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發展應防范安全隱患

日本發生地震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電機組陸續出現氫氣爆炸和控制失效事故。國家核安全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趙亞民表示,日本的這次核事故凸顯了當前世界范圍內核電安全的多處軟肋。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2個,核電發電量約占全球發電總量的16%。面對日本的核電危機,各國政府對于核電發展方向的態度卻迥然不同。德國方面已明確表示將加快退出核電,美國、法國及俄羅斯等國則表示不會動搖發展核電的決心。
相對于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核電發展或停滯或繼續建設的表態,我國核電發展的最新態度為:停止審批,調整規劃。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只有1080萬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只有1.12%,距離中長期規劃的4%的目標距離很遠。即便如此,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李雁表示,雖然國內沿海地區地震的風險沒有日本高,但鑒于我國自然災害多發,核電本身也有非常復雜的環境風險,建設核電站應該考慮到最壞結果。此外,我國的核電發展起步較晚,目前采用的機型多為壓水堆,還有個別為重水堆機組。我國的壓水堆機組主要以二代機組和二代改進機組為主,對于新建機組,則主要有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CNP1000為代表的國產研發三代機組,還有中核集團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的AP1000三代機組,以及中廣核引進的法國三代機組EPR。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從表面看,這是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實際上,它將會給我國的核電發展帶來不少沖擊。“這么多路線,首先會造成核電工作者的分流,造成人員專業精度的分散,一旦某電站出現事故,其他電站可能無法進行援助。再就是三代機型的可靠度還沒有得到驗證,所以,路線過多將會增加安全風險。”
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副總干事錢積惠表示,基于我國節能減排形勢的壓力,應該大規模發展核電。“但此前國內核電建設有一些過熱,應該重新審視項目執行與管理中的安全隱患。放慢一下速度,仔細審查是好事。”
(文/于華鵬 劉偉勛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