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俠 申永東 李顏苗 王婷婷 龍 東 張 宇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獨立學院學生家庭環境與總體人格、學業成績相關性調查
◆張立俠 申永東 李顏苗 王婷婷 龍 東 張 宇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探討獨立學院大學生家庭環境與個性特征、學業成績相關性,為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方法:以《家庭環境量表》(FES-CV)和《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為工具。調查沿海和內地兩所獨立學院1036名在校大學生,得到有效問卷969份。所有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相關分析。結果:獨立學院學生家庭環境與中國常模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學績優良組、學績不良組十六種人格因素及次因素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而三組家庭環境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知識性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結論:家庭環境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知識性是影響大學生個性形成主要因素;而家庭環境的組織性、知識性、成功性,道德性、親密度和獨立性是影響學業成績水平相關因素。
獨立學院 家庭環境 大學生 總體人格 學業成績
家庭環境主要是指家庭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氛圍。家庭是基本的社會群體,家庭關系好壞,是個體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獨立學院是20世紀90年末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大學模式,對于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由于特殊招生政策和特殊家庭背景,雖然具有當代大學生的許多共性心理,但也具有與普通高校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
隨機抽取兩所獨立學院大一至大三學生1036人作為被試,剔除廢卷,得到有效問卷969份,其中男生452,女生517,獨生子女362,非獨生子女607,平均年齡:20±1歲。來源地:大城市232人,中等城市322人,小城鎮230人,農村141人,邊遠農村10人。家庭月收入:1500~2000元以下122人;1500-2500元473人;10000-25000元343人;25000元以上31人。
1.2.1 被試。共分四組:對照組(735)、貧困生組(85)、學績優良組(85)、學績不良組(64)。對照組為普通大學生;貧困生組為學院貧困生檔案中部分學生;學績優良組為學院獲得獎學金的部分學生;學績不良組為學習成績掛科的部分學生。
1.2.2 工具?!都彝キh境量表》(FES-CV)、《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實施。“家庭環境量表”系MOSS等于1981年編制。包括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受試對象家庭環境的10個特征。《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簡稱16PF,是美國卡特爾(R.B.Cattell)教授編制。包括16種人格因素,8種次人格因素。
1.2.3 過程。采用上?;菡\大學生心理測驗軟件7.0網絡版,采取人機對話方式完成《家庭環境量表》、《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測試。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經t檢驗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分析。
2.1 獨立學院城市與農村大學生16PF人格因素及次人格因素方差分析,差異顯著(P<0.01或P<0.05)。多重分析,大城市有恒性顯著低于中城市、農村(P<0.05或P<0.01),中城市、農村有恒性顯著高于小城鎮(P<0.01或P<0.05),大城市、中城市懷疑性顯著高于小城鎮、農村(P<0.05或P<0.01)。農村專業有成就者的個性因素顯著高于大城市、小城鎮(p<0.01)(表1)。
2.2 學績不良組與學績優良組的16PF人格因素和家庭環境方差分析,某些特征存在顯著差異(p<0.01或p<0.05),多重分析,學績不良組在情感表達、知識性、成功性、獨立性等顯著低于學績優良組,而在矛盾性顯著高于學績優良組。學績不良組的懷疑性、幻想性高于學績優良組;而自律性、有恒性低于學績優良組。學績不良組和對照組適應性與焦慮分別顯著高于學績優良組(p<0.05),學績優良組心理健康因素、專業有成就的個人因素、新環境中有成長的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和學績不良組(p<0.05或p<0.01)(表2、3)。
2.3 獨立學院學生參試者得分與中國常模比較差異顯著(P<0.01),獨立學院學生在矛盾性、娛樂性方面顯著偏高,在親密性、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顯著偏低。(表4)


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礎的教育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有重要影響。獨立學院與普通高校生源不同,學生的家庭環境也存在某些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表4),獨立學院學生家庭環境與中國常模比較,在矛盾性、娛樂性方面顯著偏高,在親密性、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顯著偏低??梢愿爬槿齻€方面:①自信敢為,可塑性強;②控制力較差,意志力不強;③社會認識能力不足,缺少危機感。本調查證明:獨立學院學生家庭經濟普遍較好,家庭月收10000以上占35.39%;來源地為大、中、小城鎮占81.01%;父母職業以個體為主,受教育程度大部分為中學以下水平;有35.5%的學生在幼年時成為“留守兒童”,其中3.1%學生成為“富二代”。另外,37.35%受父母溺愛的獨生子女。為此,獨立學院的學生群體在人格形成初期受家庭環境影響較為復雜,部分學生表現出個性缺陷,如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與人交流的主動性,同時存在自我中心、意志力差,社會生活認識不足、個性張揚的富二代的個性特征。獨立學院學生表現在需要、動機、理想、信念等個性傾向性方面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也有一定差別,有待進步考證。
我們探討學業成績水平與家庭環境各因素的關系,結果發現學業成績水平只與控制性因子關系不明顯,與其他因子均有顯著性相關(P<0.01),表(3)方差分析,說明學績優良學生組家庭的整體情況好于學績不良的家庭。劉金花等人的研究也證明:家庭氛圍與學業成就水平的人格因素存在顯著的關系。(表2、3)多重分析,學績不良組在家庭環境因素情感表達、知識性、成功性、獨立性等顯著低于學績優良組,而在矛盾性顯著高于學績優良組。學績不良組在16種人格因素的懷疑性、幻想性高于學績優良組;而自律性、有恒性低于學績優良組。通過相關分析可知16種人格因素與家庭環境各因子有選擇性關聯,這與方雙虎的研究結果相似。在家庭環境中影響學業成績水平的主要有組織性、知識性、成功性,道德性、親密度和獨立性等六種因素。這六種因素處于高分,說明家庭成員重視、熱愛知識,并積極追求新知識,同時擁有崇高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有助于子女學業成功。此外,日常生活中,各種家庭活動中彼此之間既互相尊重、關心、幫助和支持,又不缺乏獨立性和自信心,使子女從小就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在進入新的環境后能很快、很好地適應,也有助于學業的成功。相反,組織性差的家庭活動缺乏一定的計劃,易使子女在學習、生活上無計劃,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女易形成情緒不穩定的個性,難以取得學業成就。獨立學院大學生學業水平差于普通普通院校的原因有幾點:首先,獨立學院大學生家庭結構和家庭教育存在問題,一是單親家庭比例較高;二是親子教育缺失或教育方式過激等問題,其次,學業的失敗感引發家庭矛盾惡性循環。第三,不完善個性,低分數段的學生自律性、有恒性低,既自我調整能力相對較差,當面對大學的課業,他們感到壓力更大,遇到幾次失敗就灰心喪氣,產生厭學、棄學的消極情緒。
教育理論研究證明: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業成績有影響。即只有具有高成就動機人才會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后仍然能夠堅持不懈,從而最終獲得高的學業成績。
在我國,大學生的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體系中被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家長對考入大學的子女仍很關心,但只是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和就業幫助上,對子女的心理成長還是關注不夠。如果學生進入大學后,家庭教育能夠注意子女的心理狀況,配合學校培養綜合素質,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恰恰可以彌補過去的不足。因為,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當三者教育和諧統一時才能最大程度地培養出良好心理素質的年輕一代。
[1]王穎.家庭環境對大學生人格形成的影響.北京京師慧心心理咨詢中心網站.2007,11.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134.
[3]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民族出版社,2005,8:180.
[4]吳惠娟,沈鑒清,駱宏等.家庭環境對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5,26(8):683 -684.
[5]樓錫錦,胡建兵.獨立學院學生人格與心理健康特點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6,(3):57 -69.
[6]劉金花.城市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家庭環境關系的研究.寧波大學學報,2000,22(4):5 -9.
[7]方雙虎.家庭環境對子女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征的影響.安徽師大學報.1997,25(2):232 -236.
[8]范方,邵陽,桑標等.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 -858.
[9]田家莉,徐廣玉,彭秀坤等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4:317.
[10]李建偉,曹光海,余鵬等.家庭環境因素與特殊大學生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52.
[11]王玲.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濟南大學出版社,2005,(11).
本文系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編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