1975-),女,蘇州人,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教育管理;羅青平(1955-),男,南昌人,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