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北京醫院(100730)韓潔 高素強 傅得興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當今世界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發病率逐年遞增,并呈年輕化的趨勢。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西藥很多,西藥降壓作用較快,但長期服用易產生耐藥,且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中藥作用緩和,降壓平穩,不良反應小,在防治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方面有很大的優勢[1]。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病)和繼發性兩類,高血壓病占高血壓的90%以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學會(WHO∕ISH)聯合提出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具體分型見附表1。
高血壓病的病因尚未明確,目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于多種后天環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壓調節機制失衡所致。高血壓病屬于傳統中醫理論的“頭痛”、“眩暈”范疇,中醫理論認為,高血壓病是由于七情所傷,飲食失節,內傷虛損而致陰陽平衡失調所致,其病因病機早有記載。《內經》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丹溪心法》記載:“無痰不眩,無火不暈”,“陰虛則肝風內動”,認為(肝)風、痰、火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壓的基本病因是陰陽失調,氣血紊亂;病理產物是痰,痰濁上蒙,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久病入絡,壅滯脈道,瘀血內停,血瘀阻絡;病變在肝,根源在腎,關鍵在脾;病機是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或心脾不足是其本,肝陽亢盛,肝火上炎,痰瘀互阻是其標。高血壓眩暈與肝腎關系最密切,頭痛屬于內傷頭痛,與肝脾腎有關,與氣血相連。
通過查閱《臨床用藥須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卷),共記載可以用于高血壓治療、改善臨床癥狀的中成藥有47種,見附表2。
此47種藥物共涉及瀉下劑、清熱劑、祛風劑、祛濕劑、祛痰劑、理血劑、補益劑、安神劑8個類型,以祛風劑中的平肝息風藥最多,共19種,約占40%。其中藥理作用明確有降壓作用的藥物是清腦降壓片、心腦靜片、牛黃降壓丸(膠囊)、清肝降壓膠囊、眩暈寧顆粒(片)、心可舒膠囊(片)、六味地黃丸7種。這些藥物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為主,通過針對病因,選擇不同的藥物,改善臨床癥狀。
4.1 高血壓的危害 高血壓病是由于中樞神經和體液系統功能紊亂引起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全身慢性疾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同時其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引起的并發癥也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高血壓的主要危害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及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功能異常。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提出: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死亡和病殘率。

附表1 高血壓的中醫分型、癥狀和治則
4.2 中藥治療高血壓需辨證論治 據統計高血壓病中陰虛陽亢證約占87.33%,是高血壓病中最常見的證型,治療大多以平肝潛陽或滋陰潛陽為法。但從臨床來看,有一些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病機是陽虛或痰濕血瘀,用補氣化痰法可取得較好效果。因此中藥治療高血壓應從中醫的氣血理論入手,探討高血壓病發病機制,變化規律的關系,正氣與濁邪的關系,環境氣候對血脈的影響等,深入研究中醫辨證規律并規范辨證標準,從而發揮中藥治療高血壓的優勢。
4.3 制定中藥治療高血壓的療效評價標準高血壓病的治療目標,西醫主要關注血壓是否降下來,因此西藥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降血壓,但在降壓的同時,應用西藥也存在著靶器官受損,糖、脂、尿酸等代謝紊亂,血液流變學異常,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中藥治療高血壓偏重整體調理,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狀態,二者治療原理有本質不同。中藥治療高血壓可以有效地緩解高血壓癥狀,并能協助降壓藥起到降壓作用。因此,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和整體調理的優勢,中藥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評價應把高血壓患者癥狀改善的評價與生存質量評價結合起來,把治未病的中醫理論與高血壓病的預防和并發癥的防治,改善高血壓病預后結合起來,建立符合中醫理論的療效評價標準,能夠體現出中醫特色的遠期療效指標,如防止高血壓病并發癥的發生(治未病),改善高血壓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等。
4.4 開展中藥新藥的研究 高血壓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其危害關鍵在于長期、漸進性的發展,出現心腦血管的并發癥,如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目前公認的重大課題。因此高血壓病中藥新藥的研究,應依據中醫整體理論,從改善預后、防治并發癥,改善生存質量入手,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藥物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開發出安全有效的中藥新藥。
4.5 積極開展高血壓的防治工作 據調查發現,長期精神緊張,生活無規律,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飲食中含鹽量高和大量吸煙飲酒者高血壓病發病率較高,同時由于個體差異,如年齡、性別、體重、嗜好、家族史等各不相同,臨床癥狀和并發癥等表現也不一致。因此,高血壓病的防治是個長期的工作,平時要加強對患者的宣傳,使患者在生活中注意飲食調理,加強鍛煉,心理調適,戒除不良嗜好,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合理用藥,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附表2 治療高血壓的中成藥
近年來,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病的研究不斷深入,不斷提出新的高血壓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觀點,推出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復方,并對其降壓機制進行了研究。只有提高中醫藥防治研究地位,通過嚴謹而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學研究,提高中醫藥防治研究水平,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才能使中醫藥在高血壓病的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