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洪波
中國油企應“加碼”拉美
■文/孫洪波
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能源合作迎來了新契機。雙方在能源產業發展中實現適當對接,無疑可挖掘彼此的比較優勢,為實現我國能源安全增添大砝碼。
近日,西方戰機頻繁空襲利比亞,北約軍艦也開進了利比亞近海,中東、北非的局勢進一步惡化。這個在中國原油進口量中占據60%的地區,現在風云突變,詭譎難變,使我國的能源安全面臨著重大考驗。此時,作為我國另一能源戰略目標區——拉美國家的能源對于我們而言,似乎顯得更加重要。
從我國來看,無論是中國加快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還是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可與拉美進行比較全面的合作,中國“給力”的能源合作政策也將使得拉美能源產業實現升級。拉美和中國的能源產業發展若能適當對接,無疑可挖掘雙方的比較優勢。
中國石油公司長期鎖定拉美為“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區,在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下,以國家充裕的外匯儲備為資金后盾,結合企業自身的拉美戰略,進一步打開了合作的新局面。經過十多年的業務積累,中國石油公司已融入拉美市場,步入戰略經營和業務成長的關鍵時期。2010年,中國在拉美掀起了油氣資產并購熱潮,把中拉油氣合作推上了又一戰略拐點,并呈現出一些新趨勢。
并購、參股成為市場進入的主要方式。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國石油公司在拉美發起并購、參股共9筆大宗交易。通過資產并購或參股合資,中國石油公司擺脫了僅依靠資源國油氣區塊招競標的單一市場進入方式,實現了市場進入渠道的多樣化、快捷化。
合作地緣重心向阿根廷、巴西擴展。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爾是中國石油公司在拉美的傳統合作對象國,三國匯集了近90%的中拉油氣合作項目。2010年,巴西、阿根廷的合作地位迅速抬升,兩國幾乎占到了新增合作項目的一半。從資源國合作潛力看,中國石油公司在拉美的國別合作布局得以平衡、優化。
與區外跨國石油公司建立戰略聯盟合作關系。除與拉美本地國有或私有石油公司合作外,中國石油公司還擴大了與區外跨國石油公司合作,發展戰略聯盟關系。作為拉美油氣市場中的后來者,中國石油公司借力西班牙雷普索爾石油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功進入巴西。雷普索爾公司在巴西擁有多個鹽下層區塊權益,并與多家跨國公司建立了龐大的商業合作網絡,加之多年的本地化商業經驗,使之成為中國石油公司在巴西天然的戰略合作伙伴。
拉美不僅被視為中國原油進口多元化的重要來源地,而且也是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區。

◎與動蕩的中東、北非相比,相對穩定的拉美地區應引起中國油企更多的關注。 供圖/CFP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0年1-11月,中國從拉美進口原油1771.01萬噸,占同期中國原油進口的8.11%。從企業國際化戰略來看,中國石油公司在拉美無論是合作的國別布局,還是業務和合作伙伴的選擇都已完成戰略部署,從而進入戰略經營和業務發展期。不過,在優化該地區油氣業務中,中國油企面臨一些新的考驗。
資產、管理整合能力面臨考驗。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中國油企海外并購的“軟肋”。未來幾年將是中國石油公司在拉美的資產消化、業務發展之年,所以特別應該提高并購、參股后的業務整合能力。就本地化策略而言,拉美的商業博弈環境較為復雜,資源國的政黨政治、地方政府與聯邦政府的關系、勞工及印第安人群體都是中國石油公司不可回避的因素。中國石油公司進入拉美,不僅是資本的進入,而且應包括人員的進入、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一支從技術到管理都針對拉美油氣市場的專業化隊伍。簡言之,中國石油公司在拉美不應僅自視為“作業者”,而應提升到“經營者”的思維高度。
中國在拉美的能源利益已超越公司層面的市場運作能力。針對中拉油氣合作上升勢頭,建立政府間常規性政策對話和信息交流機制顯得更為迫切。為把握拉美油氣政策動向,相關部門和企業可建立拉美油氣信息動態數據庫和跟蹤研究機制。就目前來看,還應高度關注拉美的油氣立法問題,加強立法機構之間的往來,通過對議會外交渠道,深入了解資源國的立法取向及其國內政治博弈。
此外,我們應探索油氣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拉美是油氣投資糾紛爭端多發地區,2006年,該地區共發生投資爭端57個,其中26項與能源有關,重點集中在阿根廷、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四國。2009-2010年,厄瓜多爾取消與多個跨國公司的石油合同,引起了一系列的投資糾紛。截至2010年7月,世界銀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存有10個針對委內瑞拉的投資糾紛訴訟,其中涉及康菲、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可見,我們有必要未雨綢繆,了解、探索拉美油氣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歷史慣例和傳統,以保護中國石油公司利益。
拉美能源對外合作政策的不確定性是中國企業所擔心的風險因素。資源國政策穩定性增強和透明度增加,有助于穩定中國企業合作預期。即使其政策多變,中國企業可相應調整合作方式,并提高融入當地商業環境的能力,中國在拉美的能源利益仍是可以維護的。
若要清晰研判中國在拉美的能源利益變化,除考慮資源國的政策之外,當前中東和北非的動蕩局勢,及其對原油生產、價格和貿易通道的影響,都凸顯了拉美在保障中國原油進口安全中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就拉美的石油出口安全而言,中國是該地區產油大國出口多元化的戰略性市場。但是,拉美在中國原油進口安全中的地位仍不突出,占中國原油進口比重不到9%,而中國從中東、非洲的原油進口所占比重卻高達近80%。聯想到這個地區近期的局勢變化,中國擴大從委內瑞拉、巴西等拉美國家的原油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可化解進口集中度過高的地緣政治風險。
確保能源安全是亞洲石油公司進入拉美的首要戰略目標,盡管當前拉美不是亞洲能源消費大國能源安全的“絕對保障”,卻被緊緊鎖定為“邊際安全增量”的關鍵砝碼。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8-2009年,印度從墨西哥進口原油年均保持在190萬噸,而從南美洲的進口由2008年的580萬噸上升到了2009年的990萬噸,從拉美的總進口2009年已達1180萬噸,占到其原油總進口的7.55%,與中國從拉美的進口量旗鼓相當。
其次,中國資本和技術的“雙輪”優勢可深化能源產業內合作,延伸合作鏈條。為實現國內能源自足、確保國內電力供應及增加石油出口附加值,拉美大多數國家正進行新一輪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工程技術服務和資金需求較大。2009-2010年,中國向巴西、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等國提供了多筆與能源相關的貸款融資。中國石油公司與哥斯達黎加國家石油公司已成立合資公司,對該國煉油廠進行升級改造和擴建。
中國企業的參與可帶動拉美能源基礎設施和能源產業升級,例如油氣勘探開發、管道建設、煉廠技術改造等等。在深海油氣勘探技術及裝備制造領域,巴西與中國有著廣闊的市場合作潛力。
在中拉能源合作格局中,油氣合作居于主導地位,清潔能源合作相對滯后。其實,在清潔能源領域,中拉雙方的合作潛力很大。為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的目標,我國可以借鑒巴西的乙醇技術,且兩國乙醇貿易存有潛力。為發展新能源電動汽車,玻利維亞、智利等國鋰礦儲量驚人,中國可與之探討合作研究、開發。中國已迅速崛起為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大國,也可助拉美的太陽能發展一臂之力。
針對一些資源國政府對合作訴求存在“求大”、“求全”的情況,需要中方切實地推動能源外交,尋找“發展共識”,如此以來,既能把握合作機遇,又能確保合作的可持續。在“走出去”的同時,中國油企還在尋求“走上去”、“走進去”。這需要中國石油公司有極大的耐心與韌性,以消解未來可能遇到的受挫感。