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亮 戴 婕
關于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調查報告
□郭常亮 戴 婕
通過對江西省44所高職院校的調查,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有逐步弱化的趨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要正確認識大學語文的作用與意義,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擺脫目前的現狀,使大學語文在高等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職;大學語文;調查
為了了解江西省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情況,2010年5月—6月,本課題組進行了“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調查。
(一)調查背景
2006年9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大學語文是語文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全國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課,旨在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高職院校大多參照教育部高教司的這份《大學語文教學教學大綱》來執行,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在《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和具體教學過程上都存在諸多問題。
(二)調查方法
1.網絡調查法。課題組首先通過網絡搜索了江西省部分高職院校(44所)的網站,了解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開設情況,雖未涵蓋本省全部高職院校,但從選擇的面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出目前本省高職院校大學語文開設的現狀。
2.電話與訪談。與此同時課題組還通過電話和訪談的形式對部分學校大學語文開設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咨詢,和部分語文教師進行了必要的交流和探討,了解了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3.問卷調查法。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加具體、準確,課題組還對其中五所高職院校的920名高職學生和部分教師發放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采取統一問卷,按班級發放和回收,現場填寫,當場回收的方式,共發放問卷920份,回收91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學生問卷共設計了25題,包括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情況、學生對大學語文的態度及認知、教材、教學方式、大學語文對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作用及影響、閱讀等幾大方面,教師問卷則設計了11題,側重教師的教學目的、教學定位、授課方式、教材及教師對大學語文的認知等幾個方面。問卷有些選題是可多選,所以得出的百分比之和不一定是100%。
(三)調查結果
1.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開設基本情況。從44所抽樣調查的學校來看,其中有12所是未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這12所學校基本是純理工科性質的職業學院和一些非常專業的學校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護理職業技術學院等,絕大多數學校是選修或是部分專業開設(一般僅限于秘書、新聞、旅游、藝術、空乘、應用外語等專業)。有的學校則以轉換的形式代替大學語文課程,比如,以應用文寫作、文學作品欣賞等課程代替大學語文。完全未開設大學語文或相關課程的職業院校只有兩所。從學時分配上來看,大多數學校只開設一個學期,一般都在新生入學后第一個學期,課時從32到46不等。
在參加問卷調查的5所高職院校中,有2所是把大學語文作為全校必修課程的,3所是選修或部分專業必修的。被調查者中有88%的學生表示學校開設了大學語文課,12%的學生表示未開設。其中82%的被調查者上過大學語文課,18%未上過。
2.對高職學生語文能力的看法。在問到自身語文能力時,有73%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能力一般,27%的學生表示語文能力需要提高。而在教師問卷中,則有73%的教師認為目前高職生的語文水平較差,27%的教師認為水平一般,這正好和對學生的調查結果相反。對于急需提高的能力中,學生最想提高的是寫作能力,占40%,其次是文學欣賞能力,占25%,第三是閱讀理解能力,占21%,最后是口頭表達能力,占18%。這其中有不少學生對于這幾種能力作了多項選擇,認為欠缺的不只是某一項能力。
3.對大學語文的態度及認知。68%的被調查的學生表示有必要開設語文課程,23%認為沒有必要,10%表示無所謂。而教師100%認為有必要開設大學語文課。有26%的學生明確表示很喜歡大學語文,55%的學生表示比較喜歡,大約只有17%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除部分老教師外,在高職語文教師中有近三分之一非中文專業畢業。但對大學語文教師從教態度的調查中,82%的教師表示是快樂主動的選擇,但也有少數教師認為選擇教大學語文是服從學校或所在系部的安排,個別則是因為無其它課程可選。(表1)

表1 對大學語文的態度及認知
4.對大學語文教材的看法。在被調查者中,46%的學生認為應該按專業選擇不同的教材,34%認為教材統一但側重點不同,21%認為應該統一教材,0.1%表示無所謂。教師在這一問題上有64%認為大學語文應教材統一但側重點不同。而在問到對現行大學語文教材中存在的中學曾學過的作品是否應該保留時,61%的被調查者表示應該有部分保留。對80后作家韓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選入大學語文教材的態度,有50%的被調查學生表示贊同,但也有29%的學生不太贊同,甚至有1.3%學生表示堅決反對。教師對于同一問題的選擇是73%持不贊同意見,有1人表示贊同,2人表示無所謂,卻無一人表示堅決反對。(表2)

表2 對大學語文教材的看法
5.對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看法。對于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48%的學生選擇了討論式的授課方式,31%的選擇專題講座式,傳統的按教材內容順序的授課方式也有19%的學生表示認可,只有0.4%的學生選擇了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而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選擇卻是64%選擇了“按教材內容順序講授”,而“專題講座式”、“討論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式”的三項調查結果都是27%。對于大學語文的考試這一問題,學生的選擇是“閉卷考試”占26%、“開卷考試”占29%、“撰寫文章”占28%,教師的選擇顯然比學生開放得多,“開卷考試”和“撰寫文章”各占45%,0.9%是其它的選擇,沒有教師選擇閉卷考試。(表3)

表3 對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看法
6.對于大學語文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意義的看法。有57%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的學習“有時候”能潛移默化地讓人認清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認為“經常能”的占23%,兩項相加占到了80%;而對未來就業的關系時,則有6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關系”;同時認為大學語文課對自身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的占46%,“有作用但不大”的占45%,說明學生認識到了語文學習對未來生活和工作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7.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在對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中,46%的學生是通過電影、電視來了解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但也有40%的學生是閱讀原著的,21%的學生是老師課堂介紹來了解的,這表明現代學生了解名著的途徑是多方面的,當然這些渠道是可以并行的。而對于喜愛閱讀的書籍的種類,有52%的學生選擇的是文學作品類,其它如應用性、工具性類,政治經濟類和休閑、時尚類的分別占20%、18%和14%。而在文學作品中,有58%的學生喜愛中國古代文學,31%的學生表示喜歡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有12%的學生選擇外國文學,對于流行的網絡文學只有0.2%的學生選擇。
8.對高職大學語文定位的看法。在對高職大學語文定位的調查中,對于應該將高職大學語文定位于基礎性、人文性、工具性還是三位一體這個問題上,45%的教師認為應該是三位一體,36%的教師認為應該突出其人文性的特點,而工具性和基礎性分別為18%和0.9%。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有必要對江西省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一些現狀進行反思與研究,以便使我們以一個正確的、科學的、長遠的態度來認識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一)對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
在調查中,有27%的高職院校是未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68.5%的院校是選修或者是部分專業開設該課程,只有4.5%的院校是認真執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的要求,使大學語文課程成為全校必修課程。
從表面看,這27%的學校是都是理工科類的高職院校或者是專業性非常強的院校,似乎與大學語文課程并無專業聯系。從深層次來分析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前高職院校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院校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定位,很多院校都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導的教學體系,把“應用”和“實用”擺在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某些課程就會為專業課讓路,在如此功利的現實背景下,不能立竿見影產生效益的大學語文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
而68.5%的高職院校雖然選修或者是部分專業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或以轉換的形式代替大學語文課程,其深層次的態度仍是注重了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視了大學語文課程真正的意義所在。因此,其教學目的是偏頗的、短暫的。
作為高職院校來說,雖然是職業學院,但也仍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育人”與“教書”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更為重要,那么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到學生的內在素質的培養和學生的長遠發展,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一個能熟練操作的技工,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新時代的公民,這才是“育人”的終極目標,而這一切與大學語文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對大學語文教學的研究不夠
既然我們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大學語文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更充分地發揮大學語文對人格塑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大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在調查中,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的問題,68%的被調查學生表示有必要開設語文課程,而教師100%認為有必要開設大學語文課。事實上有26%的學生表示很喜歡大學語文,55%的學生表示比較喜歡,大約只有17%的學生表示不喜歡。而對大學語文教師的態度的調查中,82%的教師表示是快樂主動的選擇了大學語文教師這個職業的。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對大學語文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喜愛。
但是作為學校的決策者顯然對大學語文教師與學生的需(訴)求重視不夠,片面地從功利的角度來制定教學計劃,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老師的積極性和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興趣和理性需求。在這種長期不被重視的狀況下,教育者對大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就顯現出其薄弱的一面。
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高職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和需求的認識是清晰且合理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語文能力一般,所欠缺的不是某一種能力,而是多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得到提高,且有愿望能夠通過大學語文課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我們的教學方式似乎顯得過于保守與陳舊,顯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對教學方式調查中,48%和31%學生分別選擇了討論式的授課方式和專題講座式,傳統的按教材內容順序的授課方式有19%的學生表示認可,只有0.4%的學生選擇了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說明學生有想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愿望,但長期的教學習慣及較低的語文應用能力,似乎還不能完全適應自主學習。而對教師來說,對于這一現象,應該幫助和引導學生逐漸達到自主學習,這是對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選擇卻是64%選擇了“按教材內容順序講授”,這里面有大學語文不被重視,教師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的原因,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是教師所應該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再如,對于閱讀的調查,有21%的學生表示對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了解是來自于教師課堂上的介紹,同時中國古代文學對于現代的大學生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何引導學生從閱讀中開闊眼界并從中吸取人文素養,也應該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是建立在對現代大學生思想了解的基礎上的,例如在對大學語文教材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在教學上的區別有一定理性的認識。對80后作家韓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選入大學語文教材的態度表現出他們對與他們年齡經歷有同感的新一代作家的認可,有50%的被調查者表示贊同,但也有29%的學生不太贊同,甚至有1.3%學生表示堅決反對。從這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的凸顯,不會盲目趨同。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大學語文與整個教學的關系,如何將理論教學與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都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
責任編輯 何穎萍
G712
B
1001-7518(2011)05-0092-02
郭常亮(1964-),男,江西安遠人,江西青年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及中國古代文化;戴婕(1969-),女,江西德安人,江西青年職業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及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